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了解青年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影响青年胃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7年间52例40岁以下的青年胃癌患者,比较其与同期非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本组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青年胃癌患者以女性多发常见;与非青年胃癌患者相比,组织分型、大体类型较差,进展期胃癌患者常见,根治手术切除率较低.青年组胃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36.9%,显著低于非青年胃癌患者的46.1%,根治术后两组5年生存率相仿,分别为47.1%和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本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青年胃癌患者早期诊断率低,临床病理特点差,预后不佳.早期诊断,提高根治手术的机会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 标签: 胃肿瘤 青年 临床病理 根治手术 生存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15例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将同期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中发热、不全肠梗阻、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相比白细胞水平更高、肿瘤直径更大(均P〈0.05)。研究组术后吻合口瘘和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均P〈0.05)。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57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58个月,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48.4%VS.45.4%.P=0.573)。结论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容易误诊漏诊,术前应全面分析,重视围术期处理.术中应争取完整切除肿瘤并且清除感染灶。

  • 标签: 结肠癌 急性阑尾炎 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肝脏少见肿瘤或肿瘤样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8例肝脏少见肿瘤或肿瘤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治过程。结果18例患者中,纤维瘤2例,腺瘤3例,局灶结节性增生4例,癌肉瘤2例,错构瘤2例,梭形细胞瘤1例,原发性肝恶性间质瘤1例,肝结核1例,炎性假瘤2例。8例影像学诊断出现误诊,良恶性诊断准确率为50%。1例炎性假瘤术前CA19-9为246.4kU/L,其他病例肿瘤标志物均正常。除1例肝结核因术中见胃小弯多发肿大淋巴结和膈肌硬结未行肝脏肿块切除及1例腺瘤患者行射频消融外,其他病例均行肝脏病灶完整切除(包括局部切除、肝叶肝段切除)。结论肝脏少见肿瘤或肿瘤样变术前难以确诊,检查误诊率较高,主要依靠病理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 标签: 肝少见肿瘤 肿瘤样变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胃癌术中胃床区域局部间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术后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选择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手术患者1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4例于根治术关腹前行胃床间质化疗;对照组80例行常规胃癌根治术。术后两组均予全身静脉化疗。观察术后2组患者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第1年生存率与对照组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3年生存率和元瘤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胃床间质化疗能明显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减少复发率。

  • 标签: 进展期胃癌 手术 胃床 间质化疗
  • 简介:目的检测Yes相关蛋白(YAP)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探讨其与HC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具有完整临床及预后资料的98例肝切除术后H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YAP表达差异,回顾性分析YAP表达的差异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YAP阳性表达率为21.4%(21/98),YAP阴性表达率为78.6%(77/98),YAP高表达率为10.2%(10/98);单因素分析显示,本组HCC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和中位总生存期与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大血管侵犯或存在瘤栓、YAP表达状态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FP≥20ng/ml、YAP表达阳性是影响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YAP阳性组中位无复发生存率和中位总生存率低于YAP阴性组(P﹤0.05)。结论YAP与HCC的进展及预后有关,YAP可以作为HCC术后预测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 标签: 肝细胞癌 YAP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2和顺铂联合腔内给药对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效果。方法38例恶性胸腔积液病人(均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经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置管引流胸水后联合注入重组人白介素-2和顺铂,2次/wk,连续2wk。判断指标总有效率(CR+PR)、生活质量状况及毒副反应。结果本组38例病人总有效率为73.7%,生活质量状况提高52.6%,4例发热(10.5%),2例胸痛(5.26%),心电图、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重组白细胞介素-2和顺铂联合腔内给药对恶性胸腔积液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 标签: 恶性胸腔积液 重组人白介素-2 顺铂 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gallbladdercarcinoma,UGC)的治疗经验,探讨其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00例LC术中及术后诊断为UGC的16例临床资料.结果所有16例胆囊癌病例中,在LC术中诊断7例,LC术后诊断有9例,其中Nevin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7例、Ⅳ期1例.患者的5年存活率NevinⅠ期为100%,Ⅱ期的5年存活率为66.7%,Ⅲ期和Ⅳ期未有5年存活者.结论UGC患者的存活与肿瘤分期相关,NevinⅠ期胆囊癌,行LC即可.LC术中怀疑有胆囊癌应及时行冰冻病理检查,对于确诊NevinⅠ期以外的UGC应该尽早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癌 意外胆囊癌
  • 简介:目的探讨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范围与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布规律。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肿瘤数据库,基于Nishi分型选取其中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肿瘤,直径≤40mm并R0切除患者相关肿瘤学数据勾勒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高频转移站别区域图。结果纳入306例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结果显示:pT4期肿瘤占87%、pN阳性占77.8%、pTNM分期Ⅲ期占74.5%;肿瘤直径(25.44±18.03)mm;腹腔淋巴结转移高频区域依次是贲门左右侧(第1、2组)、小弯侧胃左血管周围(第3组)、胰腺上缘腹腔干(第9组)及其主干分支胃左动脉(第7组)、肝总动脉(第8a组)、脾动脉近端(第11p组)、肝动脉(第12a组)周围以及食管裂孔周围(第19、20组);胃远端区域转移较为罕见。结论瘤体直径≤40mm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区域应集中在贲门左右侧、小弯侧、胰腺上缘腹腔干及其主干分支以及食管裂孔周围,胃远端及大弯侧区域淋巴清扫外科获益价值存疑。

  • 标签: 胃食管结合部 腺癌 淋巴清扫 胃切除术 淋巴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carcinoma,NEC)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15例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治疗方式、病理特点和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8.3±6.8)岁,中位病程6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血便者9例(60%),排便习惯改变者10例(66.7%),腹部肿块1例(6.7%)。术前肠镜误诊率为26.7%(4/15)。总的手术根治率为46.7%(7/15)。术后大体病理溃疡型9例(60%),隆起型6例(40%);小细胞NEC10例(66.7%),大细胞NEC5例(33.3%);淋巴结转移11例(73.3%),肝转移者8例(53.3%),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例(6.6%),腹腔盆腔广泛种植转移l例(6.6%)。免疫组化中嗜铬素(CgA)染色阳性9例(60%),突触素(Syn)染色阳性12例(8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阳性10例(66.7%)。Ki-67增殖指数≥50%者占53.3%(8/15)。随访3~70个月,10例患者死亡,术后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2.5%、45.4%、26.6%、13%。结论结直肠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出现淋巴转移、肝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辅助化疗可能使患者获益,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 标签: 结直肠 神经内分泌癌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收治的2例患者及国内文献报道的5例生长抑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7例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22~72岁,平均43.0岁.临床表现腹痛4例,腹泻3例,腹部包块1例,低血糖1例.误诊为其他肿瘤4例,包括胰岛细胞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十二指肠类癌1例.6例患者行手术切除肿瘤,1例患者行活检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生长抑素瘤,免疫组化生长抑素(SS)表达均阳性.结论生长抑素瘤临床罕见,术前易误诊,确诊需靠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完整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灶是本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生长抑素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晚期脊索瘤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晚期脊索瘤患者63例,其中失访病例24例,我们长期追踪到的39例为可评价患者。患者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前通过病理组化检测PDGFRβ蛋白表达情况,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所有患者均口服伊马替尼的剂量为每天400mg,每3个月进行1次CT或MRI检查肿瘤生长情况,按照RECIST标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疗效的差别,并以SPSS13.0作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结果免疫组化提示高表达PDGFRβ患者为25例,占64.1%,14例低表达患者,占35.9%;在39例可评价患者中,完全缓解(CR)病例为0例(0%),部分缓解(PR)病例为3例(8%),病情稳定(SD)患者为27例(69%),疾病进展(PD)病例为9例(23%);临床获益率为76.9%(CR%+PR%+SD%);中位无疾病进展期为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2个月。PDGFRβ高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为22例(临床获益率88%),低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8例(临床获益率57.1%);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82。结论本研究提示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脊索瘤方面具有抗肿瘤活性,临床获益率较好,同时在PDGFRβ高表达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

  • 标签: 脊索瘤 伊马替尼 治疗结果 方案评价
  • 简介: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是一个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恶性脑部疾病,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本文探讨脑胶质瘤细胞在体外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有效治疗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田对胶质瘤化疗的7种常用药物体外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总体化疗药物敏感性BCNU〉VM-26、TMZ〉DDP〉CBP〉VP-16〉VCR;低级别胶质瘤(WH0分级I、Ⅱ级)化疗药物敏感性BCNU〉TMZ〉VM-26、DDP〉CBP、VCR〉VP-16;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化疗药物敏感性BCNU、VM.26〉TMZ、DDP〉VP.16〉CBP〉VCR。结论:体外药敏试验对排除无效药物、筛选敏感药物对脑胶质瘤进行个体化的化疗,提高临床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胶质瘤 体外化疗药敏试验 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eroxiredoxin1(Prdx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法检测120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Prdx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胃癌和癌旁组织中Prdx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70/120)和25.0%(3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dx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5)和TNM分期(P=0.006)有关,与年龄、性别、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分化和浸润深度无关。Prdx1阳性表达者的中位OS为56.0个月,短于阴性者的81.7个月(P=0.004)。Prdx1是影响Ⅰ、Ⅱ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30)。结论Prdx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判断早期胃癌预后的指标。

  • 标签: 胃癌 组织芯片 PEROXIREDOXIN 1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后子宫经阴道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娩出宫体、肌核剜除、碎解等缩小子宫体积的方法,对50例子宫增大如6~17孕周,重150~570g的子宫肌瘤,肌腺病病人,行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对手术方式、时间、出血量等进行分析。结果47例成功经阴道切除,3例改开腹手术。术中膀胱损伤1例,大出血1例,子宫粘连2例。手术时间为30~210min。除1例大出血外,手术出血量30-300mL。术后住院时间4—9d。术后随访2-48mo,均康复好,无远期并发症。结论对部分因良性病变子宫≥6孕周、150g的子宫,如活动好,估计无粘连,阴道宽松,术者具备足够的阴道手术经验,通过先娩出宫体或适当缩小子宫体积均可经阴道安全切除。

  • 标签: 子宫肿瘤 改良子宫切除术 阴道式 平滑肌瘤
  • 简介: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诊断问题.方法应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35例中消化道内32例,其中胃21例(60.0%)、小肠9例(25.7%)、直肠2例(5.7%);消化道外3例,分别肠系膜、腹膜后、肠系膜及腹膜后混合各1例(8.6%).免疫组化表达,CD117(+)100%、Vim(+)97%、CD34(+)84.4%、NSE(+)54.4%、Actin(+)50%、SMA(+)33.3%、S-100(+)33.3%、Syn(+)16.7%、Des(+)12.5%.CD68和CgA(-)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充分认识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CD117的染色,才有利于正确诊断.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 诊断标准 免疫组化
  • 简介: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NEN)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可发生于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其中以胃肠道、胰腺、支气管和肺最为好发,其他部位如肝、胆管、甲状腺、甲状旁腺和泌尿生殖道等亦有报道[1]。以往胃肠胰NEN采用的诊断名称较混乱,且无分级标准,直到2010年第4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胃

  • 标签: 神经内分泌肿瘤 消化系统肿瘤 临床病理诊断 诊断名称 神经内分泌细胞 NEOPLASM
  • 简介:蛋白质组学作为一种新的高通量、高灵敏性蛋白质研究技术,已在胃癌临床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胃癌的增殖分化、侵袭、耐药性及筛选特异诊断标志物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蛋白质组学在胃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胃癌 双向电泳 质谱
  • 简介:胰腺癌属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因其起病隐袭,多数患者发病时已为晚期,失去手术治疗机会.5-氟尿嘧啶是胰腺癌姑息化疗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根据生化调变理论[1],我科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5-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低剂量顺铂(DDP)、亚叶酸钙(CF)的方法治疗晚期胰腺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低剂量 FP疗法 晚期胰腺癌 临床资料 不良反应 诊断
  • 简介:中枢神经细胞瘤是比较少见的颅内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0.1%。近年来对颅内中枢神经细胞瘤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其肿瘤发现率和文献报道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本文总结报道了我院近6年3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治经验,并结合文献讨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展,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3年1月在本院诊治的3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并复习文献。结果:36例肿瘤24例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死亡2例。术后均行放射治疗。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手术结合放疗为最佳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 标签: 中枢神经细胞瘤 手术 放疗
  • 简介:目的本文探讨及评价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进行直视下微创减压手术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35~67岁,平均45岁.根据MRI影像学结果L3~4节段12例,L4~5节段29例,L5~S1节段22例,多节段15例.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的MSU分型分析,2-B型21例(37.5%),2-AB型20例(35.71%),2-C型8例(14.29%),其他类型:7例(12.5%).术后随访10-16个月,平均12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对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并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5-60min,平均40±10min;术中出血量15~80ml,平均35±5ml,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术后不同评价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视下微创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突出 微创减压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