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学者们对近代司法制度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这些研究较多地侧重于近代审判检察机构的建立,司法独立精神在近代中国的实践,民初大理院在法律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同时,对作为近代司法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司法官制度的专题探讨,已有学者关注到司法官考试制度这一主题.

  • 标签: 近代中国 司法官 制度研究 惩戒 司法制度 法律近代化
  • 简介: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法律实证研究受到共产党的调研传统影响,以描述法律实践状况、提供立法和政策参考为依归。后来的研究受法制现代化思潮影响,以农民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为研究内容,有较强的价值预设,因问题意识外在于实践而未形成学术传统。苏力的研究着眼微观场景反思法制现代化范式,诉诸事理阐释法理,从理论关切回应现实,在学界掀起了一股浪潮,但因实践取向不彻底而未形成可传承的学术传统。目前,法律实证研究在回应法治实践需求中繁荣发展,问题意识更加广泛,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方法运用更加丰富。同时,也出现了分化,在不同学科中分布不平衡,呈现出"法律实证研究"与"法律经验研究"的分野。在繁荣与分化的背后,法律实证研究面临总体性挑战,缺乏宏大集中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关怀。因此,需要开拓多学科的理论视野,强化面向中国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意识,开展多层次学术共同体的建设。

  • 标签: 法律实证研究 问题意识 法治实践 学术传统
  • 简介:神明裁判是古代司法证据制度不发达的产物,当司法官员对于原、被告双方的是非曲直难以判明时,便借助于神意来裁判。神明裁判是一种非理性的审判方式,是基于人们对原始宗教的崇拜和对自然界的无知认识而产生的。中日两国在古代法制文明初期,都有过占卜裁判的情况,后来随着两国律令法体系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疑难案件证据不足的问题,使神明裁判失去了存在的空间。从公元13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日本幕府统治的确立,儒家“无讼是求”的观念和日本法律处于秘密的状态,严重制约了诉讼审判制度的发展,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出现了神明裁判复活的迹象。

  • 标签: 神明裁判 宗教信仰 诉讼证据 幕府
  • 简介:雇凶杀人犯罪是指行为人为达到某种目的,以钱财、利益等为条件,雇请他人谋杀与行为人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人的一种犯罪行为。雇主的心理动因主要源于自我保护和借刀杀人的需要,雇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于强烈的侥幸心理和贪图钱财或某种利益的欲望。对雇凶杀人犯罪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雇凶杀人犯罪具有犯罪行为的预谋性、暴力性和内隐性等四个方面的特点。

  • 标签: 雇凶杀人犯罪 雇主 雇凶 犯罪特点 心理动因
  • 简介:抢劫犯罪的频发对构建和谐社会危害极大,而青少年在抢劫犯罪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研究青少年抢劫犯罪的特点、成因、对策,对于预防、遏制抢劫犯罪,构建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 标签: 青少年 抢劫犯罪 特点 成因 对策
  • 简介:作为清代基层政权的州县,究竟是一种单纯的行政隶属性的他律存在抑或是一种自律的自主性存在,是一个尚需重新审视的问题。有大量的理论性研究说明,社会的理想主义图景与社会实践的冲突或某种紧张,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社会形态与发展阶段,甚至存在于任何一种社会控制方案及其实践之中。有相当多的材料能够证明,这样的理论性研究的结论并不完全是基于想象或逻辑推论。既有的清代问题研究大致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是政权的唯一主人,其下的万民(包括所有的臣僚,甚至宗室成员)都是供其驭使的奴才。

  • 标签: 州县 南部县 理论性研究 社会实践 档案 活性
  • 简介:2002年11月,四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的超重纽约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指控麦当劳蓄意隐瞒了食品的危害性,也没有明显地告知食品的营养构成,导致他们发生了肥胖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这是美国首例以造成超重为由将食品公司告上法庭的案件。这一案件的主审法官罗伯特·斯维特在2003年1月作出判决。他说:“如果顾客知道(或理当知道)吃麦当劳对健康的潜在不良影响,如果他们仍然选择沉溺于麦当劳超大型的产品,那么他们不能责怪麦当劳。”

  • 标签: 食品公司 产品责任 麦当劳 诉讼案 模型 侵权
  • 简介:滋贺秀三和黄宗智教授围绕清代州县审断问题所引发的学术讨论,[2]打破了中国法律史学界的研究格局,这不仅反映在研究方法上,也反映在问题意识上。以前的中国法律史研究侧重通史,现已逐渐开始向“具体问题”转移;在研究材料方面,也逐渐从以典章转向档案材料为基础;在表述层面,以一定的理论基础展开的宏大叙事研究,也逐渐让位于“把事情说清楚”的具体论述。

  • 标签: 法律史研究 中国法律 档案材料 州县 清代 学术讨论
  • 简介:中国民法史研究的进步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展开的。清朝末年,许多中国近代社会的启蒙者面对千年变局和西学东渐,比对西洋系统细致的民法典,认为民权的不发达是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历史成因,并发出了自古中国无民法的感叹,其中以梁启超(1873—1929)的言论最具影响:“我国法律界最不幸者,私法部分全付阙如之一事也”。“我国法律之发达,垂三千年,法典之文,万牛可汗,而关于私法之规定,殆绝无之”。“此所以法令虽如牛毛,而民法竞如麟角也。”此说后演变为中国是没有民法传统的民族的观点。但翻阅中国历代法典,关于民事的法律规定昭然在册,民法虚无主义的观点自然难以成说,民国时期学者对中国民法史的研究有显著进步。

  • 标签: 民法史 物权关系 中国近现代 宋代 中国近代社会 民法典
  • 简介:西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西方警察亚文化研究主要有归罪文化,惩戒制度和游戏规则;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权威主义和男权主义;共谋文化及团结,忠诚;自己人的观念;悲观主义和犬儒主义;警察餐厅文化和班后的饮酒文化等七个方面。应结合近年来欧美警察亚文化研究的热点和代表成果,对警察亚文化研究的特点、趋势价值进行重新界定。

  • 标签: 警察 亚文化 文化研究 西方
  • 简介:<正>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教授王利明的新作《国家所有权研究》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26.7万字),主要立足于民法学,从国家所有权关系的民事方面入手,在国内首次对国家所有权进行跨学科的系统研究,是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国家所有权的一部难得的力作。全书分为9章,其核心是第1章“国家所有权概念和法律特征研究”和第4章。国家所有权的内在结构问题的探讨”。在这两章,作者将国家所

  • 标签: 国家所有权 多视角研究 企业法人所有权 中国人民大学 特征研究 国内首次
  • 简介:司法公正与社会稳定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司法公正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社会稳定是公正司法的重要基础。当前司法理念落后、职业道德缺失、司法能力不强、司法行为不廉、关系处理不当、网络媒体干预等已成为影响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继续加强司法职业道德建设,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关系.努力加强司法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依法理性处理和引导网络舆情。

  • 标签: 司法公正 社会稳定 相互依存
  • 简介:显失公平的行政行为是不当行政行为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该行政行为不仅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尤其在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显失公平的行政行为进行控制是法治发达国家的核心内容,尤其在当代给付行政的行政法理念之下,该问题已经成为行政法关注的焦点。由于显失公平的行政行为是一概念范畴,因而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十分重要。对显失公平的行政行为需作类型化处理,并进行相关制约机制构建。应当建立显失公平行政行为的概念系统、行政自由裁量的控制机制,拓展显失公平行政行为的范畴,实现司法审查的主动机制,建立独立的显失公平行政行为审判模式。

  • 标签: 行政行为 显失公平 行为类型 制约机制
  • 简介:追缴违法所得是查办职务犯罪刑事案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我国目前规范职务犯罪违法所得处理的规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在司法实务中呈现出不规范的混乱局面。在探析职务犯罪违法所得的概念和界定等法理权源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司法实践中追缴职务犯罪违法所得的具体模式及其内陷性缺失,并就如何重新构建我国职务犯罪违法所得追缴工作机制模式进行粗浅的思考,以期对进一步规范检察工作程序,提高职务犯罪办案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有所裨益。

  • 标签: 职务犯罪 违法所得 追缴
  • 简介:2012年我国修改后的新民事诉讼法原则上扩充和强化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必须全面介入。基于检察监督的各种限制性条件和风险,对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应当是选择性的。中心是审判监督程序,重点是事后监督而非审判程序的过程监督。

  • 标签: 民事诉讼 检察监督 审判活动 实施策略
  • 简介:环境刑法中法益的确定对污染概念的影响环境刑法中的法益,是指环境刑法保护的社会利益.环境刑法中的污染,是损害这种法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环境刑法中,法益的规定性对于污染概念的成立有着直接的意义.

  • 标签: 德国 环境刑法 污染概念 社会利益 环境犯罪 水污染罪
  • 简介:清末民初,通过对国外著作的翻译和阐述,人权概念传入中国,这时期的人权研究主要是借用人权概念反对专制制度,对于人权的具体内容认识较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权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被研究,人权的含义不断丰富、完善,人权包含的内容也逐渐从生存权等自然权利向言论自由、人身、出版等民主权利扩展,并且开始讨论人权及相邻概念的内容,如人权与国权、人权与民主、人权与法治等。研究近代中国人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今后人权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所搜集资料为限,根据民国时期人权研究内容从简单到丰富这个角度,试对民国时期的人权思想史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 标签: 人权思想 民国时期 人权概念 人权研究 民主权利 近代中国
  • 简介:学界普遍关注的经济法研究的“离乱”及其引发的“失序”问题,需要通过“求同存并”、“理论聚合”来加以解决,由此产生了经济法研究应关注的“合”与“同”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应当在离合关系中把握“合”,在“求同”的过程中实现“合”;从经济法研究的具体情况来看,在研究路径、研究范式以及范畴研究上的“求同”,直接关系到经济法研究的方向、路径、方略,以及经济法学最基本的研究范式、特异性范畴的提炼和基本共识的形成,从而会对经济法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经济法 求同存并 理论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