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43岁。因右乳肿块3个月行手术切除。病变切面呈囊实性。镜下观察:肿瘤呈囊实性生长,囊内可见乳头状突起。肿瘤由形态温和的中间细胞、表皮样细胞、黏液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构成,细胞间可见筛状腺腔/微囊结构,其内含黏液或嗜酸性分泌物。瘤周乳腺组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p63、细胞角蛋白(CK)5/6和CK7呈分区阳性染色,GATA3阳性、S-100蛋白和SMMHC阴性,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25%、孕激素受体(PR)阴性、HER2 1+、Ki-67阳性指数约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提示MAML2基因重排。病理诊断为右乳低级别黏液表皮样

  • 标签:
  • 简介: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内镜室进行检查的746例食管恶性肿瘤患者中有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黏液表皮样。9例患者术前内镜检查均明确为食管,男7例,女2例;年龄25—77岁,平均为51岁;

  • 标签: 黏液表皮样 食管疾病 涎腺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黏液(MBC)的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MRI)、超声影像学特征;及三种方法在单纯型黏液(PMBC)和混合型黏液(MMB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BC患者共103枚病变,依据2013年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按病理结果将病变分为PMBC和MMBC两组,对病变的三种影像表现进行描述、评估和分类,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差异。结果X线摄影示乳腺纤维腺体组织分类大部分为c类(55/76,72%);93%(71/76)病变表现为肿块:圆形、卵圆形,边缘清楚、微小分叶或模糊的高密度肿块为主;有16枚病变合并可疑恶性钙化;有8例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MRI 72枚病变有69枚表现为肿块,T1WI以等、高信号为主(31/72,43%;36/72,50%),T2WI以较高信号为主(54/72,75%);边缘多为不规则和毛刺(53/69,77%);肿块强化以不均匀强化(32/69,46%)和环形强化居多(33/69,4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渐进型(41/72,57%)和平台型曲线为主(24/72,33%)。DWI上呈不均匀明显高信号,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信号略高于正常腺体。7例患者伴有皮肤增厚和乳头凹陷,8例患者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1例患者合并多发肺转移。超声检查74%(72/97)病变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以不均匀低回声为主,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显示63枚病变(63/97,65%)可测及血流信号。有9例患者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MRI和超声显示PMBC与MMBC两组病灶边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显示两组病灶血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C在X线、MRI及超声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全面认识和分析其影像学特征能提高诊断正确率并有助于PMBC与MMBC的鉴别诊断。

  • 标签: 乳腺肿瘤 粘液瘤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超声
  • 简介:目的:探讨并总结支气管黏液表皮样(mucoepidermoidcarcinoma,MEC)的CT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2例支气管MEC患者,归纳并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2例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及胸闷,其中2例肿瘤位于气管,3例位于主支气管,6例位于段支气管,1例位于右侧中间支气管。平扫均为等或稍低密度,4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为中度-明显强化,3例强化不均匀。结论:支气管MEC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平扫加增强结合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可显著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黏液表皮样癌 支气管 CT 腺样囊性癌
  • 简介:摘要扁桃体黏液表皮样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文献中鲜见报道。现报道1例扁桃体黏液表皮样患者的诊疗经过,并探讨扁桃体黏液表皮样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 标签: 扁桃体肿瘤 黏液表皮样瘤 治疗
  • 简介:摘要患者男,65岁。因“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20 d”就诊。病理检查:带厚薄不均包膜的破碎甲状腺肿瘤组织一堆,体积5.0 cm×4.0 cm×3.0 cm,切面灰红、灰黄色,质地软伴黏液感。镜下示肿瘤具有纤维包膜,区域突破包膜向外浸润性生长。肿瘤由含黏液的微囊和无胶质的滤泡结构构成,区域两者相互交织。免疫组织化学: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CD56均阳性,特殊染色:阿辛蓝染色黏液阳性,基因检测:BRAF V600E无突变。伴黏液产生的甲状腺滤泡罕见,诊断需结合病理学检查。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黏液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80例卵巢癌病人分为浆液性组和黏液组,对比病理特点。结果:浆液性分化程度低,黏液分化程度高。结论:浆液性的分化程度低,预后较差。

  • 标签: 浆液性癌 黏液性癌 病理特点
  • 简介:目的分析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的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通过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详细分析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的病理特点、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胸部CT、纤支镜是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的主要诊断方法,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结论支气管黏液表皮样发病率低,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液表皮样的临床、组织病理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病理科会诊的8例黏液表皮样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中,男5例,女3例,发病年龄19 ~ 67岁,皮损位于唇部黏膜5例、面颊2例、鼻部1例。肿瘤均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部分与表皮相连,不同比例的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排列成巢状、团块状,形成实性或囊性结构,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形成及黏液湖;所有表皮样细胞、中间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CK5/6、P63、癌胚抗原及上皮膜抗原。按照目前国内分级标准,8例中1例为中间级别,其余为低级别。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经过12 ~ 36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黏液表皮样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形态;阿辛蓝染色显示黏液细胞胞质内的黏液具有特征性。

  • 标签: 皮肤肿瘤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黏液表皮样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的乳腺黏液超声特征的异同。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经乳腺超声检查并病理证实为乳腺黏液患者105例(114个肿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美国放射学会提供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013版)超声诊断词典的超声特征及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黏液超声特征。结果纳入105例患者共114个肿块,其中单纯型黏液84个,混合型黏液30个。单纯型黏液组年龄(55.56±14.12)岁,混合型黏液组年龄(57.40±14.99)岁。单纯型黏液与混合型黏液在形态、边缘、内部回声、方向、钙化及血流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型黏液中后方回声增强为73.8%(62/84),较混合型黏液40.0%(12/30)高,而后方回声衰减11.9%(10/84),低于混合型黏液2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型黏液较混合型黏液多表现为后方回声增强,超声对混合型黏液的诊断准确率较单纯型黏液高。

  • 标签: 单纯型乳腺黏液癌 混合型乳腺黏液癌 超声特征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 简介:乳腺黏液腺癌(MBC)是一种低度恶性、低侵袭性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激素水平依赖性较高,增殖活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MBC和浸润性导管(IDC)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就MBC的生物学特性、预后及其与IDC的比较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生物学特征 临床诊治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复发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南阳市第人民医院收治的138例乳腺黏液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细胞中黏液成分将患者分为A组(黏液成分〉90%的单纯型黏液组,n=54)、B组(黏液成分为50%~90%的主要黏液混合型黏液组,n=23)、C组(黏液成分〈50%的部分黏液混合型黏液组,n=61)。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依据患者术后3年内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组(n=31)和未复发组(n=107),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乳腺黏液妇女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黏液分型的乳腺黏液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侵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月经状态、肿瘤中含黏液成分比例、分子分型、TNM分期、HER-2表达及术后是否行辅助化疗与乳腺黏液妇女术后复发有定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0mm、分子分型为非Luminal-A型、TNM分期为Ⅲ~Ⅳ期和术后无辅助化疗为乳腺黏液妇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黏液成分比例乳腺黏液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淋巴结转移数目、脉管侵犯存在差异,肿瘤直径≥30mm、分子分型为非Luminal—A型、TNM分期为Ⅲ~Ⅳ期和术后无辅助化疗为乳腺黏液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应对此类患者加强监测,以改善预后。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病理特点 复发因素
  • 简介:摘要儿童支气管黏液表皮样临床较为罕见,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临床确诊依赖于支气管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此病的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手术是首选治疗手段。本文报道儿童支气管粘液表皮样一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于常规治疗不见好转的肺炎或反复发作的肺炎的患儿,均应进一步检查以除外该病。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 纤维支气管镜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主要围绕患有单纯型乳腺粘液癌病人展开相关分析研究。为有关病人安排数字化x线影像检查并对其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希望能够对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与帮助。方法: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共计搜集到了50例单纯型乳腺粘液(实验组)、50例乳腺叶状肿瘤(对照一组)以及50例纤维腺瘤(对照二组)的数字化x线影像表现资料,然后使之和乳腺叶状肿瘤、纤维腺瘤的相关影像表现加以对比,由于这三种疾病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在临床方面比较容易混淆,所以在这三者之间开展相关对照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分析X线影像表现时,需要重点从发病时病人的年龄情况、乳腺腺体分型、病灶大小、病灶聚集的密度、病灶边缘等众多方面进行观察评析。结果:从发病年龄的角度加以分析,在出现病症时,实验组病人的年龄全部都在37周岁至78周岁这一区间内,其中有31位患者的年龄处于50周岁以上,而在这一方面比较中,该组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病人数明显要比其余两组更多。从肿块形态及边缘的角度进行分析,以钝缘不规则形肿块为其特征之一,表现为边缘清晰、可伴深分叶状肿块;但仍以圆形与卵圆形、边缘清晰与遮蔽占比较多。从其他方面加以对照,可知在诊断单纯型乳腺黏液时,腺体分型、肿块大小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P>0.05)。结论:对于本次所重点研究的病症而言,其在X线表现方面具有一些较为显著的特点,当病人年龄高于50周岁时,则发现其单发高密度肿块,呈钝缘不规则形,或圆形/卵圆形肿块但周围无晕征表现,边界清晰或伴有深分叶,高度提示单纯型乳腺黏液的可能。

  • 标签: 单纯型乳腺粘液癌 肿瘤形态 数字化x线影像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超声诊断乳腺黏液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武汉市济和医院67例乳腺黏液患者,根据病理诊断分为单纯型乳腺黏液(PMBC)组(28例)和混合型乳腺黏液(MMBC)组(39例), 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和诊断符合率。结果: PMBC组的乳腺肿物超声声像图形态、边缘、内部回声和后方回声改变与MMBC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声诊断 乳腺黏液癌 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食管黏液表皮样是来源于食管黏膜下腺导管或腺泡的恶性肿瘤,易复发或发生转移,预后较差。

  • 标签: 食管 黏液表皮样癌 临床病理学
  • 简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原发于气管或大支气管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表现为低度恶性。我科于2009年5月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表皮样癌 黏液腺癌 腺鳞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气道不同位置发生的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的CT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的临床资料,按病灶位置分为中央型、肺门型和周围型三型。结果:9例中央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中,8例表现为气管或左右主支气管腔内结节灶;15例肺门型表现为肺叶或段支气管的管腔结节灶,其中10例(66.7%)合并病灶远端肺组织不张和扩张支气管黏液栓形成;4例周围型均表现为较大肿块。斑片样低密度区在各型中均常见,甚至可形成空洞。结论:气道不同位置发生的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具有不同的典型影像表现,但均易出现内部斑片样低密度区。

  • 标签: 黏液表皮样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