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AO是Anoxic Oxic的缩写,AO工艺法也叫厌氧好氧工艺法,A(Anaerobic) 是厌氧段,用于脱氮除磷;O(Oxic)是好氧段,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它的优越性是除了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功能,是将厌氧水解技术用为活性污泥的前处理,所以AO法是改进的活性污泥法。

  • 标签: AO污水处理 装置设计 应用
  • 简介:摘要:为了解不同污泥浓度( MLSS) 下对含油含盐污水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污水厂在治理水环境污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处理污水效果的优劣将直接对水环境产生作用。以活性污泥法为代表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在污水厂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合理设计能够实现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其中典型的工艺有Bardenpho工艺、A2O(厌氧-缺氧-好氧法)工艺、生物装盘工艺等。为克服传统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的缺点,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发了多段进水的AO工艺,该技术在我国污水厂升级改造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 标签: 配水比例 多级AO工艺 污水处理 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cumed髓内钉治疗成人A3型前臂干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采用Acumed髓内钉固定治疗的20例AO分型A3型成人前臂干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18~56岁,平均36.5岁。桡骨干骨折6例,尺骨干折9例,前臂尺桡骨干部双骨折5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12个月的前臂旋转活动度、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以评价Acumed髓内钉治疗A3型前臂干部骨折的疗效。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3个月。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为术中拇长伸肌腱部分断裂,1例为术后3个月内固定激惹至拇长伸肌腱部分断裂,1例为骨间膜线性骨化。术后12个月20例患者前臂旋前活动度80°~90°,平均89°;旋后活动度60°~90°,平均86.3°;DASH评分0~37分,平均6.5分。结论成人A3型前臂干部骨折采用Acumed髓内钉治疗骨折愈合情况良好,1年后前臂旋转活动度恢复良好;成人A3型前臂干部骨折可被列为前臂Acumed髓内钉适应证之一。

  • 标签: 前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骨科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接诊的134例患者开展回顾性分析,其中A组的67例患者接受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的67例患者接受外固定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A组术后3个月的腕关节活动度及治疗优良率均优于B组(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均较显著,但钢板内固定可更快恢复患者腕关节活动度。

  • 标签: 钢板内固定 外固定架 桡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根据天津某区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情况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介绍了天津某区主要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AO+MBR,以其中3座处理场站为研究目标,进行跟踪调研,对系统进水和出水水质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水水质满足天津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889-2019)限值要求,阐述其优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在往后的建设中供设计、建设方参考。

  • 标签: 天津地区 农村生活污水 AO+MBR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OTA/AO分型的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特点,并结合现有理论和"杠杆-支点重建"理论对不同分型并发症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1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64例;年龄21~89岁[61(52,72)岁]。OTA/AO分型B1.1型5例,B1.2型18例,B1.3型16例,B2.1型44例,B2.2型5例,B2.3型12例,B3型13例。均采用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螺钉退出、螺钉切出等并发症情况。根据"杠杆-支点重建"理论,从骨折支点位置、螺钉所受重力(F1)、压力侧力臂(L1)、股骨提供的阻力(F2)与阻力侧力臂(L2)变化分析不同分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77.5个月[8.2(3.6,16.6)个月]。共发生并发症24例,包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骨折不愈合3例,螺钉退出12例,螺钉切出2例。B1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为15%(6/39),B2型为2%(1/61),B3型为0%,B1型显著高于B2型(P<0.05)。B1型的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为3%(1/39),B2型为3%(2/61),B3型为0%(P>0.05)。B1型的螺钉退出发生率为3%(1/39),B2型为2%(1/61),B3型为0%。B2.3型和B3型的螺钉退出发生率显著高于B1型(P<0.05),并且均有高于B2.1/2.2型的趋势,但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3型和B3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型的螺钉切出发生率为3%(1/39),B2型为2%(1/61),B3型为0%。B1型和B2型的螺钉切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杠杆-支点重建"理论,B1型、B2型和B3型骨折病理性支点的外移程度逐渐增加,使得L1长度增加与L2长度减少,三种分型的L1长度分别为(2.2±0.5)cm、(2.8±0.4)cm与(4.7±0.5)cm(P<0.01),L2长度分别为(5.1±0.5)cm、(4.7±0.5)cm与(3.6±0.4)cm(P<0.01)。因此F1于B1型、B2型和B3型中递增。结论内固定术后B1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显著高于B2型,螺钉退出发生率显著低于B3型。利用"杠杆-支点重建"理论,可以从机制层面加深对股骨颈骨折并发症发生原因的理解。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支具在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12例手指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的患者,采取AO埋头螺钉固定,术后佩戴手指动力支具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手指Ishida-Ikuta评分标准,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畸形、稳定性、日常活动受干扰程度、影像评价六个方面评分。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Ishida-Ikuta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AO埋头螺钉固定结合动力支具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于近指间关节关节面骨折治疗中,方法简单,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 标签: 指关节 骨折 埋头螺钉 动力支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瑞安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经手术确认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进行X线检测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于骨折创面呈现的影像学参数情况差异,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所观察到的创伤骨块数量485块,显著多于X线检测的325块,且检测到的矢状面骨折移位距离[(2.98±0.62)mm]和冠状面腕关节塌陷距离[(1.74±0.49)mm],显著高于X线检测的(1.51±0.47)mm和(0.98±0.31)mm(χ2=4.931,t=5.884、6.375,均P<0.001);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总体诊断符合率(97.79%)显著高于X线检测(84.56%)(χ2=14.806,P<0.001),且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1型和AO-C2型桡骨远端骨折诊断符合率(98.36%和95.35%)显著高于X线检测(83.61%和79.07%)(χ2=8.093、5.878,P=0.004、0.015)。结论较X线检测,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可更全面和清晰地呈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情况,提高诊断分型符合率,避免漏诊和误诊。

  • 标签: 桡骨骨折 成像,三维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关节内骨折 诊断符合率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以脱氮除磷为主要治理目标的污水处理厂,通常选择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的生物处理工艺。原水水质、场地空间、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工程造价、原辅材料成本等经济技术条件,是污水处理厂工艺选择的主要依据。常用的生化工艺有CASS工艺、多级多段AO工艺、A2O工艺、SBR工艺、氧化沟工艺、接触氧化法、BAF曝气生物滤池、MBR膜生物反应池等。其中,多段多级AO工艺和A2O工艺以其在脱氮除磷中独特的优势,在城镇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多段多级AO工艺和A2O工艺的原理,阐述其在城镇污水处理应用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城镇污水处理 多级多段AO工艺 A2O工艺 脱氮除磷 碳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伤椎螺钉的3种空间位置对A型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156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伤椎螺钉的空间位置分为3组:A组55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上终板之间的椎体区域;B组52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之间的椎体区域;C组49例,位于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和下终板之间的椎体区域。比较3组患者间以及同一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Beck指数及伤椎成角。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均高于术前,伤椎成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椎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伤椎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高于C组,伤椎成角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A、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平行和接近上终板,位于和椎弓根纵轴相对应的椎体的中上部分,会有利于术中椎体复位,并且有利于维持术后椎体高度和减少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椎体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肱骨远端OTA/AO-C型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70例OTA/AO-C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类型将患者分为开放组22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Gustilo Ⅰ、Ⅱ型开放性骨折)和闭合组48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型闭合性骨折)。开放组男18例,女4例,年龄(42.6±13.0)岁;闭合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42.2±17.1)岁。分析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受伤能量及功能预后。功能预后指标包括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并发症及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年龄、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放组男性多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4.0个月(25~54个月)。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5(6.0, 13.0) d、8.5(6.0, 11.0) d,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20.0°(100.0°, 137.8°)、128.5°(110.0°, 140.0°),旋转活动分别为155.0°(151.3°, 155.0°)、155.0°(155.0°, 155.0°),MEPS评分分别为95.0(80.0, 100.0)、95.0(80.0, 100.0)分,DASH评分分别为2.6(0.63, 9.2)、1.7(0.0, 8.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和闭合组二次手术率[36.4%(8/22) vs. 33.3%(16/48)]、尺神经症状[54.5%(12/22) vs. 60.4%(29/48)]、内固定激惹[9.1%(2/22) vs. 6.3%(3/48)]和肘关节僵硬发生率[13.6%(3/22) vs. 10.4%(5/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TA/AO-C型肱骨远端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Ⅱ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获得与闭合性肱骨远端骨折相近的临床效果,其术后活动度、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闭合性骨折相比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肘关节 骨折,开放性 骨折,闭合性 骨折固定术,内 肱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23~78岁[(48.5±3.7)岁]。损伤节段:C4/5 11例,C5/6 19例,C6/7 15例。单侧16例,双侧29例。伤后24 h内,全身麻醉下行Ⅰ期前路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融合方式:自体髂骨块28例,颈椎椎间融合器17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突复位时间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和术后3个月通过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间隙高度及颈椎局部Cobb角,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在CT冠矢状位图像上进行Lenke分级,了解椎间植骨融合率。MRI检查了解椎管内脊髓减压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术后改善率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9个月[(6.1±3.6)个月]。手术时间为40~75 min[(55.1±8.2)min],术中出血量为40~80 ml[(45.2±5.3)ml],复位时间1.5~3.0 min[(2.1±0.5)min],复位成功率为100%。术后无脊髓损伤加重、大血管及食管损伤等并发症,切口均Ⅰ/甲愈合。术后3个月椎间高度[(4.9±0.8)mm]较术前[(3.3±0.6)mm]提高(P<0.05)。术后3个月颈椎Cobb角[(6.5±2.1)°]较术前[(-4.6±3.6)°]增加(P<0.01)。按Lenke分级,术后3个月椎间融合程度A级41例,B级4例,融合良好。除6例术前ASIA分级A级患者术后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患者ASIA分级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3个月JOA评分[(15.0±3.2)分]较术前[(7.4±2.3)分]提高(P<0.05),术后改善率为(73.3±17.6)%。结论Ⅰ期前路颈椎复位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AO C型F4亚型单节段损伤,可早期手术减压,能够使对顶/脱位的小关节突复位,有效改善颈脊髓功能。

  • 标签: 颈椎 关节突关节 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