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7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将1937—1948年称为曹禺创作的“悲剧观念转向期”。1937年后,在国事和家事的双重影响下,曹禺的现代性立场发生了位移:由审美现代性向启蒙现代性转变。在悲剧观念方面,国家危亡、匡扶正义等宏大主题成为作家的主要表达对象,同时一反过去的评价人物的“非道德”立场,转而从道德立场来臧否人物。值得肯定的是,在发生上述转向的同时,作家始终坚守着与官方意识形态相疏离的民间立场,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品格。

  • 标签: 曹禺 悲剧观念 戏剧创作 创作分期 现代性 道德立场
  • 简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主要矛头转向中国.特别是在"制裁"中国的大棒政策失败后,更加强了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如何在对外开放条件下,防止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渗透,反对和挫败敌对势力对我实行的"西化"、"分化"的阴谋,是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之一.

  • 标签: 中国 美国 和平演变 文化霸权主义 西方文化
  • 简介:陈大为的南洋书写体现出一种追认的政治,有其卓有成效之处,如以“时空体”、异族介入填充瘦瘦的历史南洋,或者从自我、家族谱系、原乡场域等策略加以再现、强化甚至神化南洋都相当成功,但同时其也有追认的局限,比如台湾视角下的异域化色彩,过于强调技巧而导致主题和思考的相对肤浅,这都让作者依旧存有努力提升的空间。

  • 标签: 陈大为 南洋写作 追认 吊诡
  • 简介:阳明学里所说的"事上磨炼"是指在生活中通过阳明学的探究志向于圣人之路,这和提高生活本质的概念一样,今天也可以称为生活文化。我们吸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作为生活文化的阳明学的理由非常充分。但是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无论是性理学、阳明学还是儒学都只是过去历史中沉淀的学问而已。所以作为生活文化的阳明学的落地扎根还需要更深的研究。

  • 标签: 郑齐斗 始兴 生活文化
  • 简介:<正>《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它的属性虽然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受到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经济制度的制约。社会主义经济既然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这种经济制度下生产出来的大多

  • 标签: 文艺产品 商品属性 商品经济 文学艺术 社会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为儒、墨、道三家。在音乐思想上,儒、墨、道三家的音乐思想主要是围绕“礼乐”而展开,由于道家学派对乐的论述十分有限,最有代表性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倡乐”和以墨家为代表的“非乐”两派。

  • 标签: 音乐思想 儒家 墨家
  • 简介:一节律并非只是音乐舞蹈的艺术语言,可以说,它是各类艺术共存的审美形态。只是音乐的节律,它的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节拍强弱或长短音的交替变化,在其它的姊妹艺术中表达为别样的意味而已。从绘画色彩的冷暖、明暗,线条的刚柔、疏密、长短的重复而又曲折的变化中,...

  • 标签: 审美机制 节律 艺术发生学 美学范畴 艺术形式 文艺美学
  • 简介:1938年,毛泽东提出要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求将“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结合。1940年春,毛泽东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后来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该刊第二期发表洛甫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两篇文章都提出了“民族形式”问题。由此,引发了从延安到国统区甚至蔓延到香港知识界的热烈争论。

  • 标签: 民族形式 延安文艺 “民族性”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文化》 民性
  • 简介:<正>英国佬的军舰,为什么又耀武扬威地开进了维多利亚港?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消息就像闪电划破长空,迅速传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饱受日军蹂躏的香港,顿时沸腾起来了:"号外!号外!日本鬼子投降了!""同胞们,东洋人要滚出香港了!"

  • 标签: 香港问题 日本鬼子 令人 废除不平等条约 丘吉尔 维多利亚港
  • 简介:近些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逐渐成为探究的话题,虽然系统研究者不多而且滞后于其它学科,但将视野从客体转向主体及其研究模式毕竟是逐渐深入的体现。必须指出的是,不少探讨仍旧囿于既有的文学史观视野,对方法论、思维模式、参照系统等探究的学术史意义缺少充分的认识和理论自觉。这其中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提出的“范式”(paradigm)理论影响较大,学者们在借鉴时虽能注意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不同,但对其内在缺陷认识不足。“范式”理论把研究的重点从知识体系转向研究主体,注意到了范式选择的社会性,强调研究不能脱离研究史以及一段时期内研究的稳定性和内在制约性。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研究范式 内在统一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 “范式”理论 参照系统
  • 简介:摘要:周敦颐通常被学界视为宋朝理学的创始人,他在《通书》中有关道德(“德”)的论述,将艺术(“艺”)和现实(“实”)加以明确区分,但他又认为表达(“文”)的作用在于成全古圣王的道。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周敦颐的艺术在何种程度上与道德一起对儒道重建产生作用,并探讨周氏的道德论述中是否包含着一种艺术哲学。本文认为,在周氏思想中。“诚”是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当道德修养需要通过艺术实践来完成时,那么“诚”或可理解为一个美学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讨论周氏的理论对后世理学家的影响,以及他是否为这一走向美学的思想运动设定了前提。

  • 标签: 周敦頤 理学 艺术 道德 美学 诚信
  • 简介:摘要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渐入高校,他们的生活态度不端正、人生目标不明确、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命观教育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教育对策等方面剖析了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校情况,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失落与痛苦,确定人生的意义,热爱生命。

  • 标签: 独生子女大学生 生命观 教育对策
  • 简介: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地应用于文学领域,为英国传统的确立开辟新的生长点的是考德威尔。其后,经过汤普森、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理查德·霍加特、特里·伊格尔顿、佩里·安德森等理论家的努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英国 20世纪 马克思主义理论 悲剧 文学批评史
  • 简介:我们认为余华作品《兄弟》《第七天》争议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中国“当代”问题.也许可以这么说,《兄弟》《第七天》的争议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学”问题,而有着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当代”内涵;不是单独作家作品的“经典”标准问题,而是包含了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基础问题.

  • 标签: “经典” 当代 余华 善良 社会结构变化 《兄弟》
  • 简介:摘要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专业化,社会分工的逐步精细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内容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论的部分不够全面、学习理论部分缺乏学习性等问题,因此,本文从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全面性、学习性以及实践性等几个方面入手,从个人角度列举了几项改革措施,仅供参考。

  • 标签: 小学教育 课程内容 改革举措
  • 简介: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也随之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晚年生活比较空闲的老年人更是如此。但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对于老年人精神赡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增强老年人幸福感等问题没有得到普遍的解决。为了更好的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提出更好的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案,因此,我们团队对比国内外,查找相关资料等,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精神赡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标签: 人口老龄化 精神赡养
  • 简介:<正>典型问题,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解放后,文艺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不断地进行了探讨和论争。“四人帮”独霸文坛期间,探讨和论争被窒息了。粉碎“四人帮”,尤其是一九七八年以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又活跃起来。与以往相比,探讨的面不但更宽,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高尔基、鲁迅关于典型问题的一些论述,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对探讨和争论的问题作些概括的介绍。

  • 标签: 典型环境 典型化 艺术典型 马克思恩格斯 典型人物 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