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神经重症患者的风险识别与管理研究。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11月所收治的80例神经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6年5月之前未实施风险管理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之后实施风险管理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实验组患者脱管/管路阻塞、氧气/电量不足、严重心律失常以及呼吸困难发生率都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压疮危险评估分值以及实际发生人数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患者风险识别与管理是较为重要的工作,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神经重症 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科病房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使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降低,使医患纠纷减少。方法对呼吸科的患者接受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结果呼吸科中氧中毒、压疮、跌倒或坠床等都属于常见的护理风险。结论对呼吸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只要有效地管理风险,就可以使护理质量与护理安全得到保证,使患者与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 标签: 呼吸科 护理风险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孕期管理不到位、诊断不足、入院处置不足、人员不足、高危管理不到位、必要设备不足等,是预防救治孕产妇危重症的必补短板。为促进高危妊娠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及规范管理为目的,提升高危妊娠的规范化管理,应做到早识别、早转诊、早救治,关口前移加强高危分级管理,优化急诊流程为危重孕产妇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快速应急危重症抢救团队等提高救治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操作能力,将早期发现的理论与应对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医务人员产科危重症诊疗水平,加强孕产妇高危管理和评估、提高对急危重孕产妇的早期识别和诊疗技术非常重要。

  • 标签: 孕产妇 急危重症 风险应对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此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提升护理质量。方法将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诊急救患者共计88例作为研究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范护理措施应用到观察组44例患者中。结果急诊急救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医院管理、护士、患者自身因素这几个方面;对患者实施了风险管理以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升高,实施措施前后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对患者实施急诊急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护士要对此加强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护理防范措施,不断提升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护理的安全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针对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此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提升护理质量。方法将本院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4 月本院收治的急诊急救患者共计 88例作为研究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44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范护理措施应用到观察组 44例患者中。结果急诊急救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医院管理、护士、患者自身因素这几个方面;对患者实施了风险管理以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升高,实施措施前后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在对患者实施急诊急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护士要对此加强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护理防范措施,不断提升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护理的安全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家庭参与管理模式最初是基于爱莎塔利亚的人文新生儿管理模式发展而来的,是指在对新生儿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允许家长进入PICU并参与到营养不良的幼儿住院期间的管理中的一种管理模式。家庭参与式照护模式是当代新生儿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现存PICU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是新生儿管理学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风险 应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及相关防范对策。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急诊急救治疗且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标本并进行相应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以此为依据总结防范对策。结果:通过实际分析后确认急诊急救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与沟通不佳、护理文件未达标和急救人员法律意识不足有关。结论:急诊急救护理过程中会有较多的风险因素,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此需明确护理风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地防范。

  • 标签: 急诊急救 护理风险因素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压氧科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方法 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样本数量3486例。首先对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高压氧科收治的1698例患者展开调查,记录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整改策略对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并在之后的一年内通过观察护理质效改善情况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探讨管理措施的应用价值。结果 在高压氧科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提升高压氧科的护理质效。结论 在高压氧科临床工作中提高护理风险意识、增强陪舱护士的综合素质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避免医患矛盾、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高压氧治疗 护理风险 管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科护理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科收治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呼吸科进行有效的护理风险识别评价与处理,可明显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呼吸科 护理风险 识别评价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呼吸科护理风险识别评价及处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呼吸科治疗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通过护理风险识别、评价、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呼吸科 护理风险识别 评价 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CU危重病人护理风险因素识别评估并制定防范策略,用于降低护理工作缺陷。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期间ICU重症科室收治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危重病人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工作成效。结果实验组危重病人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于ICU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总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识别评估ICU危重病人护理工作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管理,对于加强ICU科室整体护理质量意义重大,病人在ICU治疗期间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 标签: ICU危重病人 护理风险 护理效果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护理风险识别和控制在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为推动心血管疾病护理进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在 2014年 3月 ~2015年 3月收治的 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100例患者。在实际工作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7.0%,高于对照组的 82.0%,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病房中应用护理风险识别和控制,能明显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稳定的护患关系。

  • 标签: 护理风险识别 护理控制 心血管内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指纹识别在精神科身份识别中的运用构想。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病房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住院患者6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腕带识别的方法,研究组应用指纹识别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依从率、满意率以及缺陷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依从性以及满意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用药差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纹识别应用于精神科身份识别中,可以提高用药的准确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护理操作更规范,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指纹识别 精神科 身份识别 运用构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风险识别理念的预见性护理用于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8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预见性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风险识别理念 预见性护理 新生儿 PICC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调查医院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深静脉集束化护理。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我院骨科病房符合入选标准的329名脊柱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8例,发生率20.67%,其中近端29例,远端39例。根据是否合并下肢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ASIA评分、创伤、输血量、异常肌力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糖尿病、A级ASIA评分、严重创伤、过度输血、肌肉力量异常、HHcy是脊柱矫形术后DVT的独立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积极保护高危患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术后尽快进行功能锻炼,以降低下肢DVT的风险

  • 标签: 脊柱骨科手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 风险因素 深静脉集束化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