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是研究明清皇家散佚书画的基础材料。20世纪90年代,杨仁恺对《佚目》书画的考订追索下了极大的工夫。由于资料限制,学界对于无锡博物院所收藏的清宫《佚目》法书董其昌《行书题武夷山诗并临米帖合装》一直没有深入研究,本文现在立足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法书的内容和印章逐一进行考辩。

  • 标签: 清宫旧藏 董其昌 题武夷山图诗并临米帖合装
  • 简介:劳特累克一个19世纪末法国绘画、招贴设计天才,在他逝世100周年的时侯,全世界一百位知名设计家用招贴的语言形式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怀念.他在绘画招贴设计方面的贡献,影响了20世纪绘画与招贴设计.

  • 标签: 纪念 劳特累克 招贴设计
  • 简介:教学的效果与意义是由理念的高度、流程的设计、教师的素养和课堂的生发决定的,理念的高度和专业的素养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累积,教学流程的设计却需要目标意识和专业意识的支持,并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规划与考量,要反复琢磨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与过程,在这当中,我认为清晰的思维导和教学活态的生发性是核心的重要方面。许多老师的教学虽然都写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流程,但由于在整体的目标走向与流程结构上思维不清晰,不注重教学活态的生发意义,则造成实际教学运行状态的含混不清,甚至背离目标取向,或者拘于流程设定,不能形成很好的问题情境与实践方案,造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趣味缺失,不能形成深度推进、形成有效的学习意义与获得。本文试图结合《筷笼写生》—课的教学,来解析一下关于儿童美术教学思维导和活态生发的策略与意义。

  • 标签: 课堂教学 生发 写生 图模式 教学流程 思维导图
  • 简介:中国古代墓葬的画像是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方面很多。墓葬壁画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尚。美术鉴赏课基本上都是从这个角度去阐释,将美术只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本文针对的是关于视觉文化分析,它将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视觉文化修养。在此本文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学生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 标签: 美术鉴赏课 客使 文本内涵 古代墓葬 图像学 文化分析
  • 简介:法隆寺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藏有大量飞鸟、奈良时期的佛教造像,是日本佛教的艺术宝库。在东亚佛教文化圈,基于信仰与仪轨而创制的佛教图像有着基本固定的程式与要求,凭借着直观且易于理解的优势,伴随着信仰的传播而蔓延至各地。然而,因各地风土、时代与区域的差异,佛教图像亦呈现出有意味的变化,固有的样式或被打破,或被其他样式替代,试图传达各自的宗教意图。

  • 标签: 法隆寺 摩尼宝珠 佛教造像 木构建筑 仪轨 摩尼珠
  • 简介:在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人在艺术创作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但为艺术家提供创作所需的经济来源,同时还将赞助人个人意志灌注到艺术作品中去。在西方学界,以赞助人角度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对美蒂奇家族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相比之下,对罗维雷家族的艺术赞助研究还不够充分,目前国内的研究更是相对阙如。

  • 标签: 西克斯图斯四世 佩鲁基诺 维雷 波提切利 赞助人 拉斐尔
  • 简介:民国时期上海艺坛的黄山旅游热,一方面受到清代“黄山画派”尤其是画家石涛的巨大影响.而这些艺术家对于黄山之所以一游再游,除了黄山本身的魅力以外,还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与近代黄山的旅游开发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海派”画家在黄山之游,留下许多画稿,并由此发展出他们独特的个人风格.因此,师古人与师造化,是近代“海派”画家发展出山水画新风格的两条路径.而在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情境下,海派画家以一种新的“写生”观念,重新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由此发展出山水画新面貌.

  • 标签: 海上画派 黄山 石涛 师古 写生画
  • 简介:"智慧板"是把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分割为几块板,全部用这些板来制作形的游戏。"智慧板"的种类很多,其代表物是由正方形分为七块的"智慧板Tangram"。它出自于中国,称之为"七巧"。现存最古老的文献是"七巧合壁"(1803年),19世纪初传入西洋后,它作为游戏又制作了许多新的形而落户西洋。"智慧板"的称谓就是那时的商品的品名之一。另外,"卵形智慧板"是在称之为"SPELENMETPUZZELS"谜的基础发展而来的。它大约是在19世纪前半"智慧板"普及

  • 标签: 智慧 几何学 正方形 世纪初 图形 制作
  • 简介: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古国,自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和黄帝元妃西陵氏勤于耕织的精神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耕织活动作为农耕社会维系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备受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在以农为本的古代农业社会里,男耕女织不仅代表着满足人民基本的衣食需求,也关系着国家整体的经济生产,因此鼓励农桑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本文以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楼璹系统《耕织》的图像比较,揭示了焦秉贞在《御制耕织对地域特点淡化及普适性图像建构的视觉传达策略,充分展现了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将农业与政治、农业与民族关系互相作用的政治目的,并形成了官方文献走入民间的图像案例。

  • 标签: 《御制耕织图》 祀谢 图像符号 蚕神
  • 简介:從盛唐到晚唐,长安法書收藏鑒賞之學的傳承有其譜系,其中一條完整的傳承綫索特别凸顯,即武平一對于東海徐嶠之、徐浩父子的影響,徐浩對于其長子徐璹的悉心教導,對于竇臮、竇蒙兄弟的賞拔,徐浩、徐璹父子形成的東海徐氏書學傳給韓方明,韓方明又傳給入唐求法的日本學僧空海,以上數代鑒藏家皆有書學論著傳世。徐浩的著作和墨迹流傳到晚唐,經追慕者司空輿、司空圖父子之典藏和評論,司空氏的評論又爲史家引用,進而塑造了鮮明的歷史形象。追溯唐代法書鑒藏之學的脈絡,分析典型收藏家的案例及其學術傳承,能够繪出長安文化的一個側影,并将這些法書鑒藏家置于長安的城市空間之中予以觀察,尋求他們之間的地緣關係。唐代法書鑒賞之學追隨内府法書的幾度聚散,由宫廷、貴族之家逐漸走向朝士、文人、"好事者"群體,他們或爲新興士族,或爲科舉之家,或爲貧寒文士,或爲市肆書賈。法書鑒藏至宋代而趨向興盛,即爲唐代後期新興鑒藏之家法乳滋養之結果。

  • 标签: 法书收藏 鉴赏 谱系 交游 长安
  • 简介:《梅福诗轴》墨迹(1)为明代草书大家张瑞的名作。青年书家陈国桢的意临(2),从形质入手,追摹其神采。在操作过程,他把张瑞惯用的左上部撇画、横画向右下内凹及右侧向右下行笔时的笔画向左下凹陷的流畅内扌厌笔势融入到临作之中,使用内背向的微弧形笔势,给人以外部空间有向字内挤压的感觉,造成内部空间紧敛。如“梅”、“福”、“啼”、“当”、“傍”、“绕”、“花”等的横与竖转换的折笔,都写得惟妙惟肖,好似折叠后又要张开的样子,又似弹性十足的钢质夹子,刚劲不挠,极力要恢复到原来闭合的形态。另外,临者还利用汉字的特有型制,因字赋形,给人以随意性的美感。如对“梅”、“福”、“傍”、“竹”、“绕”等字,进行了结构上的重新调整,把左右结构的字或左或右地下错,加重或减轻一侧,造成“从参差求平衡”,“从险峻求稳妥”的视觉效应。这是临作者的创造。把字与字处理得连绵自然,摆脱了原本上个个定位的僵化局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临作者在行距处理上,有意拉宽,使作品出现瀑布跌崖,一发不可收的情形,增强了视觉上的冲击力。总之,临作并不局限于斤斤计较点画,而是求其神韵。这一点,临作者做得非常到位,临作是极为成功的。□纵横迭宕临古出新——陈...

  • 标签:
  • 简介:本刊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研究馆员余辉先生进行专题采访,对话他近年研究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卷的学术成果。针对文物爱好者深入鉴析的愿望以及青年学生的研究需求,访谈分主题徐徐展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共计百余条,故此取名《百问千里》。文中夹以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的学术调查、研究思路与相互讨论,并佐以珍贵的相关图片,进行连续刊载。在艺术史学界和出版界,这种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不啻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待于诸位方家的赐正。

  • 标签: 图问 江山图 王希里
  • 简介:中国画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古人称之为“丹青”“水墨”.今人又日”工笔””写意”。虽称谓不同,然其理相通.是为中国绘画发展、演变过程.画史论著的不同界定。”汉魏六朝,画重丹青,唐分水墨、丹青南北二宗。”中国古典绘画在唐代以前是以丹(赤、赭等)和青(青、绿等)两种主色构成的赋彩绘画,故中国画古称“丹青”。中国古典绘画发展到唐宋时期,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绘画在走向高峰期的同时.又因“水墨”画的不断“兴盛”而逐步”丧失”了其在中国绘画中的主流地位。从而使得以“笔墨”为宗的“水墨画““写意画”代替以“赋彩”为主的“丹青画”“工笔画”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故对于中国画的界定就由原来的“丹青”与。水墨”的对应转变为。工“与”写”的对峙了。

  • 标签: 工笔画 画史 “丹青” 绘画发展 考证 概念
  • 简介:道家学说给了我们一个另类的理解艺术史图像的角度。人工智能模拟人脑思维的研发与应用,也同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什么是人的世界观的角度。中国特色的道家的宇宙论和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说的类比法,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万物普遍联系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定的思维方式保存在诗歌、成语、绘画作品之中。这种反逻辑和博物馆学的分类方式,更接近人脑无意识状态下的自动联想,也正是侯世达所提出的AI在进行深度学习时模仿人类感知的运算方式。

  • 标签: 髡残 内经图 脑科学 神经网络
  • 简介:本刊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研究馆员余辉先生进行专题采访,对话他近年研究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卷的学术成果。针对文物爱好者深入鉴析的愿望以及青年学生的研究需求,访谈分主题徐徐展开,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共计百余条,故此取名《百问千里》。文中夹以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的学术调查、研究思路与相互讨论,并佐以珍贵的相关图片,进行连续刊载。在艺术史学界和出版界,这种发表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不啻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待于诸位方家的赐正。

  • 标签: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鉴定委员会 问答 学术研究成果 故宫博物院
  • 简介:南通,居处长江之尾、黄海之端,因其滨江临海,风物秀美之外,自古便是东南文化的繁盛地。从现有的历史遗存来看,南通先民至少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了书法艺术作品。自宋以来,留下墨迹和文字记载的地方画家不下五百人,有明嘉靖进士顾养谦,有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有被誉为“江北名士”的丁有煜,有“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有影响深远的“东皋印派”,更有开近代风气之先的张謇等,他们犹如群星璀璨,映照古今。

  • 标签: 书法艺术 园林式 研究院 书法 遗存 国画
  • 简介:艺术与自由,这是一个传统的命题。艺术家创作就是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一点似乎天经地义,但现在这一原本无需讨论的观点受到了挑战。今天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寻求均质的全球化时代,在文化创作上亦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观念、审美、手法各有不同,展览的组织方式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加系统化,更注重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关联和互动。艺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 作品艺术 创作研究生
  • 简介:彭筠(以下简称“彭”):您一直从事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现在又担任艺术设计研究院长,多年来的设计教育与研究工作经历了哪些阶段性转变?也请您大致介绍一下艺术设计研究目前的工作情况。

  • 标签: 设计研究院 艺术 国家发展 院长 教授 刘波
  • 简介:五、宋代雕塑——心得自在赵宋一统江山后逐步民安国富,昔日帝国的元气得以恢复,于是民生富裕、科技发达而军事积弱的大宋就迈向又一文化的高峰期,“艺术亦渐有生气”,这一时代的雕塑或仿照前代,或自寻创建,但与盛唐相比,显得已经无法找回那种浩荡之气。

  • 标签: 南京博物院 天工开物 作品展 述要 赏析 雕刻
  • 简介:在以魏晋"二王"笔法和结体为一统的行草艺术发展史,晚明出现了一个"力矫积习,独标气骨"与主流书法审美标准背道而驰的书家--张瑞.虽然他的行草书让后世褒贬不一,但是笔者从书法史学和艺术审美多元化的角度考察,仍然选择了张瑞这一独具个性的书家和作品来作个案赏临.

  • 标签: 艺术发展史 审美多元化 书法 审美标准 法史学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