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潮河流域是北京市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受环境变化影响,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严重影响到北京城市供水安全。利用水文气象长系列数据(1961-2014年)分析了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采用经验统计分析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近50年来在降雨波动且微弱下降趋势下,其径流呈现出较大幅度变化且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后;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9年、1998年。1979年以后径流系数显著减少,其中1979-1998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占主导地位,其影响贡献率为-109.75%,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为正效应,影响贡献率为9.75%;1999-2014年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影响贡献率为-88.97%,气候变化影响贡献率为-11.03%。

  • 标签: 潮河流域 降雨-径流 趋势变化 突变点 影响因素
  • 简介:基于1991年-2008年香溪河流域降雨量和径流量资料,将最大熵-Copula(MEC)方法应用于流域降雨-径流相关性分析中。结果表明:MEC方法生成的边缘分布能够有效拟合降雨量和径流量的观测值,且在边缘分布确定的过程中无需对线型进行假设,以均值、标准差、偏度和峰度作为约束也能够很好的体现变量的统计特征;GumbelHougaardCopula函数对于降雨量和径流量联合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香溪河流域降雨量和径流量存在上尾相关性,这对防洪排涝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流域工程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最大熵 COPULA函数 香溪河流域 降雨 径流 相关性
  • 简介:分析气候变化下河川径流的变化规律及响应机制对河流流域内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和田地面站点1953—2014年的气温、降水数据以及同古孜洛克站和乌鲁瓦提站1957—2014年径流数据,运用累积距平、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和田河源流区近60年的径流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和田河源流区径流年际变化趋小,径流数值更加稳定,并在前期减少的情况下,在2006年发生突变,径流明显增大;和田河存在25~27年的主周期和6~9年的第二周期。在过去60年中,和田河经历了“丰-枯-丰-枯-丰”的交替变换,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然表现为径流增加趋势;和田河径流的变化是气温、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气温是影响和田河径流变化最为主要的因子。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上,和田河径流对于气温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 标签: 和田河 径流特征 气候变化 小波分析 M-K突变
  • 简介:本文从规避水文风险角度出发,将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与Copula函数相结合,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确定水文变量的边缘分布,利用Copula函数计算不同变量之间的联合分布,并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不同分期降雨径流的概率计算与丰枯风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汛期降雨与径流的组合概率中,丰平枯等级一致的总概率为76%,而非汛期降雨与径流丰平枯等级一致的总概率仅为53.3%.与汛期相比,非汛期降雨与径流等级不一致的概率明显升高.当汛期径流等级为丰时,非汛期径流等级为丰的条件概率达到60.1%;当汛期径流等级为平时,非汛期径流等级为丰、平、枯的条件概率相差不大;当汛期径流等级为枯时,非汛期径流等级为枯的条件概率达到59.8%.

  • 标签: 核密度估计 COPULA函数 降水径流 丰枯组合概率 跨流域调水
  • 简介:以汉江上游为例,基于弹性系数法和水文模拟法定量估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探讨了变化环境下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61年-2013年汉江上游流域径流呈明显下降趋势,并在198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降水及潜在蒸散发在同时期内也逐渐降低,但变化趋势不显著。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4218%~4315%,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5615%~5712%,相比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径流的影响稍大,且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呈现增长的趋势。

  • 标签: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定量研究 水文模型 弹性系数 汉江上游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