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六、杜甫批评史、接受史研究我们认为,杜甫批评史、接受史可分两个层面来看,一是杜甫批评、接受前人,二是后人批评、接受杜甫。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他非常擅于吸收前人创造的精神文化和艺术成果,这是前一个层面批评史成立的理由。

  • 标签: 杜甫研究 三十年 学刊 批评史 艺术成果 精神文化
  • 简介:三、杜诗艺术形式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代文学研究,重视的是文学作品的人民性、阶级性,所以那些忧国忧民的作家作品得到空前关注。从这方面来说,杜甫当然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但是,这种唯思想内容的研究,忽视了艺术的本体。韦勒克把文学的研究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思想内容是文学的外部研究

  • 标签: 杜甫研究 三十年 古代文学研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刊 思想内容
  • 简介:本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杜甫及杜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终审统稿《杜甫全集校注》、谢思炜《杜甫集校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张忠纲《诗圣杜甫研究》、林继中《杜诗学论薮》、胡可先《杜甫诗学引论》、葛景春《李杜之变与唐代文化转型》、吴淑玲《〈杜诗详注〉研究》、蔡锦芳《杜诗版本及作品研究》、吕正惠《诗圣杜甫》、吴中胜《杜甫批评史研究》、郝润华《杜诗学与杜诗文献》、左汉林《杜甫与杜诗学研究》、赫兰国《辽金元杜诗学》、孙微《清代杜诗学史》、左江《李植杜诗批解研究》、徐希平《李杜诗学与民族文化论稿》、温虎林《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等著作的出版,把杜甫及杜诗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 标签: 杜甫诗歌 杜诗学 诗圣杜甫 地域文化 杜诗详注 葛景春
  • 简介:我们的新诗研究所建立两个年头了。在校领导的关注、扶助,在所长吕进同志正确的指导之下,时间虽不长,但取得的成绩是不小的,在国内甚至在国外,有了相当的影响,这:是令人至感欣慰的。我仅挂个名义,没尽上一点力,是很抱愧的。

  • 标签: 中国新诗研究所 题材 时代精神 艺术风格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4
  • 简介:索安在《西方道教研究史》中说,还有李丰楙《六朝道教的终末论——末世、阳九百六与劫运说》(《道家文化研究》9辑,而1998年以前的中国道教研究状况也有陈敏的《20世纪中国道教学研究》(载《中国宗教研究年鉴·1997-1998年》

  • 标签: 中古史研究 研究中古史 研究贡献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直到21世纪的今天,童庆炳始终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前沿。从“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提出、心理美学和文体学丛书的编撰,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实践、文化诗学的构想,他的思考紧紧追随着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但他从不一味地追踪学术热点,而总是以对话的姿态参加各个时期、各种话题的讨论,既保持开放的立场又有所坚持,从而在丰富、深化自己的学术研究的同时发出属己的独特声音。正因为如此,他每一时期的研究成果都及时在学界引起广泛的反响。

  • 标签: 学术研究 文学研究 童庆炳 审美维度 20世纪80年代初 述评
  • 简介:摘要个案研究是当前农村问题研究的常用方法。一方面,既因其实证性而广受青睐,另一方面,又因其结论的普遍性而屡遭诘难。本文在厘清其概念、缘起与应用的基础上,试图探析此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剖析个案研究的价值与限度。最后,针对个案研究结论外推的效度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见解。

  • 标签: 个案研究 农村问题研究 价值 限度
  • 简介:蔡熙研究员的《"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多彩贵州"的文化内涵,内容丰富,论述细致深入,时空跨度大,但结构清晰,古今源流脉络分明,极富地方文化特色,是一部力度与深度兼具的学术专著,同时字里行间洋溢着丰富的感情色彩,流露出著者对贵州文化的深厚感情。

  • 标签: 《“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 新创获 地方文化
  • 简介:滕凤谦先生是中国剪纸领域具有开拓性和转折性意义的学者与艺术家,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新剪纸的先行者,也是开中国民间剪纸文化研究之先河的探索者。滕凤谦对中国剪纸的研究与艺术创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影响是深远的。滕凤谦,1920年生于河北省迁安县。1939年,他从迁安县县立中学毕业后,考入天津河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至1942年毕业后,又考入北平国立师范大学工艺系学习。

  • 标签: 剪纸艺术 中国 文化 开拓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 艺术创作
  • 简介:关于注杜,自有宋以来曲折发展。宋之“千家注杜”多为考证、考释,少有发明;元明注杜多承刘辰翁批点之法,而往往流于粗疏;有清一代,注杜则趋向于辨本清源,广深精细,其中清初文坛盟主钱谦益首开清代注杜之先河,在诗史互证下渐成“以注为著”之学术创见体系。如此而言,其先导性、独特性、创见性非别家注杜所及,故多有学者以此为突破来进行清代杜诗学之研究

  • 标签: 钱注杜诗 杜诗学 互证 文坛盟主 创见性 元明
  • 简介:郭建勋先生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著者最具代表性的辞赋学研究成果,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楚辞与楚辞学、楚辞的文体学意义、骚体文学研究、汉魏六朝辞赋研究.全书虽然由单篇文章组成,但基本都服务于对"楚辞去路"即楚辞文体演变、艺术演变研究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每部分都是对这一主题中某个方面的探讨,整体观鲜明突出.

  • 标签: 辞赋 楚辞学 赋学 骚体 文体演变 汉魏六朝
  • 简介:如今。逐渐被娱乐化的诗歌界经常会有闹剧出现。诗歌不断地遭到误解,而诗歌批评的位置此时或许比诗歌本身还让人迷惑。许多人远离了诗歌,更多的人远离了诗歌批评和研究,综合起来考量,从事诗歌批评与研究应该是当下较为尴尬的文学行为了。即便如此,出于对诗歌这种语言精华艺术的热爱,仍然有一些执著的人在默默地从事着诗歌批评与研究工作。罗振亚先生就是这些人当中非常虔诚与执著的一位学者型批评家。

  • 标签: 新诗批评 罗振亚 新诗研究 诗歌批评 伦理 娱乐化
  • 简介:本刊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四日召开第六次编委扩大会,大多数编委都在会上发了言,对当前红学研究和本刊的工作提出看法和意见。这次会议的综合报道,巳于本刊一九八七年第一辑发表。这里我们选登吴组缃、杨宪益、张毕来、廖仲安和陈毓罴等五位编委的发言,供大家参考。发言稿是根据录音整理,标题是编者加的。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红楼梦研究 突破口 红学研究 红学史 看法
  • 简介: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关于儒学西传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历史上儒学不仅仅作为东方智慧曾对东亚文明发生过重要的作用,儒学还传人欧洲,与欧洲文明产生了思想互动。研究儒学西传是儒学研究扩展的一个新领域,可以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理解儒学.使儒学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普世性的特征。中国学术界对儒学西传这一新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世纪,尤其是理雅各对儒学经典的翻译,而对儒学西传的源头时期即16至18世纪的儒学西传,研究相对较少。

  • 标签: 儒学研究 欧洲研究 西传 开拓性 16至18世纪 导论
  • 简介:虽然翻译活动历史悠久,但印度古代并未孕育出有价值的翻译理论。殖民时期,印度与西方的文化互动促进了印度的语际翻译和翻译研究。后殖民时期,特别是近30年来,印度的翻译研究更是成为机制化的学术活动。印度学者对印度翻译传统以及翻译的社会功能、翻译策略、评价翻译质量的标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印度学者具有强烈后殖民色彩的文化翻译论、印度语言文学的内部互译研究、符际翻译研究等均有特色,有的还走在了世界前沿。印度学者的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中国学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印度 翻译研究 文化翻译 内部互译 符际翻译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永嘉学派的经济思想在浙东实学中最具系统性,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既是其地域经济文化的产物,可参见拙作《叶适经济思想研究

  • 标签: 学经济 实学 思想研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  美国研究卢作孚的起步于九十年代后期,  美国博士研究生首先选择了卢作孚研究,中国城市史研究可以说基本上是上海研究

  • 标签: 卢作孚研究 美国卢作孚
  • 简介:对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研究,做为一门专学,学界称之为“蒲学”。“蒲学”与“曹学”(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阳明学”(明代王阳明学说的研究)等并驾齐名于文史领域。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不愧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大瑰宝,《聊斋志异》现已被译为英、法、德、日、俄等二十多种文字。

  • 标签: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曹学 世界文学 曹雪芹 《红楼梦》
  • 简介:在巴金研究中,书信研究是亟待拓展的领域之一。在此,我怀抛砖引玉之想,就巴金书信的有关情况作一些叙述,并对某些相关问题讲一点个人的意见。

  • 标签: 巴金 书信研究 作家 中国 现代 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