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诱导型和神经型一氧化氮酶(iNOS,nNOS)抑制剂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和机理.方法大鼠脊髓压迫伤后分别给予iNOS和nNOS抑制剂-氨基胍(AG)和7-硝基吲唑(7-NI)进行治疗,24h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酶(NOS)活性,72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4周后用电生理和动物行为学等指标评价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AG和7-NI均可以抑制组织中的NO含量,并使NOS活性下降,同时降低神经细胞的凋亡比率,对运动功能的恢复前者优于后者.结论脊髓损伤后应用NOS抑制剂可以使伤后运动功能得到改善,AG的作用似乎更明显,提示iNOS活性变化可能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更具决定作用.

  • 标签: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SCI
  • 简介: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中血红素氧酶-1(HO-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后DCV模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底动脉HO-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注水对照组3、5、7d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分别为(996.20±43.25)μm、(1019.05±58.16)μm和(965.25±49.98)μm,血管壁厚分别为(9.82±0.57)μm、(9.65±0.65)μm和(10.11±0、48)μm;SAH组3、5、7d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分别为(705.65±66.57)μm、(738.70±42、19)μm和(665.31±49.85)μm,血管壁厚分别为(14.41±0.51)μm、(13.25±0.63)μm和(17.43±0.55)μm。注水对照组不同时相基底动脉中无HO-1mRNA表达;SAH组注血后3、5、7d,HO-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1±0.042、0.55±0.039和0.48±0.052,以注血后3d表达水平最高。结论SAH后大鼠基底动脉有HO-1mRNA的低表达,但其不能拮抗SAH后DCV的发生。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血红素氧合酶-1
  • 简介:目的研究四院式病区环境、半开放式管理与楼房病区封闭式管理对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随机抽取我院四院式病区半开放管理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楼房病区封闭式管理50例。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然后对比研究。结果四院式病区环境、半开放式管理中的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GQO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四院式病区环境、半开放式管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高于楼房病区环境封闭式管理。

  • 标签: “四合院”式病区 半开放式 生活质量 慢性精神分裂症
  • 简介:经营养因子是由神经元和神经元支配的靶器官或胶质细胞产生,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3].由于神经营养因子具有维持神经元存活、促进神经元突起延伸等生理活性,并且可以在神经轴突中进行顺行、逆行性转运[4,5].因此在许多以神经元死亡或萎缩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disease)、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等,应用神经营养因子作为治疗药物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

  • 标签: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信号转导途径 神经元存活 生物学活性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神经元死亡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液化石油气(LPG)中毒大鼠血清S100B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20%LPG中毒组(n=24)和50%LPG中毒组(n=24)。后2组大鼠分别吸人20%、50%LPG,对照组吸人等体积的空气。在中毒1、2、3、7d时每组取6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ELISA法检测血清样本S100B和MBP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0%LPG组中毒1d、50%LPG组中毒1d和2d时NSS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d和2d时,20%LPG组和50%LPG组大鼠血清S100B、MB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50%LPG组高于20%LP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时50%LPG组血清S100B、MBP高于正常对照组和20%LP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LPG中毒1d时NSS评分、血清S100B、MBP浓度最高,与其它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S),后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结论LPG中毒大鼠血清S100B和MBP同时升高,提示胶质细胞参与LPG中毒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 标签: 中毒 S100B 髓鞘碱性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靶输注清醒镇静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40例Hunt-Hess0-Ⅱ级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咪达唑仑组(M组),每组20例。术中分别采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实施靶输注观察清醒镇静。记录清醒镇静评价(OAA/S)评分不同时相应的MAP、HR、Sp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以及两种药物的靶浓度(Ct)和效应室浓度(Ce)。结果随着OAA/S评分下降,MAP、HR和SpO2均明显下降(P〈0.05);随着Ct、Ce的增加,镇静逐渐加深,OAA/S评分降低,BIS明显下降(P〈0.05);P组镇静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M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达唑仑TCI清醒镇静均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但丙泊酚安全性更高,患者合作程度更高。

  • 标签: 靶控输注 脑电双频谱指数 丙泊酚 咪达唑仑
  • 简介: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外周支射频温热凝治疗的疗效.方法V1痛者穿刺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射频温热凝眶上神经或渭车上神经;V2支穿刺圆孔或眶下孔,也可圆孔加眶下孔,射频温热凝上颌神经或眶下神经;V3支穿刺卵圆孔或颏孔,也可卵圆孔加颏孔,射频温热凝下颌神经或颏神经.结果经1~4次射频治疗,本组74例均完全止痛.结论该治疗操作简便、安全,适应证极广,止痛效果确切,可重复多次施术.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控温热凝法 作用机制 无菌性炎症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的影响。方法90例颞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组(Ⅱ组)及静吸复合麻醉(Ⅲ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以及对皮质脑电(ECoG)监测定位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时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ⅠECoG可检测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毕清醒时间均较组Ⅱ、组Ⅲ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Ⅰ对ECoG影响不明显,而组ⅡECoG的棘波、α波、β波及δ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多有明显减少,与组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Ⅰ相比,组Ⅲ患者ECoG的α波、β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适的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是术中ECoG指导下癫痫病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易于调控,不干扰ECoG的监测,术后清醒完全而迅速,对术后需要神经学检查的患者更有优势。

  • 标签: 靶控输注 麻醉 致痫灶 皮质脑电监测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