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经肾造瘘术中肾静脉损伤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4年间经肾造瘘及经肾镜取石术发生的3例肾静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例,女性2例;均在建立经肾通道过程中发生导丝穿入肾静脉,肾造瘘管沿导丝误入肾静脉及腔静脉,术后经CT检查明确。3例患者术后均在彩超监测下分次逐步拔除肾造瘘管。结果3例患者拔除肾造瘘管后,未发生肾静脉瘘口出血,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未出现肾功能损害。结论经肾造瘘术中发生肾造瘘管误入肾静脉后,采用留置并夹闭肾造瘘管、分次逐步拔除肾造瘘管是安全可靠的,可以避免外科手术干预。

  • 标签: 经皮肾造瘘 肾静脉 损伤 肾造瘘管 超声引导
  • 简介:肾镜碎石术(percutaneousnephrolithotomy,PCNL)最大的技术挑战在于精确穿刺,需要将穿刺针精确置入肾脏集合系统,并建立理想的工作通道。目前主流的穿刺引导方式包括:射线引导、超声引导。该两种方式均有各自弊端,临床上需要一种更加安全、易掌握的穿刺辅助技术。

  • 标签: 肾结石 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 电磁定位 肾盏穿刺
  • 简介:目的比较微创经’肾镜取石术(MPCNL)与输尿管镜取石术(UR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从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240例单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23例采用MPCNL治疗,117例采用URL治疗后,40例接受辅助ESWL治疗。结果MPCNL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100%(123/123),一次结石清除率为96%(119/123)。URL组临床治疗成功率为58.1%(68/117),术后一次结石清除率47%(56/117),术后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一个月结石清除率为84%(99/117),均显著低于MPCNL组(P〈0.05)。结论微创经肾穿刺碎石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成功率、结石清除率,虽然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治疗效果较差,但联合体外冲击波可提高疗效。

  • 标签: 输尿管上段结石 输尿管镜 经皮肾穿刺碎石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马蹄肾结石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05年1月~2008年2月期间接受经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的4例马蹄肾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本组结石一期清除率为75%(3/4),1例需要二期取石。所有患者均为中盏单通道取石。平均手术时间1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mL,平均住院天数14.5d,无需要输血患者,无大的并发症。结论经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是治疗马蹄肾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经皮肾穿刺微造瘘输尿管镜取石术 马蹄肾 肾结石
  • 作者: 安俊先
  • 学科: 医药卫生 > 泌尿科学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11期
  • 机构:思南县人民医院,贵州思南565100
  • 简介:目的:观察经肾穿刺取石术与逆行肾内手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方法:从我院随机挑选2020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6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肾穿刺取石术组(n=33)和逆行肾内手术组(n=33),观察两组患者直径≤20mm结石手术情况、直径≥20mm结石手术情况。结果:针对直径≤20mm结石,在经肾穿刺取石术组中,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82.20±28.36)ml、(47.20±9.69)min,清石率为90.91%;在逆行肾内手术组中,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8.35±2.59)ml、(68.96±12.30)min,清石率为93.94%;经肾穿刺取石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要明显好于逆行肾内手术组(P<0.05),经肾穿刺取石术组和逆行肾内手术组清石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针对直径≥20mm结石,在经肾穿刺取石术组中,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87.49±27.56)ml、(57.48±9.58)min,清石率为96.97%;在逆行肾内手术组中,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分别为(11.20±4.15)ml、(94.20±23.50)min,清石率为78.79%;经肾穿刺取石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清石率要明显好于逆行肾内手术组(P<0.05)。结论:在复杂性肾结石治疗中利用经肾穿刺取石术与逆行肾内手术均具有不错的效果,且针对直径≥20mm结石利用经肾穿刺取石术具有更佳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皮肾穿刺取石术;逆行肾内手术;复杂性肾结石
  • 简介:目的总结提高微创经肾取石术治疗肾上盏结石的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64例肾上盏结石患者接受微创经肾取石的手术路径、效果和主要并发症。结果肾中盏穿刺入路43例,结石清除率为88.4%;下盏穿刺入路7例,结石清除率为85.7%;上盏穿刺入路为14例,结石清除率为78.6%。1例第10肋间上盏穿刺入路患者,术后第6天拔除肾造瘘管后出现轻度液胸。无严重出血和需要输血病例。结论根据上盏结石的大小、形态、部位和肾脏集合系统的解剖情况,恰当地选择微创经肾取石的手术入路,可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结石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高蛋白饮食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用肾切除法制作慢性肾衰竭的大鼠模型,再分别给予大鼠不同含量的蛋白饮食喂养2个月,观察不同大鼠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h尿蛋白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检测肾组织内皮型一氧化氮酶(eNOS)、神经型一氧化氮酶(nNOS)、诱生型一氧化氮酶(iNOS)的表达。结果给予肾衰竭模型大鼠高蛋白饮食,可导致大鼠大量蛋白尿的产生,同时降低肾组织eNOS、nNOS的表达,增强肾组织iNOS的表达。结论高蛋白饮食可导致肾衰竭模型大鼠大量蛋白尿,降低eNOS、nNOS对大鼠肾的保护作用,增加iINOS对大鼠肾的损害作用,加速慢性肾衰竭的进展。

  • 标签: 高蛋白饮食 鼠肾组织 5/6肾切除 一氧化氮合酶(NOs) 慢性肾衰竭 一氧化氮酶
  • 简介: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伴对侧非典型间增生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例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伴对侧非典型间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接受了左睾丸鞘膜切除术,术中见鞘膜腔内淡黄清亮积液约30ml,睾丸鞘膜腔囊壁见多个实性乳头状突起,单个肿瘤最大直径9mm。术后病理:组织学上,结节表现为明显的外生性,伴有复杂的乳头状改变;细胞学上,尽管没有表现出恶性间皮瘤的基质侵袭性,但可见由扁平上皮细胞连接的单个小管样结构延伸入睾丸鞘膜浅层下组织。免疫组化Calretinin(+)、细胞角蛋白(CK)(+)、Vimentin(4-+)、上皮膜抗原(EMA)(一)。患者拒绝进一步行睾丸和阴囊皮肤切除术。术后1个月行右侧睾丸鞘膜切除术,病理回报非典型间增生。结论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加患侧阴囊皮肤切除是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的推荐治疗方法,对双侧睾丸鞘膜发病的患者,建议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本例患者未接受睾丸根治术和术后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密切随访36个月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说明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是否需要根治性切除治疗仍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 标签: 间皮瘤 睾丸鞘膜 睾丸切除术
  • 简介:目的评价Guy's评分联合术前双源双能量CT(DSDECT)预测肾结石经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效果的准确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81例肾结石患者术前结石Guy's评分等级、DSDECT预测的结石成分、PCNL术后Guy's评分不同等级的结石清除率以及不同成分的结石清除率,统计分析Guy's评分联合DSDECT预测不同Guy's评分等级、不同结石成分清除率的准确性,比较术前DSDECT预测结果与术后红外光谱分析仪测定结果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判断DSDECT对结石成分的诊断效率。结果181例患者行一期PCNL术的结石清除率随着Guy's评分等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考虑Guy's结石评分系统(GSS)等级时,草酸钙、磷酸钙两种结石成分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59.4%、76.3%,无统计学差异(P=0.089)。联合结石成分与GSS等级共同分析时,GSSⅠ级、GSSⅢ级和GSSⅣ级者,两种结石成分的结石清除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Ⅰ=0.758,PⅢ=0.064,PⅣ=0.974),仅GSSⅡ级者上述两种结石的清除率分别为60.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同一种结石成分,结石清除率随着GSS评分等级的升高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SDECT与红外光谱仪两种方法分析62例肾结石的结石成分:44例混合结石,18例为单纯结石。两种方法对混合结石的分析符合率为90.9%,对单纯结石的分析符合率为94.4%。DSDECT分析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的准确度分别为0.844、0.823、1、0.952。结论术前行DSDECT能准确预测肾结石的主要成分,Guy's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PCNL术效果,术前DSDECT联合Guy's评分评估结石情况,是对Guy's评分预测PCNL术结石清除率的重要补充,可为肾结石是否选择PCNL术提供一定的建议。

  • 标签: 肾结石 结石评分系统 双源双能量CT 结石清除率
  • 简介: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型理论在微创经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鹿角状患者行经肾镜取石术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行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中下腹平扫,观察组同时接受泌尿系CT三维重建检查并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型理论分类处理。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石清除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0.54±32.4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110.34±35.55)min],术中失血量[(95.55±36.88)mL]低于对照组[(118±33.90)mL],穿刺成功率34例(94.4%),高于对照组28例(77.8%),结石清除率33例(91.7%),高于对照组26例(72.2%,P<0.05)。结论CT三维重建结合Sampaio集合系统分型理论在经肾镜取石中准确预测肾脏的解剖结构及与结石的位置关系,有助于建立合适的穿刺通道、寻找结石、减少手术时间并提高结石清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CT尿路成像 三维重建 结石 经皮肾镜取石术
  • 简介:目的:探讨TGF-β1对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s)活性氧(ROS)和NADPH氧化酶亚基p67phox表达的影响及黄芪注射液(AGI)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原代腹膜间皮细胞至第二代,静止24h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AGI(2g/ml)组(B组),TGF-β1(10ng/ml)组(C组),TGF-β1+AGI(2g/ml)组(D组,AGI预处理1h)。用荧光染料(DCF)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RT-PCR检测NADPH氧化酶亚基p67phox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67phox的蛋白表达。结果:TGF-β1可显著增加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OS产生,刺激20min后,ROS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AGI可显著抑制TGF-β1刺激后ROS的产生(P〈0.05);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经TGF-β1刺激后,NADPH氧化酶亚基p67phox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上升,AGI可抑制TGF-β1诱导的p67phox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可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产生的ROS增加、NADPH氧化酶亚基p67phox表达上调;AGI可抑制NADPH氧化酶的表达和活性ROS的产生,从而为AGI防治腹膜纤维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腹膜间皮细胞 TGF-β1活性氧 NADPH氧化酶 黄芪
  • 简介: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基因Glu298Asp多态性与糖尿病肾脏病(DIc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后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技术,对在我院就诊的326例中国汉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21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Glu298Asp基因型分析。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3组:UAER正常组(DM组)102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81例,临床肾病组(DKD组)143例。选择同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215名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定D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DKD组与对照组Glu298Asp基因型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GG72.72%、GT26.57%、TT0.70%比GG83.41%、GT16.10%、TT0.49%,P=0.019),而DM组和MAU组则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平均动脉压、GT基因型是DK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NOSGlu298Asp基因与中国汉族T2DM患者DKD具有相关性。

  • 标签: 糖尿病肾脏病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在2型糖尿病性肾病(DN)患者中的变化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DM)患者119例(男56例,女63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抽取静脉血测NO和ET-1水平。结果:2型DM患者血浆NO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血浆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2型DN组血浆NO明显低于2型DM组(P<0.01),血ET-1和AngⅡ明显高于2型DM组(P<0.01)。2型DN组NO与-1,NGⅡ,尿蛋白排泄率(UAER)呈负相关,ET-1与AngⅡ,UAER呈正相关。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NO明显升高(P<0.05),而ET-1和AngⅡ则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NO与ET-1失衡在DN原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苯那普利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性肾病 一氧化氮 内皮素 苯那普利
  • 简介:目的比较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术后行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输尿管镜取石术(URS)和经肾镜取石术(PCNL)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4年8月贵州医大附属医院行ESWL术后采用RLU(A组)、URS(B组)和PCNL(C组)3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输尿管上段残石患者共651例资料。比较3组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并采用修改后的Clavien-Dindo评分系统来评估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结果RLU组手术成功率(100%)、清石率(100%)均高于URS、PCNL两组。URS组手术时间为(46±9.1)min,均短于RLU组(54±10.3)min、PCNL组(62±15.2)min。URS组出血量最少(12±5.1)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RLU组(23±2.2)h,明显长于URS组(8±0.6)h和PCNL(11±4.3)h(P〈0.05),3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止痛药的使用无显著差异(P〉0.05)。PCNL组并发症发生率(21.9%)高于RLU组和URS组,RLU组没有严重并发症。RLU组术后有4例患者发热,明显低于URS组(24例)和PCNL组(21例)。RLU组术后未出现尿脓毒血症,而URS组有11例、PCNL组有13例患者分别出现尿脓毒血症。结论RLU是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EWSL失败后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输尿管镜取石术 经皮肾镜取石术 输尿管上段结石 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