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化,产科领域在保障孕产妇生命安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产科医疗中,大量输血作为一项关键的治疗手段,在处理产科急危重症患者、保障母婴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科输血方案的临床研究,正是为了更好地引领临床实践、提高孕产妇救治水平而不断展开的一项重要工作。孕产妇由于生理特殊性,其在分娩过程中可能面临大出血等急危重症情况,这些状况对母婴生命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大量输血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产科输血方案的临床研究进展。

  • 标签: 产科 大量输血 方案 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实施大量输血方案(massivetransfusionprotocol,MTP)对抢救妇产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妇产科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实施MTP进行抢救,对照组采取传统抢救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各种成分血(红细胞、冷沉淀、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量。结果观察组有1例发生DIC,均抢救成功痊愈出院,平均成分输血输注量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3例发生DIC,1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实施MTP能够减少妇产科出血患者DIC的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成分输血的输注量,与传统的输血方案比较为大出血患者争取了抢救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大量输血方案 妇产科 大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中输血护理的临床分析。方法:共计20例,范围在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研究组行输血护理模式,对照组开展基础护理措施,将两组样本预后情况进行比对。结果:研究组PT、TT、PLT、APTT指标情况更稳定,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结论:输血护理对产科出血患者而言具备关键的作用,应积极推广。

  • 标签: 成分输血 产科大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大量输血方案进行制定,分析在早期大量输血和预防凝血病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了64例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对比大量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分析治疗成果。结果:从数据可见,实施后的Fib、PLT以及Hb、TT、PT指标结果均优于实施前,在大量输血后取得不错成果。此外,在实施大量输血后,5U RBC以及冷沉淀后的Fib、PT结果与实施前存在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量输血对策对于早期大量输血和预防凝血病有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大量输血方案 早期大量输血 预防凝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出血中输血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产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结果:在护理满意度比较方面,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在产科出血患者的输血护理中,患者能够切身的体会到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关心,从而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障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值得参考。

  • 标签: 成分输血 产科大出血 输血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大量输血是指一次输血量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到1.5倍,或1小时内输血大于1/2的自身血容量,或输血速度大于1.5ml/(kg.min)。因为大量输血的定义也不统一,一般指24h内成年人输注超过20U红细胞或输注血液制品超过自身血容量1~1.5倍或1h内输注血液制品>50%自身血容量,输血速度>1.5ml/kg/min也视为大量输血

  • 标签: 大量输血 并发症 发热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量输血患者的指征评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60例外科围手术期间患者进行研究,且所有患者为我院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之间收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抽取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的例数是30例。采用常规方法对对照组的患者输血指标进行评价,采用输血指征评分指导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评价,将两组患者术后24hHb水平,引流量、术后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后24hHb水平,引流量、术后拆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有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表现为发热,并发症发生率3.3%,对照组共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表现为3例发热、头痛和肺损伤各1例,并发症概率16.67%,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输血指征评分对大量输血患者进行评估,有明显的效果,安全性高,适合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大量输血 输血指征评分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分输血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方式以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大量输血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于对照组患者,依据临床输血申请单发出血液成分,对于观察组患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订输血方案,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APTT、PT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Fib、PLT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大量输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合理应用血小板以及新鲜冰冻血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止血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大量输血 成分输血 凝血功能 APTT PT Fib PLT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分输血大量输血患者的合理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12月进行大量成分输血的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输血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成分的使用情况。结果通过对患者的输血成分进行分析后发现,进行红细胞悬液输入的患者最多,占所有患者的51.23%,其次为血浆输入,占25.93%,血小板输入的患者和冷沉淀输入的患者各占12.96%,9.88%。结论在对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进行成分输血时,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出血量以及检查结果来确定成分血的选择,同时进行成分输血能够使患者的输血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血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有着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成分输血 大量输血 急救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所产生的变化,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选择我院中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输血前后24h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数值进行记录,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学比较工作。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大量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后,所有患者的血小板以及纤维蛋白原数值较输血前有明显降低,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较输血前有明显增加,输血前后各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大量去白悬浮红细胞悬液输入后,会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降低,所以在对患者进行临床大输血后,应当密切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状况进行观察。而对于危重病患者,则应当采用血栓弹力图对患者的凝血状况进行动态记录,必要时可以为患者进行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血的补充,避免患者由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异常所引起的出血风险。

  • 标签: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血小板变化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产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01-2015-06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的58例孕产妇合并大出血休克患者(观察组)。对照组为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住院患者62例。用纱布称量法及引流量计算2组术中失血量并记录;对2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并比较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记录观察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平均输自体血(573.6±162.7)ml,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RBC、HB及HCT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水平(P〈0.05);3观察组血液稀释后FIB与PLT明显下降(P〈0.05),术毕回升至术前水平。结论:ANH自体输血能够减少产科出血患者术中失血,能减少异体血输注,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产科 大出血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输血条件下抢救妇产科出血病人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和总结。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妇产科出血治疗的患者52例,对其进行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26例。将第一组作为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而第二组则作为观察组,对该组患者在进行传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协同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并对两组的症状变化和治疗效果进行及时记录和分析。结果通过对观察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对照组的治疗效率为88.46%,而观察组的治疗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通过对无输血条件下抢救妇产科出血病人的研究,采用在传统常规治疗的方法基础上加上中药协同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无输血条件 妇产科 大出血 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