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体松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混合物病灶植入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瓣转治疗腕舟骨不连伴骨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我科应用自体松质PRP混合物病灶植入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瓣转治疗腕舟骨不连伴骨坏死患者16例,其中腰部不连7例,近极不连9例。记录手术时长并随访观察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后比较术前术后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握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腕关节改良Mayo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1~25个月,平均(13.1±2.6)个月。手术时长55~92 min,平均(66.0±9.3)min。所有骨折均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23周,平均(13.3±0.5)周,随访结束时无新发骨坏死病灶形成。末次随访时,患腕屈伸活动度、平均握力、VAS疼痛评分及腕关节改良Mayo评分均优于术前(P<0.01)。结论自体松质PRP混合物病灶植入联合带血管蒂骨膜瓣转治疗腕舟骨不连伴骨坏死临床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舟骨 骨折,不愈合 骨坏死 富血小板血浆 带血管蒂骨膜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喙肩韧带止点转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自2015年5月至2018年2月采用带喙肩韧带止点转重建喙锁韧带手术治疗急性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6例,比较和总结手术前后VAS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患肢制动时间、并发症(感染、松动、关节再脱位)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末次随访时对肩关节功能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92~115 min,平均(104.69±7.08)min;住院时间4~10 d,平均(7.42±1.84)d;术后制动时间21~35 d,平均(28.08±3.78)d;患侧喙锁间距术前为10.2~27.3 mm,平均(17.35±5.35)mm,术后12个月为6.9~8.9 mm,平均(7.98±0.58)mm,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6.9~8.9 mm,平均(8.02±0.56)mm(P<0.01);VAS评分术前6~9分,平均(7.61±0.98)分,术后12个月为0~3分,平均(1.69±0.9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0~2分,平均(1.00±0.80)分(P<0.01);CMS评分术前39~51分,平均(44.50±3.91)分,术后12个月为90~97分,平均(93.42±2.37)分,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为92~98分,平均(95.19±2.22)分(P<0.01)。术后并发症3例(11.54%),2例过度复位,关节僵硬,1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胛骨支点处吸收,取出后复查消失。结论带喙肩韧带转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疗效确切,术后可提供足够肩锁关节稳定,患者疼痛缓解明显,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喙肩韧带 喙锁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内翻石膏夹板固定联合中药治疗三踝骨折伴距脱位治疗的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我院2017年6月至2021年8月三踝骨折伴距脱位经保守治疗36例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中药治疗。结果 对36例病人随访,24例治愈,8例好转,评定效果优良。讨论 手法复位联合中药治疗三踝骨折伴脱位治疗效果优良,对促进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三踝骨折 手法复位 外固定 石膏夹板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DR组织均衡技术应用于低剂量鼻X射线摄影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50例鼻外伤患者纳入研究,均采用低剂量鼻X射线摄影检查,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DR摄影图像处理,观察组采用组织均衡技术处理图像,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与常规DR摄影图像相比,降低0.4mAs、0.8mAs后,对照组图片质量下降,而观察组图像质量提升,观察组图像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剂量鼻X射线摄影诊断鼻外伤,可通过DR组织均衡技术提升图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 标签: 鼻骨外伤 X射线摄影 低剂量 侧位 DR组织均衡技术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缺损修复水平,但是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类器官有助于阐明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再生修复,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类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骨再生 组织工程 骨类器官
  • 简介:摘要畸形愈合是跟骨折未治疗或不恰当的治疗所带来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改善患足疼痛、矫正畸形以及恢复患足功能是临床治疗跟骨折畸形愈合的目标,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跟畸形愈合所致症状的力学机制研究,各种截术作为可以特异性矫正跟畸形、恢复正常跟形态的一类术式,在跟畸形愈合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常用的各种跟矫形截术式技术特点、治疗效果及各自适应证和并发症进行综述。

  • 标签: 跟骨 骨折 截骨术 畸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治疗月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月无菌性坏死患者19例,其中Lichtman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4例。摘除坏死月后将头状斜形截,髂骨植修复头状继发缺损,带血管蒂头状移位重建月缺损。随访记录患侧握力、腕关节疼痛VAS评分、Quick-DASH评分、PRWE评分、腕骨高度指数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6~86个月,平均4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腕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前为(5.53±1.46)分,术后为(2.12±1.41)分,术后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10.05±2.83)kg,术后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28.45±4.58)kg;Quick-DASH评分术前为25.45±4.56,术后为8.12±1.81;PRWE术前评分为26.97±7.52,术后为4.41±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腕关节高度指数术前为0.49±0.03,术后为0.48±0.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是一种治疗月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截骨术 月骨 头状骨移位 Kienböck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瘤样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ABC。第5版WHO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距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症、MRI、关节镜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在治疗过程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治疗,包括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包括清创、骨髓刺激术、软骨移植等等。就当前临床治疗距软骨损伤来看,清创手术所耗费的费用更低,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效果较轻,对于小范围损伤治疗效果更佳。除此之外,还包括多种治疗方法,需要结合患者症状给予治疗,基于此,本文主要综述距软骨损伤的临床诊断分型,并探究当下诊断治疗方法的进展。

  • 标签: 距骨骨软骨损伤 治疗手段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6例(16足)距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67(33.4±11.1)岁;右侧7例,左侧9例。患者均采用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比较术前及其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术后2年采用软骨修复MR观察(MOCART)评分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16例患者术后随访36~72(46.6±12.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6.9±1.6)分改善为(0.8±0.8)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0.7±10.8)分提升为(90.9±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7、13.92,P值均<0.001),依据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6/16。术后2年MRI示截面均愈合良好,原病灶缺损区均被移植物充填,MOCART评分为(65.0±10.2)分。结论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症状减轻明显,临床疗效好。

  • 标签: 踝损伤 距骨软骨损伤 前踝截骨 骨软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平面截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胫骨大段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修复重建科接受治疗的28例胫骨缺损患者资料。根据方法不同分为搬移组和联合搬移组(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搬移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38.6±3.2)岁,缺损长度(8.0±0.5) cm。联合搬移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9.1±3.9)岁,缺损长度(8.3±0.3) cm。比较两组患者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接点愈合时间、功能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搬移组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4个月;联合搬移组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8个月。联合搬移组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8.4±0.7)个月短于搬移组(13.3±1.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4±1.3)、(7.4±1.2)个月,对接点愈合时间分别为(210.2±9.1)、(206.2±9.8)个月,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AMI愈合评价:搬移组优6例,良5例,可3例;联合搬移组优8例,良4例,可2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功能评价:搬移组优7例,良3例,可3例,差1例;联合搬移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组优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搬移组针道感染3例,对合端不愈合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2例,固定针松动1例,关节僵硬5例,牵拉延迟愈合3例;联合搬移组针道感染1例,下肢力线不良2例,皮肤下陷3例,关节僵硬3例,牵拉延迟愈合2例,再骨折1例。结论双平面截搬移联合锁定钢板外置治疗下肢大段缺损,外固定支架佩戴时间更短,疗效更满意。

  • 标签: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延长 外固定支架 胫骨骨折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Chaput结节截联合外踝矢状斜形截治疗距外侧穹隆或肩部软骨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距外侧穹隆或肩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22~45岁,平均32.6岁;Hepple分型:Ⅴ型11例;采用Chaput结节截联合外踝矢状斜形截,自体股骨外侧髁软骨移植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影像学方面的变化来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3~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患者均未诉明显不适,均恢复正常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94.3±2.9)分]、VAS评分[(1.2±0.4)分]较术前[(49.5±6.6)、(5.7±1.2)分]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膝关节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距囊性变消失、移植栓与距达到性愈合,关节间隙无狭窄。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经Chaput结节截联合外踝矢状斜形截治疗距后外侧软骨损伤,可明显缓解患者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

  • 标签: 软骨 创伤和损伤 踝关节 截骨术 骨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重症医学科俯卧患者皮肤保护中应用改良俯卧和传统俯卧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将重症医学科俯卧患者62例分成两组,31例对照组、31例研究组。给予对照组传统俯卧,给予研究组改良俯卧。对比两组患者的氧合情况和压力性损伤。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PaO2、SpO2、PaCO2/FiO2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PaCO2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比较两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俯卧位 皮肤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重症医学科俯卧患者皮肤保护中应用改良俯卧和传统俯卧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将重症医学科俯卧患者62例分成两组,31例对照组、31例研究组。给予对照组传统俯卧,给予研究组改良俯卧。对比两组患者的氧合情况和压力性损伤。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PaO2、SpO2、PaCO2/FiO2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两组护理后的PaCO2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比较两组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俯卧位 皮肤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重症医学科俯卧患者皮肤保护中应用改良俯卧方式和传统俯卧方式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80例我院2020.10-2021.10间收治的重症医学科俯卧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用随机掷骰子法将其分为比对组和研究组,n=40。比对组接受传统俯卧方式,研究组接受改良俯卧方式,对比组间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和氧合情况。结果:研究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比对组明显更低,P<0.05;研究组干预10小时后氧合指标明显高于比对组,P<0.05。结论:改良俯卧方式在重症医学科俯卧患者皮肤保护中能有效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氧合指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皮肤保护 改良俯卧位方式 传统俯卧位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性Ⅱ类不同垂直面型舌形态、位置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性Ⅱ类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下颌平面角分为高角17例、均角22例、低角21例3组。拍摄锥形束CT,使用Invivo 5软件重建并测量舌及下颌指标,利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舌和下颌的特征,并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下颌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角组舌高度,舌体面积、总面积及代表舌位置的指标D2-D5距离大于低角组[(37.06±3.35) mm比(33.26±3.27) mm,(2002.63±300.84) mm2比(1739.88±248.38) mm2,(2599.39±355.73) mm2比(2273.65±208.23) mm2,(24.99±3.17) mm比(21.94±3.82) mm,(22.77±3.82) mm比(18.87±4.19) mm,(21.42±4.25)mm比(16.92±3.71) mm,(20.69±3.97) mm比(16.42±3.41) mm;P<0.05];下颌长度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63.24±3.92) mm比(67.43±4.95) mm和(67.18±4.21) mm;P<0.05]。下颌长度、宽度与舌尖、舌背位置及体积呈正相关;颏凹陷距离与舌尖、舌背位置、总面积及舌体积正相关;下颌角与舌长度、舌高度、舌体及舌根面积、D1-D4距离正相关。结论青少年性Ⅱ类高角较低角者下颌更短,舌体位置更高且在口内舌位置更靠前上。下颌较长较宽,性颏部较明显的患者多伴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的舌体。

  • 标签: 骨性Ⅱ类 下颌骨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跟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跟锁定接骨板治疗,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观察。结果:手术顺利实施,术后伤口甲级愈合,出现1例轻度感染,术后Bohler角、距下关节面最大垂直位移改善。结论:采取跟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折的效果满意,疗效突出。

  • 标签: 跟骨锁定接骨板 跟骨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1.3-2022.3收治的牙源性颌囊肿患者8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各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各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再生技术联合颌囊肿刮治术治疗牙源性颌囊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引导骨再生技术 颌骨囊肿刮治术 牙源性颌骨囊肿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