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气候工作者在气温、降水的诊断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成果,然而专门对蒸发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的工作还很鲜见.本文对江西近30年蒸发及其变化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旨在反映蒸发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我省蒸发及其变化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 标签: 诊断分析 年平均 赣中 八十年代 滑动平均值 上升阶段
  • 简介:利用气候资料、地理信息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低温冷害形成机制,采用GIS技术,分析了黑龙江玉米低温冷害的危险性和易损性,实现了玉米低温冷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并利用CMIP5中的MRI-CGCM3模式模拟结果对黑龙江2015—2044年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共有24年是低温冷害年,其中12年是严重低温冷害年。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大部及黑河南部是玉米一般低温冷害的多发区,同时该区暴露性较高,如有重度灾害发生,则对全省粮食产量产生严重影响。未来30年,黑龙江低温冷害发生的概率有所减少,松嫩平原东部和南部是一般低温冷害的高风险区,三江平原西部是严重低温冷害的高风险区。

  • 标签: 黑龙江 玉米 低温冷害 危险性 预估
  • 简介:1995年甘肃气象业务工作大事记1月1日定西、天水、陇南、临夏、甘南五地市州开展机制报表工作,从而实现全省地面报表的微机制作。同日民乐、会宁两站在新站址正式开展工作。1月15日以反映区域协作活动和区域内各省区业务现代化建设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兰州区域...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甘肃省 区域气象中心 气象业务 副局长 飞机人工增雨
  • 简介:阐述了雷电监测网数据的应用、雷电监测网的探测原理和结构及功能,并根据江西的实际,提出了江西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布建和要求.

  • 标签: 雷电 监测 定位网 原理 布建
  • 简介:1月24日,气象局和气象学会特邀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王守荣、中国气象学会秘书长王春乙和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毕宝贵为我省气象科技人员作了《水文气象发展综述》、《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等专题学术报告。

  • 标签: 气象学会 大事记 青海省 中国气象局 国家气象中心 专题学术报告
  • 简介:利用1960—2015年辽宁50个常规气象站和加密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对辽宁冬季降水极值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康平和义县地区冬季年平均极端降水频次最多,为1.7次;辽中地区冬季年平均极端降水频次最少,为1.0次。辽宁冬季极端降水频次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存在11、7a和3a的变化周期。辽宁冬季区域性小雪、中雪、大雪及暴雪量级降水过程的年总频次极大值分别为32、8、4次和2次。辽宁冬季连续性降水过程发生频次呈自东向西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清原地区年平均连续性降水发生频次最大,达9次/10a。单站冬季降水总量极值为95.0mm。单站纯雪过程降水量及24h、6h、1h降水量极值分别为42.0mm、34.5mm、20.0mm和6.9mm。

  • 标签: 极端降水频次 连续性降水过程 纯雪过程降水量 小波分析
  • 简介:本文采用城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检验方法,对多种数值预报及释用产品的2014年度日极端气温、24小时降水、暴雨过程暴雨和8种分类暴雨过程暴雨等预报进行站点预报质量检验。结果表明:释用T639数值预报的T639-MOS日极端气温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5天逐日的最高气温和3天逐日的最低气温≤2℃预报准确率均为最高;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晴雨和一般性降水预报优于全球模式,但暴雨预报评分不如全球模式和多模式集成降水预报;暴雨预报Ts评分都不高,且随预报时效降低,24小时预报最高为17.3%,而120小时预报最高仅3.4%;暴雨过程暴雨预报平均TS评分很低,均未达10%;分类暴雨过程以台风登陆类暴雨预报TS评分最高,但该类暴雨过程样本数太少,检验结果代表性差;其他分类暴雨预报效果差,对局地对流降水明显的午后热雷雨类和副高边缘类暴雨全部漏报。

  • 标签: 预报检验 数值预报 释用产品 分类暴雨
  • 简介:利用近十年青海50个站点雷暴持续期等要活动参量,与三十年整编历史资料对应参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近十年雷电所造成的灾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其活动变化规律和灾情特点,为气候变暖情况下雷暴的变化气候特征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 标签: 雷暴 活动 灾情 分析
  • 简介:随着义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化工企业林立,由于大多有易燃易爆场所和弱电设备,会因为雷电所产生的巨大电流或电磁感应,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针对小化工企业的特点,通过避雷针、避雷带的安装,各设备间的等电位连接,共用地网,对敏感的电子设备、供电系统加装浪涌保护器达到对化工企业的保护。

  • 标签: 防雷装置 雷电电磁脉冲 屏蔽 等电位连接
  • 简介:1概况依据2013HYS-040FIN-1合同约定,应芬兰气象测量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维萨拉)邀请,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下称高原所)李跃清研究员、赵兴炳高级工程师于2016年1月1927日前往维萨拉所在地芬兰赫尔辛基,与维萨拉相关业务技术人员一起对合同产品开展了工厂验收测试(FAT:FactoryAcceptanceTest),

  • 标签: 芬兰维萨拉公司 验收测试 工厂 培训 高原气象 合同约定
  • 简介:棉花需求增加是个世界性趋势,通过对浙江棉花产量变化稳定性特征分析,认为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是形成产量变化不稳定特征的客观原因,深入分析关键期气象条件适应性,研究和确定棉花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指标,提出棉花优质高产的气象科技对策。

  • 标签: 棉花 气象科技 浙江 气象灾害 气候变化 气象条件
  • 简介:分别对单站洪涝强度、流域集中期洪涝强度和流域汛期洪涝强度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对1951~1998年江西5大流域的洪涝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各大流域近半世纪10大洪涝集中期、10大洪涝汛期和南北分片10大洪涝年.

  • 标签: 流域洪涝 定量描述 分析
  • 简介:利用2001年—2006年青海的7个探空站的资料,将青海省分为7个区域,每个区域用一个探空站的资料,根据2001年-2006年青海56个气象站的冰雹历史个例,分析了冰雹过程环流背景和每个区域的降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计算了每个区域探空站的08时的k指数,得出这7个分区发生降雹天气时本区域内的探空站08时的k指数的特点,在做青海的降雹预报时提供一些依据。

  • 标签: 青海省 降雹天气 K指数
  • 简介:利用河南30个农业气象站1981-2010年共196个冬小麦品种的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长度、积温需求和产量构成要素等品种更新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河南冬小麦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明显,营养生长期增温速率高于生殖生长期,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区域品种更新的主要特征是出苗—抽穗天数减少(2.8~5.9d/10a)、抽穗—成熟天数增加(1.3~2.5d/10a);完成各生育阶段所需积温(>0℃积温)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抽穗—成熟期尤为明显(26~50℃·d/10a).有效穗和穗粒数与营养生长期长度或同期积温无显著相关,千粒重随生殖生长期延长而显著增加.豫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抽穗至成熟天数/出苗至成熟天数)和同期积温比(抽穗至成熟积温/出苗至成熟积温)随时间增加,积温比对产量变化的解释性高于天数比;豫中和豫北地区生育期天数比随时间增加,但积温比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单产提高与生育期天数比增加有关.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冬小麦品种更新特征是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了产量.

  • 标签: 冬小麦 品种更新 气候变化 河南省
  • 简介:利用京、津、冀区域80个气象观测站196l~2010年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河北冬小麦种植区的积温、生育期及负积温的时空分布、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越冬前的积温及生育期、返青后的积温及生育期,总的分布呈自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小麦越冬前积温增加最多的是东北部,平均每10a增加13.0℃,增加最少的是中部,平均每10a增加8.4℃。小麦返青后的积温增加最多的是北部,平均每10a增加40.9℃,增加最少的是中部,平均每10a增加30.7℃。小麦越冬期间负积温的绝对值南部明显少于北部,并且由南向北逐渐增大,近50a冬季负积温绝对值下降,尤其是1988年以来气候变暖明显,不易发生冻害,对冬小麦安全越冬有利。

  • 标签: 生育期 冬小麦 积温 负积温
  • 简介:分别对单站洪涝强度、流域集中期洪涝强度和流域汛期洪涝强度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对1951~1998年江西5大流城的洪涝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通过对洪涝强度的定量描述,可以方便、定量地比较历史上各汛期、各集中期流域洪涝强度,从而为地方党政领导开展情报服务,也可以以流域洪涝指数为预报对象开展对流域洪涝强度的预测研究;影响洪涝的因素很多,单从降水的时空分布看,集中期开始前的降水、集中期长度、集中期降水强度(最大5d降水)及降水总量均会影响洪涝强度;文中对洪涝的客现描述方案与实际洪涝和灾害比较吻合,比用月季总降水量更能反映实际的洪涝情况;集中期洪涝指数比汛期洪涝指数更能反映洪涝程度;江西洪涝多发时段是5月25日~7月11日,较严重的洪涝主要出在6月下旬~7月上中旬,绝大多数集中期在10d左右;90年代南片和北片分别有3a和5a列为10大洪涝年,且1998年被列入集中期洪涝、汛期洪涝和10大洪涝年第1位,是解放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1a,表明进入90年代后江西步入多洪涝期.

  • 标签: 流城洪涝 定量描述 分析
  • 简介:利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洪雅县2011—2015年地闪数据,分析洪雅县境内雷电流强度、陡度等参数,结合GB50057—2010探讨洪雅县雷电参量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为洪雅县的雷电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 标签: 闪电定位 闪电数据 地闪密度 防雷技术
  • 简介:10~12月的台风(含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下同),人们习惯称为‘‘晚台风”.晚台风对我省影响的个数远少于7—9月影响台风的个数.但以影响程度和造成的损失来看,晚台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和掉以轻心的.本文利用1949~1995年中国气象局出版的(《台风年鉴》资料。对每年10~12月西北太平洋0~35°N,105~180°E范围内和对我省有影响的台风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可供研究晚台风发生发展和移动路径以及预报参考.

  • 标签: 台风 气候特征 福建省 强热带风暴 中国气象局 西北太平洋
  • 简介:通过对20013年4月9日青海特强沙尘暴天气前期的增温现象、高空环流特征、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物理量的诊断等分析,找出了特强沙尘暴出现前具备的气候背景、500hPa高空环流形势和对流指数(Ky)以及理查逊数(Ri)等稳定度指数特征,这些分析结果将对今后青海沙尘暴天气的预报、预警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沙尘暴 天气过程分析 环流特征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