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人物画受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相学的影响较大,因此从创作理念到欣赏心理,都与建立在理性、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基础上的西方古典油画不同。本文从相学与人物画的关系角度切入,结合相关绘画作品与人物画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阐释相学对中国传统人物画品评、创作的影响及对当今人物画创作欣赏的意义。

  • 标签: 相学 人物画 骨相 骨法 尊卑贵贱
  • 简介: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及瓮棺葬的研究应并置于原始丧葬礼仪之中,人面鱼纹并非独立的艺术品,而是瓮棺的组成部分,瓮棺也并非单纯的现成建筑,而是整个丧葬文化的一部分。瓮棺是生者为死者建造的死后居所,而人面鱼纹在其中则发挥着生死转化的功能。

  • 标签: 人面鱼纹 瓮棺葬 实用理性 生死转化
  • 简介:由于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不同,中西方在审美原则上有很大的差别,中西方绘画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思想、方法、意境表现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来探讨中西方绘画方式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画 西方油画 审美特征 对比
  • 简介:民俗活动是土家族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族民俗生活中,音乐活动是土家族人民俗生活的载体,音乐的生成及其表述特点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民俗生活。从土家族音乐的表现内容和表演场合来看,土家族音乐几乎成了民俗生活的一种形式。我们观察土家族民间风俗中的一些音乐事象,发现土家族音乐与其农耕文化、礼俗文化、宗族文化、禁忌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两性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土家族民俗音乐,完全可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民俗”“音乐”互证,使“民俗”“音乐”互通,以便达到对“民俗”“音乐”的双重理解认识。

  • 标签: 土家族 土司音乐 民俗 传承 双重维度
  • 简介:如何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再生,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许多的动画创作已在对传统的现代化改造上走出了独特的路径。在成长中的动画新生力量在融入时代精神个人才艺的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民族""传统""古旧"的价值。"好古"风格的民族动画作品在外来欧美日韩等作品加剧竞争之时能够之抗衡,并且潜移默化的参与了中华民族族群认知的共同构建。

  • 标签: 好古 认同感 动画
  • 简介:<正>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舞蹈艺术,按照地域环境、经济形态、生产生活、风格特征和审美属性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农耕型和游牧型两大舞蹈文化体系。它们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分伯仲地沿着各自社会发展轨迹同生长、共命运、互支撑,并且以“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转引自闻一多

  • 标签: 布里亚特蒙古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教学实践 舞蹈文化 舞蹈艺术 生产生活
  • 简介:如果把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放在一起比较的话,肯定会引起许多人的质疑。他们会问:“茅盾文学奖怎么能和诺贝尔文学奖相比?无论是影响、成就或者两者的文学史地位而言,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确实,茅奖和诺奖之间,有着巨大的甚至是无法比拟的差距: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文学史地位 百年历程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方法只有体现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作为艺术设计学科的教育传播者,在引导学生走向设计师道路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在教授学生'技艺'的同时将艺术融入其骨髓,让他们从内心了解艺术设计的深层含义,教学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

  • 标签: 视觉艺术 版式设计 创新 教学改革
  • 简介:西双版纳和景栋有着共同的佛教节庆(如泼水节、安居节等)及其他传统节日,傣族和布朗族(泰娄人)等在节日和平时的宗教文化生活中使用着同样用经典傣文书写的贝叶经和课诵经腔、一脉相承的铆钉大鼓、象脚鼓、锥锣和钹等传统乐器,由此形成了诸多共同的文化特质,并因此同属于“傣仂南传佛教亚文化圈”。如今,两个地区虽然为国界和河流所阻隔,成为“最难询访的近邻”,但其佛教文化及其音乐文化的脉络却仍然保持完好,并在当代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新的音乐现象差异及其文化认同问题,值得对之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 标签: 景洪 景栋 泼水节 南传佛教 仪式音乐 文化认同
  • 简介:<正>宗教舞蹈“查玛”,是古代蒙古族人民在吸收借鉴藏族宗教舞蹈“羌姆”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征和地区特点的宗教舞蹈种类。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有一些舞蹈工作者在不同年代对这种广泛流传在内蒙古各召寺(蒙古族称寺院为召寺)中的宗教舞蹈进行过采风、挖掘、搜集、整理,为蒙古族新舞蹈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艺术养料和宝贵的文化资源。当今时代,怎样将这种濒临失传的艺术财富,尽其可能地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已经成为我们

  • 标签: 古代蒙古族 宗教舞蹈 舞蹈艺术 舞蹈教学 教学实践 喇嘛教
  • 简介:正传统的二人台在演唱时基本上以'真声'为主的大本嗓来行腔。然而,长期用高喉位真声来演唱,就会导致出现嗓音异常,高音破音,声带疲劳受损,嗓子沙哑甚至是发不出声的结果,很多演员最后只好以结束自己的演艺生涯而告终。在内蒙古高等艺术院校二人台专业的学习和演唱实践中,融入科学的真假声结合发声演唱

  • 标签: 演唱实践 半声 演艺生涯 民族声乐艺术 高等艺术院校 高声区
  • 简介:目前,经过数年快速发展的福建省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正进入由粗放式增长回归理性调整的关键转型期。本文基于省内各高职院校动漫类专业招生、办学条件、专业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模式及就业等方面的调研情况,分析并研究当下福建省高职动漫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试图为高职动漫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 标签: 高职 动漫专业 现状分析 发展对策
  • 简介:<正>舞蹈是以人的自身物质条件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正是因为人体的动作语汇和风格因人而异、千姿百态,所以自古至今难以用“舞谱”的形式记录或者恢复传统舞蹈的本来面目,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采用活态化的传承方式予以再现舞蹈的“真面”,并且首先应当从舞蹈教学抓起。为了使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在梳理、整合、浓缩、优化的基础上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我在民间盅子舞等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蒙古族传统舞蹈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文化上魅力无穷、博大

  • 标签: 蒙古族 研究与实践 民族民间舞蹈 传统舞蹈 舞蹈风格 舞蹈艺术
  • 简介: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美术课程的要求也与时俱进,不仅要求教师尽可能的挖掘自然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对校园以及社会生活尽可能的利用,使学生的课程和生活联系起来,更好的学以致用。充分利用本土文化的乡土美术课程经过实践证明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本文浅析了回族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现状实践,探究了本土文化在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回族本土文化特色 艺术教育 实践与发展
  • 简介:"新时期文学"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汇之一,已伴随我们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虽然,就历史而言,"世纪初文学"、"新世纪文学"等概念的出场,已然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新时期文学"的延伸脚步.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历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阐释 意义 王春
  • 简介:演唱是曲学的主要支脉,魏良辅《曲律》实为戏曲演唱的理论总结归纳的开山之作,它是元代燕南芝庵《唱论》在戏曲领域的应用。清代艺人的《梨园原》和《明心宝鉴》进一步深化了演唱理论。从明代昆曲始.沈璩在表演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成就,从演剧角度开拓了戏曲理论的视域。李渔《闲情偶寄》和《梨园原》《明心宝鉴》中的艺诀,以《审音鉴古录》为代表的身段谱的出现,更是戏曲表演成熟的标志。

  • 标签: 戏曲文献 戏曲表演研究 曲律 身段谱
  • 简介:左翼文学,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说是热点,其实原因还在于,学界立足于当下的文化语境,通过对左翼文学史料的重新发掘和文化学阐释,还原和重构左翼文学在历史上的复杂而真实的形象,并因此反思学界固有的研究思路,重新挖掘左翼文学对当下文学的启示意义。在众多左翼文学研究成果中,贾振勇的《理性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无疑值得关注。

  • 标签: 中国左翼文学 现代文学研究 贾振勇 理性 反思 革命
  • 简介:在观摩山东省第三届戏剧演出月的节目时,山东艺术学院获奖的一台三个小戏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虽说它在某些局部甚至还存在着不足和缺憾,但是,它在总体意识上所透出的探索精神却令人赞叹,值得品味.由倪萍编剧、郭永华老师导演的《我的太阳》是由一个表演小品演化而来,它保持了原小品的基本框架,以一位蒙受冤枉的知识分子“城里大哥”和一位农村少女秀秀的感情线为主要倚托,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让高雅纯朴相碰撞,溅出绚丽的火花,映照出两颗经过相互认同、相互补充的真挚

  • 标签: 山东艺术学院 戏剧演出 感情线 郭永华 戏剧样式 减去十岁
  • 简介:话剧进入中国后就开始了民族化进程,1932—1937年河北定县戏剧实验作为早期民族话剧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剧本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要有富于时代感的题材内容、完整而富于动作性的结构、“演出设计”式的写作方法。同时,定县戏剧实验创造民族话剧的整体构想、对话剧作为舶来品的清醒认识和学习的气度在今天也值得我们深思。

  • 标签: 民族话剧 剧本 定县戏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