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伴随着我国新医改工作的逐步推进,医疗服务理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其中临床护理方面也涌现出许多新理念和新方法。安全管理是儿科护理的主要工作目标,在具体的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风险警示标识不仅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宣传警示标语,同时也在安全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个人见解和建议,旨在为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参考。

  • 标签: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作用
  • 简介:摘要:探究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 2017年 -2018年护理不良事件系统中的不良事件 ,,对其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的改进措施制定护理风险警示标识,于 2019年 1月开始实施,分析 2019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 PCU即重症监护室及床位使用率 115%以上感染消化科风险警示标识应用前后各 2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价比较结果表明风险警示标识使用后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P< 0.05)。结论: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显著。

  • 标签: 护理风险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不良事件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对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警示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重症监护室500例及加床30%的515例科室感染消化科住院患儿,对其各自实施两组划分,分别对管理组和对照组,另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上报的不良事件病历120例,对其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所选取1202例不良事件当中,重症监护室、床位使用率为115%以上科室及一般科室在不良事件发生病例分别为51例、58例和11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42.%、49%和91.33%;重症监护室两组组患儿当中,管理组和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分别为3例和12例;感染消化科两组当中,管理组和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分别为2例和10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分别为0.2%)和1.01%.结论针对儿科患儿,对其运用腕带卡片及建立护理档案相应护理风险警示标识方式,不仅可实现护理效率的提升,还可降低护理意外的发生,能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 标签: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 儿科 护理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护士风险预警标志在儿医院护士安全管理中起到了重大影响,对于提升儿医院护士的安全以及降低护士流程中差错产生的经营风险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将对危险性警告标志的目的、种类和情况开展研究,以分析护士危险性警告标志在儿科疾病护士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 标签: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儿科护理,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应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前来我院就诊的120例患儿,将所有病人根据随机分组方法设置为参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对照组病人实施日常标准化护理方案,参考组实施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风险警示标识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儿出现不良事件的比 例和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比例。结果:护理后,参考组患儿出现不良事件的比例11.67%,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的价值(P

  • 标签: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对儿科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安全管理干预后,儿科护理风险处理能力。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儿科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安全管理,将此期间的170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组,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未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安全管理的170例儿科患儿作为参照组。对比两组儿科护理风险处理能力。结果:干预期结束后,研究组护理风险处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儿科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安全管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儿科护理风险处理能力,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应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前来我院就诊的120例患儿,将所有病人根据随机分组方法设置为参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人。对照组病人实施日常标准化护理方案,参考组实施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风险警示标识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儿出现不良事件的比 例和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比例。结果:护理后,参考组患儿出现不良事件的比例11.67%,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的价值(P

  • 标签: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风险防范式护理配合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对比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的13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组使用了风险防范式护理配合风险警示标识进行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另一组没有使用此种管理方式。通过对两组的护理操作、医疗事故发生率以及患者安全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评估风险防范式护理配合风险警示标识的效果。结果:使用风险防范式护理配合风险警示标识的患儿组,在护理操作规范性上表现更好,医疗事故发生率较低,患者安全满意度较高,相较于未使用此种管理方式的患儿组差异显著。结论:风险防范式护理配合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具有积极的效果。通过引入此种管理方式,可以提升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并增加患者的安全满意度。建议在儿科护理实践中广泛应用该管理模式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

  • 标签: 风险防范式护理 风险警示标识 儿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选取42例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1名给予风险警示标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在负责患儿护理满意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

  • 标签: 风险警示标识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进行常规护理管理的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的为试验组,对比两组不良事件、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风险因素评估率及准确率、身份识别、安全核查评分、护理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应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可有效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儿科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提高患儿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
  • 作者: 陆田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12-21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应用到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警示标识在高压氧风险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高压氧科自2018年3月开始在高压氧护理风险管理中采用护理警示标识,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实施基础护理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对症处理的55例高压氧治疗患者作为常规组,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实施基础护理以及高压氧护理警示标识干预的55例高压氧治疗患者作为试验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皮肤受损率、管道滑脱率、氧浓度超标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皮肤受损率、管道滑脱率、氧浓度超标率分别为9.09%(5/55)、1.82%(1/55)、1.82%(1/55)、0,常规组分别为25.45%(14/55)、12.73%(7/55)、32.72%(18/55)、7.27%(4/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7.544~33.414,P<0.01)。常规组和试验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1.82%(45/55)和98.18(54/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4.869,P<0.01。结论通过在高压氧护理风险管理中使用护理警示标识可提升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皮肤受损率、管道滑脱率、氧浓度超标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应在临床大力传播。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高压氧 护理警示标识 管道滑脱 风险意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志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住院患儿70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安全管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价两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总分、各维度得分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护理风险 警示标识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儿科患儿7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研究组选择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出现频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频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1日~2020年12月1日我院80例患儿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安全管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警示标识管理效果显著,减少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工作质量,保证患儿的健康和安全,促进科室的发展和进步。

  • 标签: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 儿科护理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科的日常护理中使用风险警示标识的临床作用,并对安全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方法:选择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来我院儿科进行护理的患儿84名,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探究在儿科安全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四项护理安全管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痛,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儿科 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使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的效果。方法 基于特定时间内(2020年1-12月),选取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60例,将其实施分组(2组,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B组基于此,采用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3%)较A组(26.67%)低(P<0.05)。结论 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通过护理风险警示标识的使用,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儿科 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