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血液动力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危重患者管理治疗非常管理的部分,右心压力的监测可为左心房压监测提供参考。在年轻的手术患者或有心肺疾病的患者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可与肺动态楔压的变化相反。肺动脉导管(PAC)监测的临床优势包括测定心室压的压力,决定心排血量,同时可以获得心室和混合静脉血样本,这些信息可用来评估容积和心室功能,计算血流和呼吸指数,从而估计组织总体氧供平衡。监测疾病进展以便治疗。肺动脉导管监测的使用超过三个阶段,许多研究通过多种医疗特性和临床护理证实了它的不足和不统性。本文就肺动脉导管的使用监测及并发症等做了综述。

  • 标签: 肺动态楔压 温度稀释法 心排血量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重症超声的快速发展,其已覆盖重症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协助管理重症患者,而血流力学无处不在的重症医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更好地实施血流力学治疗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将重症超声应用,并融入血流力学治疗,进而形成超声血流力学的概念,重症医学的进步突破。本文将对超声血流力学概念进行诠释。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血流力学监测方法及其护理。方法结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用血流力学监测生命体征的临床资料,阐述各种血流力学监测方法以及血流力学监测护理进展。结果血流力学监测方法包括无创伤性和有创伤性两大类,对于有血流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在其监测下治疗及配合正确的护理,效果明显。结论目前血流力学监测手段不断进步,各有特点,护士应掌握适应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配合,严密观察动态变化,尽可能避免发生或减少严重并发症。

  • 标签: 血流动力学监测 护理
  • 简介:摘要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始于抗体和移植物抗原的有效结合。随血流运动的抗体和相对固定的靶抗原能否结合,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引力势能和抗体的运动动能之间的相对大小。抗原抗体间的引力势能主要由两者间的亲和力决定,相对固定的。人抗体的动能取决于其运动速度,运动越快,动能越大(动能=质量×运动速度2/2)。由于抗体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最慢,动能最小,因此抗体最易结合并损伤毛细血管内皮。尽管抗体在毛细血管内的运动速度最慢(≤1 mm/s),但相较于抗体本身的直径而言(<10 nm),其相对运动速度每秒钟移动10万个抗体直径大小的距离,接近百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最快跑动时相对速度的2万倍。在抗体以如此快速相对运动的情况下,抗原抗体间的引力势能可能不足以克服抗体的运动动能,使得抗原抗体不易结合。这些血流力学和抗体相对运动速度的基本概念,至少给移植临床医师提供如下启发:(1)在抗体的体外检测时,抗体和抗原在同反应体系,两者之间无相对运动,结合反应容易发生;而在体内环境,随血流运动的抗体要结合到相对固定的器官组织的靶抗原上需要克服抗体运动的动能;(2)细胞杀伤性治疗药物血液中靶细胞的清除效率通常远高于组织的靶细胞,因为药物和血液中靶细胞之间伴行状态,无相对运动,而药物要结合到组织相对固定的靶细胞时,需要克服其巨大的运动动能;(3)有些受者在移植后体内可以检出供者特异性抗体,但抗体介导排斥反应并不定会在短期内发生,其原因可能抗体无法和靶组织抗原有效结合。由于抗原抗体间亲和力不够强,导致两者间较低的引力势能;二则由于微血管血流通畅,抗体维持较大的动能;(4)缺血再灌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管内皮受损后,容易导致损伤部位血栓形成,引起毛细血管部分甚至全部堵塞、血流变慢,从而增加了抗体和靶抗原的结合机会;(5)根据血流速度能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原理,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维持个良好的移植器官的微循环,将有助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可选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白细胞黏附、抗血小板沉积、抗红细胞聚集,降脂、降血黏度,多喝水、以及适当运动等。这样的治疗方针在预防和治疗细胞介导排斥反应也同样重要。

  • 标签: 供者特异性抗体 排斥反应 微循环 抗凝治疗 血液黏稠度
  • 简介:摘要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促使我们对重症产生了新的思考与认知。我们将重症理解为损伤或疾病发生发展为致命性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过程,而这过程的桥梁广泛的机体失调反应血流力学紊乱。机体反应是重症病理生理学的要点与重点,血流力学重症发生发展过程的核心与重心,两者形影不离,相互关联。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宿主/机体失调反应”和“重症单元”两个新概念,并强调制定血流力学干预措施的新要求,从而突出了机体反应血流力学对于重症的关键作用,亦丰富了重症体系化认知的内涵。

  • 标签: 重症 应激 血流动力学 宿主/机体失调反应 重症单元
  • 简介:摘要重症血流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改善患者结局的治疗策略。重症超声以改善组织灌注为根本方向,实施目标-目的分层管理,区分表象与本质;通过连续监测、整合临床信息、动态评估,快速筛查休克和血流力学异常的病因;优化治疗,减少或避免治疗的再损伤;最终,实现器官化治疗和保护。重症超声图像的解读、病因分析和病情判断、治疗决策的形成、治疗方向和强度的精细调节,离不开对重症医学规律和疾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深入理解。

  • 标签: 重症超声 血流动力学 儿童
  • 简介:摘要重症血流力学治疗是以血流力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改善患者结局的治疗策略。重症超声以改善组织灌注为根本方向,实施目标-目的分层管理,区分表象与本质;通过连续监测、整合临床信息、动态评估,快速筛查休克和血流力学异常的病因;优化治疗,减少或避免治疗的再损伤;最终,实现器官化治疗和保护。重症超声图像的解读、病因分析和病情判断、治疗决策的形成、治疗方向和强度的精细调节,离不开对重症医学规律和疾病病理生理特点的深入理解。

  • 标签: 重症超声 血流动力学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体位下肢静脉血流力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健康女性15名,通过下肢静脉彩超检测受试者在平卧位,床尾斜坡位抬高15°、30°、45°,床尾四边形体位抬高15°、30°、45°,床头抬高30°、45°、60°,4类(10种)不同的体位下股总静脉血流速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的体位下不同角度时股总静脉血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斜坡位45°>斜坡位30°>斜坡位15°=四边形体位30°>四边形体位15°=四边形体位45°>平卧位>床头30°>床头45°=床头60°。结论在本研究所设定的体位,斜坡位床尾抬高45°能最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四边形体位床尾抬高时不利于下肢远端静脉血液的回流,床头抬高会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 标签: 下肢 静脉 体位 血流动力学 直径
  • 简介: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力学变化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利用多普勒超声仪21例PAf(A组)窦律及房颤时LAD、LVEF、s-LAmax、LAEF进行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B组)及18例(C组)慢性房颤(CAF)者进行对比.结果①PAf患者窦律时左心房较正常人扩大,左心房功能减低,E/A比值降低且<1.②PAf发生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功能明显降低,而左心房大小无明显变化.③CAF比PAf者左心房明显扩大,左心房功能进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PAf的血流力学有显著性改变.②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价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力学,预防和治疗均有指导作用.③动态心电图(DCG)临床筛选PAf的重要方法.

  • 标签: 血流动力学 左心房功能 PA 阵发性房颤 正常人 E/A比值
  • 简介:摘要血流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血流力学变化的规律,对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血流力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血流力学变化的规律 , 对了解和掌握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使用计算流体动力(CFD)软件,我们某旋转血泵的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其内部血液流动规律,评估了血泵的血流力学性能,并得到了不同转速下的流量-压升特性。此外,我们也分析了叶轮内部的剪切应力分布,并根据幂律规律研究了血泵血液的破坏程度。仿真结果显示,在相同转速下,随着流量的增加,血泵血液的破坏程度逐渐降低。而在小流量的情况下,血泵的溶血值达到最大。这提醒我们在临床应用,应特别关注血泵在儿童病例的应用。

  • 标签: 旋转血泵 血流动力学 性能仿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喉罩全麻在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手术和CO2气腹腹腔镜手术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悬吊组(L组)25例,和有气腹组(T组)25例。两组麻醉诱导后均行机械通气。分别记录患者MAP、HR、PETCO2在悬吊前或气腹前1min(T1)、悬吊后或气腹后1min(T2)、手术开始操作后5分钟(T3)、悬吊结束或气腹结束后5min(T4)四个时间点的MAP、HR、PETCO2的变化情况。结果T2、T3、T4、时MAP、HR、PETCO2.两组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T1时L组MAP、HR变化明显(P<0.05)、(P<0.01)。

  • 标签: 喉罩 悬吊式腹腔镜 CO2气腹腹腔镜
  • 简介:麻醉犬ig莱葛浸膏(LGE)2.7和5.4g/kg,30min后可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收缩压变化速率最大值(+dp/dtmax)明显降低,约持续90~120min,而左室舒张压变化速率最大值(dp/dtmax)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则无明显变化。

  • 标签: 麻醉犬 收缩压 左心室 血流动力学 浸膏 左室
  • 简介:多年来,人们直怀疑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室激动及收缩顺序,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最终将诱发心力衰竭。为了减轻这种不良后果,有学者提出了更生理的起搏部位如右室位间隔和高位间隔起搏替代右室心尖部起搏。为此,我们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技术评估了右室不同部位起搏血流力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不同部位起搏 血流动力学 右心室 右室心尖部起搏 超声心动图 收缩顺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在全麻血流力学影响。方法以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0例需要进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使用舒芬太尼进行全麻,对照组使用芬太尼进行全麻。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流力学指标。结果两组在进行气管插管的时候,HR、DBP以及SBP都出现了上升的情况;在气管插管时及1min后,观察组患者的HR、DBP以及SBP上升不明显,对照组有明显的上升变化,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插管以后的5min、10min,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与插管前没有明显差异,对照组各项指标高于麻醉前。结论在临床上使用舒芬太尼在全髋置换术中进行全麻处理,能够使血流力学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芬太尼 舒芬太尼 全麻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比较胸段硬膜外麻醉加全身麻醉(E+G)与全身麻醉(G)应用于剖胸术时术血流力学的变化。方法ASAⅠ~Ⅱ级20例剖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无差异,诱导方法相同。病种有食管癌、胃门癌、肺叶切除术及纤维板剥除术等。记录患者入室时、插管后、切皮时及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同时监测心电图及氧饱和度。结果E+G组组内比较,P>0.05,而G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应用于剖胸术与单用全身麻醉相比,术血流力学更稳定。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剖宫产术不同子宫处置方式血流力学的影响,探寻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下产妇更优的麻醉方式。方法60例择期剖宫产随机分成A、B组(n=30),在胎儿娩出后,A组将子宫暴露在腹腔外娩出胎盘、缝合子宫、清洗腹腔,B组在腹腔内完成操作。观察二组产妇在术前、胎盘娩出期、子宫缝合期、腹腔清洗期四个时间段内心动过缓及低血压发生率和产妇舒适度以及辅助药物治疗率。结果舒适度(优)A组9例(30%),B组22例(75.8%);心动过缓A组10例(33.3%),B组5例(17.2%);低血压A组8例(26.7%),B组4例(13.8%);其中需辅助镇静镇痛完成手术的A组10例(33.3%),B组3例(10.3%);用阿托品治疗心动过缓的A组5例(16.7%),B组3例(10.3%);用麻黄碱治疗低血压的A组4例(13.3%),B组2例(6.9%)。两组在舒适度、心动过缓、低血压上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A组手术方式产妇生理扰乱更大,麻醉管理要求更高,麻醉应适时辅助镇静镇痛治疗以消除产妇痛苦方能获满意麻醉效果。

  • 标签: 剖宫产 处置方式 血流动力学
  • 简介:通过对方形、圆形和椭圆形三种横截面支架筋附近的血流力学数值分析,优化设计支架结构提供流体力学理论指导。利用边界元方法,计算了血液流场、血管壁切应力及支架筋所受压力。与方形和圆形截面支架筋比较,椭圆形截面支架筋血流的扰动较小,支架筋所受压力较对称,并且支架筋间没有形成低切应力区。椭圆形截面支架筋增加支架置入后的稳定性、防止再狭窄有定的优越性。

  • 标签: 介入治疗 支架 血流动力学 再狭窄 稳定性 边界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