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黑格关于艺术发展三个阶段的观点,最突出的是在艺术发展中,艺术越向前发展,物质的因素越少.精神的因素越多。而现代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则佐证了黑格的这一观点,因为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主观因素压倒客观因素的过程。同时,本文还试图对黑格的艺术终结论和时下流行的艺术终结观作一番比较。

  • 标签: 艺术 物质 精神 终结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反思概念的内涵和翻译问题,尤其是它与黑格逻辑学的本质论的独特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考察了黑格对“同一”、“差别”和“根据”这三个纯粹反思规定的阐明,侧重于揭示它们的映现[反思]特性。从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黑格是如何借助映现的观点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加以批判的。

  • 标签: 反思(映现) 本质 同一 差别 根据
  • 简介:黑格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的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的系统基础的《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的范畴体系;分析康德的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理论的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的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的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的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的正途。通过理性的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的绝对性概念,黑格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的和需要不断更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 标签: 黑格尔 康德 范畴论 绝对知识 开放系统 历史理性
  • 简介:弗朗兹·农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融合了多种理论资源,他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揭示了黑人在面对殖民统治时内心的动荡不安以及他们在身份认同上陷入的严重危机。与农所运用的精神分析具有同样效果的是,他与黑格辩证法的对话在认识层面进一步祛除了这一欧洲思想的消极影响,并论证了殖民主义造成的恶果;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修正中,农明确了斗争的方向,这些都为他的反殖民主义立场打下了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 标签: 弗朗兹·法农 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 曼诺尼 殖民语境
  • 简介:马克思对黑格辩证法的“颠倒”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疑难。通过借鉴海德格关于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来类比马克思对黑格辩证法的颠倒,有助于我们达到对“颠倒之谜”的本质性理解:对黑格辩证法的“颠倒”绝不是简单的翻转和剥离,而是从黑格辩证法中转向出来。马克思是通过穿越黑格哲学的意识形态幻象,“退回’’到对象实际的此岸世界(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从而达到这一转向的。沿着这一理论路径,马克思破除了黑格辩证法的“神秘化”,最终确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 标签: 马克思哲学研究 黑格尔辩证法 颠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意识形态幻象 柏拉图主义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的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的“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的,其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的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对自然权利学说“形式的自由”的批判及对当时英国现实的五个问题的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在《黑格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的“内部国家制度”学说,批判的中心问题在于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对立,同时也涉及到黑格哲学关于中介要素的学说、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的学说。马克思的批判揭示出黑格的思辨唯心主义把国家和市民社会头足倒置,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批判也有泛政治化的倾向。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内部国家制度 国家和市民社会
  • 简介: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与理解,需要透过“中国形象”外在的现象去探寻“中国梦”的思想内涵.“中国形象”是黑格从精神现象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这个地处遥远的东方帝国进行了现象学层面的解读,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梦”的一种尝试性理解.尽管从根本上看,这一带有傲慢与偏见的“虚幻的乌托邦”的指认充满了想象与象征的意味,是一种帝国主义或种族主义文化逻辑的表达.但是传统旧梦的破碎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孕育与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反思资源.

  • 标签: “中国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想象逻辑
  • 简介:在康德之后的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黑格的“历史哲学”和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黑格的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的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而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的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的《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一文中对“启蒙”观念的批判和对“德政”的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对“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对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的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法学家之一,以“纯粹法学”而闻名.为保证法律的纯粹性,他除了将法学的范围限定在实在领域与假设“基础规范”这两种手段之外,还诉诸了“逻辑”这一保真工具.但对“逻辑是否可直接应用于规范”以及“是否存在独特的规范逻辑”等问题,凯森的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即从早期的毫不迟疑到中期提出变通方案:将逻辑直接应用于法律规则,间接应用于法律规范,再到晚期彻底否定逻辑可应用于规范,进而否定规范逻辑的存在.其结果就是:凯森的“纯粹法理论”在基础上发生了动摇.是否真的如凯森想象的那么悲观呢?20世纪的规范逻辑研究新成果已经证明,规范逻辑是能够建立起来的,凯森实际上走入了误区.

  • 标签: 规范逻辑 纯粹法学 法律逻辑 规范体系
  • 简介:马丁·海德格的《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通常被视为他的第二本奠基性著作,作为其后期思想的指导原则这本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敏感而富有判断力的关注。然而,常被忽视的是,海德格对教学问题上的一种不可教的教义的根本的强调。本文以《哲学论稿》中所呈现的教学问题作为切入点,旨在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思想的根基。笔者将论证,海德格的成问题的Paideia[教化、潘迪亚]方式,与奥维德式的通过修辞手法彻底改变我们在世界中的爱欲取向的做法最为相像。由于我们对存在者的爱需要被净化并导向存在,一系列相关于能动性和真理的难题便随之而出,而海德格所贡献的那种转化的实践可行性和可欲性也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最后,笔者探究了《哲学论稿》在政治上的结果,揭示了海德格对现代性和古典传统,以及对日常的在世存在本身的挑战的激进本质。

  • 标签: 海德格尔 | 科耶夫 柏拉图 | 存在
  • 简介:10月9-1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的4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发表论文14篇,内容关涉麦克道的概念论,也关涉诸如经验、语言、理性、行动、信念、意向、意向性、知识等论题,还关涉相关的哲学史(休谟、维特根斯坦)或哲学传统(大陆哲学、中国哲学)。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概念论 麦克 经验 北京大学 香港岭南大学
  • 简介: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理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作为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在其思想理论体系中,三大批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康德对于法律与道德的思考,是打开其哲学的一把钥匙。本文从康德法的定义、道德法则去浅析,从而深化理解法与道德的关系。

  • 标签: 康德 法哲学 法律 道德
  • 简介:<正>安德雷·马默~①著《哲学》~②一书,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当代哲学基础"丛书中的一部,出版于2011年。根据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官方网站介绍,丛书著作会涉及相关学科的历史议题、最新进展和为待解决的重要争议,为学生提供高阶导论,为研究人员带来崭新的视角。~③该书由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它是一部典型的英美法理学著作,书中所涉及的都属当代分析法理学一般性论辩中的主要议题。围绕着法律的根本性质这一核心,马默首先讨论了效力与法规范性、法律的权威、社会成规、与道德的关系等传统议题,其后又转入

  • 标签: 马默 安德雷 普林斯顿大学 法哲学 法律的权威 当代哲学
  • 简介:深入玩摄影的人,尤其是大画幅胶片摄影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安塞·亚当斯(AnselAdams,1902—1984)。这位原籍新英格兰的摄影界大师,71902年2月20日生于美国旧金山。在他14岁时与父母同游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并用父母赠给他的一台柯达布朗尼箱形相机拍出了第一张照片后,从此便陷入了“摄影的泥淖”。

  • 标签: 亚当斯 塞尔 曝光 摄影界 新英格兰 国家公园
  • 简介:本文详细阐释了海德格与马尔库塞两位思想家之间的理论联系,认为马尔库塞对海德格思想的批判性解读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海德格式的马克思主义时期,在物化理论的启示下,马尔库塞对海德格的概念进行了激进的修订,将其“虚假的具体哲学”转变为“真实的具体哲学”。后期,马尔库塞转向了技术批判,竭力否认其理论与海德格思想的相关性。不过,通过解读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与海德格的《技术追问》,本文向我们揭示了海德格对马尔库塞的影响以及马尔库塞对海德格的批判性理解。

  • 标签: 海德格尔 马尔库塞 物化 具体哲学 技术批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杰里米·边沁是现代英美法理学的先驱,他开创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后来发展成为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之一。人们一谈到边沁的哲学,马上会想到他的招牌式理论即"功利主义"理论,但除此之外。边沁哲学还有另一个重要维度即"逻辑"维度,这一维度常常为人们所忽略。为什么边沁如此重视"功利"与"逻辑"呢?这是由边沁哲学的现代性特点决定的——边沁试图使得法律更具有理性特点。为此,他诉诸了"功利"与"逻辑"这两大工具,他试图通过前者保障法律的内容具有科学性,借助后者保证法律的表现形式具有现代性。最终,边沁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同时,过度形式化的法律也遭到了人们的猛烈批判,边沁哲学陷入了现代性的"迷思"之中。

  • 标签: 功利 逻辑 现代性 边沁法哲学 意愿的逻辑
  • 简介:通过哲学史的梳理,廓清了语言如何进入哲学的视域,揭示了语言蕴含的人的认识论本质及其对哲学造成的困惑.正是这一看似语言的限度将哲学带入了对语言的深思之中,即海德格关于诗与思的存在论思想,而语言翻译之可能也在这种深思中得到了解答.

  • 标签: 语言 翻译 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