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历史,当然要读大量的书,但仅凭读书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新的眼光,才能发人所未发,另外,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面对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除了头晕目眩就是束手无策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科学的方法,研究者会如虎添翼,材料的“生米”才会煮成学问的“熟饭”。对刚来说,正是老师胡适给了他新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难怪他要说“胡适是我的引路人”。

  • 标签: 顾颉刚 胡适 科学的方法 研究者 眼光 材料
  • 简介:<正>先生,一八九三年五月八日生。今年正逢他的一百年诞辰,我们重温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治学的一生,不胜怀念之情。先生是苏州人。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后来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任教。担任过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上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创办过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通俗读物编刊社、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大众知识》、《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文讯》。解

  • 标签: 北京大学 通俗读物 边疆地理 燕京大学 齐鲁大学 禹贡半月刊
  • 简介:先生嗜书如命,广泛搜求,既出于私愿,也源自公心。他在《中国史料的范围和已有的整理成绩》中说:"我从有知识起,处于一起巨变之中,就想搜集资料,保存这一个伟大时代的史实。民国初年,我在大学读书。每天散课后,走

  • 标签: 顾颉刚 反动会道门 维新运动 胡厚宣 毛氏传 军阀混战
  • 简介:虽擅写文章,却天妒英才,有点口吃,且脱不了一口浓重的苏州口音,一般学生不易听懂。他对此也有自知之明,上课时很少侃侃而谈,除了发给学生大量资料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板书,通常写满三四黑板,下课的铃声也就响了。对这种情形,钱穆曾回忆:"长于文,而拙于口语,下笔千言,汩汩不休,对宾客则讷讷如不能吐一辞。

  • 标签: 顾颉刚 上课 学生
  • 简介:喜爱戏曲,包括梆子.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看过很多梆子演出,表现出很高的鉴赏水平.认为二黄趋于神韵,梆子趋于格调,著名演员小香水能够将二黄的神韵与梆子的格调结合起来,特别善于描摹哀情,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认为就生角而言,梆子不能与二黄相比,而梆子之正旦自有超过二黄之处.充分肯定了二黄须生、梆子正旦的艺术表现力,指出这正是戏曲的生命力所在.对于梆子、二黄两个剧种艺术特性的分析,为这两个剧种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提供了依据,直到今天仍然有其价值.

  • 标签: 顾颉刚 梆子 二黄 艺术表现力 艺术特性 戏曲
  • 简介:<正>本刊编委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先生,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晚九时五十分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七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二十世纪五分之三以上的年代里,他积极从事学术活动,并撰有大量的史学著作,成为我国近

  • 标签: 顾颉刚 红楼梦研究 编委会 历史学家 二十世纪 学术活动
  • 简介:先生追求的"为学术而学术"道路,不仅体现在他学术研究中有一种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韧性,而且体现在他组织禹贡学会、辛勤地培养青年学子的活动中;而这种追求之所以受到阻碍,使深为彷徨、苦闷,就在于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和"左"倾的阶级斗争理论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等对学术研究的消极影响.

  • 标签: 顾颉刚 学术追求 阻碍 原因
  • 简介:<正>抗战一开始,先生即离开北京,于1937年9月到兰州,在甘肃、青海考察教育一年。爰就整理他的遗著时所知,将他这一年中的活动,略述于后,作为他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七·七事变后,先生由于办通俗读物出版社,宣传抗战,为日本特务人员所注目,列在逮捕名单之中,被迫离开北京,离京之前,他把所经管之事,作了以下安排:“燕大史学系主任交煨莲(洪业)或贝卢思女士,禹贡学会交宾四(钱穆)与张维华、赵肖甫,歌谣学会与方纪生等,通俗读物编刊社则移绥办理,只剩一北平研究院仍可遥领也。至于家属,暂留北平,如予不能回平,再全家南迁。书籍什物则分存成府、禹贡学会两处。”(1937年7月20日日记)

  • 标签: 顾颉刚 通俗读物 甘肃省 兰州 七·七事变 西北
  • 简介:,1893年5月8日出生江苏苏州,四岁入孙氏私塾始读《四书》《论语》,六岁听《山海经》,七岁读《孟子》《左传》《三国演义》等,八岁读《诗经》。十岁起养成买书习惯,十二岁写成一册自述《恨不能》。十三岁考入公立高等小学。1908年转进苏州公立第一中学,读

  • 标签: 顾颉刚 古史辨 胡适 山海经 三国演义 江苏苏州
  • 简介:我国著名史学家先生于1893年5月3日诞生在苏州悬桥巷宝树园(人称顾家花园)。先生祖上是清康熙年间被誉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名门世家,但先生出生时已家道中落。先生的祖母对他管教极严,从不许买零食,吃饭时更不许撒落饭粒,从小培养了艮好品质;及至先生蜚声中外时,还常与拉洋车的坐在小摊前一起吃炸酱面;并把吃霉面包,枕破枕巾也视为平常。

  • 标签: 顾颉刚 著名史学家 康熙年间 古史辨 树园 白寿彝
  • 简介: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提倡和研究先生介入民俗学和民间文学领域是非常偶然的,启迪他的人却是五四时期的诗人刘半农。先生说:"民国六年,北京大学开始征集歌谣,由刘半农先生主持其事。歌谣一向为文人学士所不屑的东西,突然在学问界辟出这个新天地来,大家都有些诧异。那时我在大学读

  • 标签: 民俗学 民间文学 刘半农 顾颉刚 孟姜女 文人学士
  • 简介:"徐州女婿"是现代著名学者,苏州人氏,一生在历史、地理以及民俗学领域均取得非凡成就,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总其成者"。1944年7月1日,他在重庆北碚与37岁的"徐州闺女"张静秋结合。张静秋是今徐州铜山区张集人,3岁时父亲去世,由哥哥张雁秋一手培育成人,兄妹感情甚笃。1933年静秋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外语系,回徐后与同学创办私立立达女中,名气比做过几任县长的哥哥要大。

  • 标签: 顾颉刚 张雁 《二十四史》 张静 点校本 外姑
  • 简介:一九八○年一月五日,丁玲给上海的梅朵寄出一篇题为《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的近作。次月,这篇两万字的长文,刊登在创刊不久的《文汇增刊》第二期上。同年三月到六月,梅朵三次给丁玲写信说:《文

  • 标签: 丁玲 瞿秋白 九二四 日记 南京 认识
  • 简介:洪业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又在美国留学八年,有着深厚的东、西学功底。自其留学归来,一直执教于燕京大学,历任历史系教授、教务长、图书馆馆长等职。早年以“古史辨”声闻于世,而后辗转多处也任教于燕大。虽然二人的成长环境、治学方法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影响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志趣相投的洪业与刚在燕大共事长达八年之久,常相过从,全无争胜之心。二人相互砥砺,奖掖后进,在为我国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史学后生的同时,也践行着抗日救亡和民族复兴的责任。

  • 标签: 顾颉刚 友情 学术 图书馆馆长 “古史辨” 传统教育
  • 简介:刚出生于书香门第,幼年苦读度,用脑过度,七八岁即饱尝神经衰弱之苦。但他凭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行之有效的办法,刻苦攻读,笔耕不辍,终成历史学大师。他的办法说来简单,不过十个字:“随地肯留心,随时勤笔记。”

  • 标签: 笔记 神经衰弱 历史学 过度
  • 简介:最近关于的讨论很多,话题多半是由近年台湾出版近六百万字《日记》引起的。作为现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刚在古史、古代地理和边疆地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以及古籍整理等领域,都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关于的生平和志业,早前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不少相关的研究著作得知一二,如郑良树《学术年谱简编》、潮《年谱》、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以及王煦华《先生学行录》等。

  • 标签: 顾颉刚 日记 钱钟书 古代地理 年谱简编 历史学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10-13
  • 简介:的《当代中国史学》,许多对没有研究的人,现代中日学者对中国乃至东方史学传统的重视和研究

  • 标签: 中国史学 刚中国 顾颉刚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1-16
  • 简介:的《当代中国史学》,许多对没有研究的人,现代中日学者对中国乃至东方史学传统的重视和研究

  • 标签: 中国史学 刚中国 顾颉刚
  • 简介:民国时期,以“我们”与“他们”来划分新历史考据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学术边界,对唯物史观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主张“分工合作”论,坚持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缺乏主动交流与实质合作。新中国时期,经历了“从抗拒改造到接受改造”的心路历程,既进行自我否定与批判,努力接受唯物史观,又无法完全放弃自己的学术理念,呈现出“融而不入”的矛盾状态。新历史考据学派的史学价值观塑造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态度,虽然他不断进行调整,但这种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价值观的异趣还是成为他思想痛苦的根源。对唯物史观态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学格局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史家寻求史学现代化、探索现代史学不同范式的努力。无论是科学史学范式,还是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都有其历史的和学术的价值,而史学现代化则需多元化的存在与探索。

  • 标签: 顾颉刚 新历史考据学派 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史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