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以斑马鱼为模型,重点研究水仙鳞茎的醇物对斑马鱼黑色素合成的抑制效应。方法将斑马鱼胚胎暴露在0、50、100、200、500μg/mL不同浓度的水仙花醇物中,观察其黑色素生成情况,并进一步测定体内黑色素合成通路关键蛋白酪氨酸酶的酶活性变化和其他标记基因的时空表达,同时以200μg/mL的熊果苷(arbutin,Ar)处理组为阳性对照。结果定性观察表明,随着水仙提取物处理浓度的增加,对斑马鱼黑色素合成的抑制明显增强;进一步检测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证明了水仙醇物通过抑制酪氨酸酶(TYR)、银色毛发(SILV)和Mitfa等基因的mRNA表达而抑制黑色素合成;最后,通过检测酪氨酸酶的酶活性,发现随着醇物浓度的增加导致酶活性逐渐降低。结论水仙醇物能有效地抑制斑马鱼胚胎黑色素的生成,同时该研究也为斑马鱼模型在天然美白化合物筛选和产品开发的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思路。

  • 标签: 斑马鱼 水仙醇提物 基因表达 酪氨酸酶
  • 简介: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半乳甘露聚糖 (1 3)-β-D-葡聚糖
  • 简介:以金针菇的非食用部位为原料,探讨了该部位水物的膜分离工艺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金针菇非食用部位的水物经过膜分离纯化后,多糖含量从9.46%提升至17.24%,得率11.30%;该部位的水提取物及其膜分离后各组分对人结肠癌(HCT-8)、人肝癌(HepG2)、人胃癌(BGC-803)和人鼻咽癌(KB)肿瘤细胞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于HepG2和KB的作用最为明显;该部位水提取物对HepG2和KB的IC50分别为6.9和7.6μg/mL,而膜分离后的超滤膜截留液组分抑制作用最强,对HepG2和KB的IC50分别为1.0和0.8μg/mL。

  • 标签: 金针菇 多糖 膜分离 抗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