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急性创伤性患儿在大量输血后,患儿凝血功能和系统发生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创伤性、需输血儿童,将患儿根据需要输血量分成研究组与常规组,各13例。研究组需要接受大量输血,常规组需要接受少量输血,观察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和功能。结果:术前,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FIB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LT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T、APTT、T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FIB、PLT、APTT、TT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P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D-D、FDP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C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D-D、FDP、PC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于急性创伤患儿的凝血功能和功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输血后加强对患儿凝血状态的观察和监测。

  • 标签: 急性创伤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早期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栓治疗,对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等方面所展现的应用价值与实施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于2022年11月-2023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整合分析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经对比实验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研究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呈现(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栓治疗,对患者血清炎症、心肌损伤的改善上、出血并发症的降低上、再通率及栓回落和胸痛缓解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价值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 重组人尿激酶原 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验与系统水平检测在产妇DIC对早期诊断的评价效果。方法分别比较DIC产妇(DIC组62例)和正常产妇(健康组55例)在产前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及凝血酶的时间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指标增减。结果与健康组相比,DIC组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P<0.05),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与系统水平检测可以作为产妇DIC早期诊断的有效评价指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DIC 凝血 纤溶
  • 简介:目的评价酶与三七总皂苷对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应用投掷硬币法随机分为酶组与三七总皂苷组各60例,酶组给予酶治疗,三七总皂苷组给予三七总皂苷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酶组显效36例(60.0%)及有效55例(91.7%)均明显高于三七总皂苷组的25例(41.7%)及46例(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酶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1),而对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延长。结论酶是栓治疗发病72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药物。

  • 标签: 脑梗死 纤溶酶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为了探究钻颅引流辅助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应用了例举法、对比法以及分析法等,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103例经过钻颅引流辅助尿激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与保守治疗的病人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与比较,得出相应的血肿清除率、以及病死率以及存活率等。结果经过钻颅引流辅助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明显比经过保守治疗的对照组存活率要高,前者方法治疗组的血肿清除时间大约在5-9天,平均的住院时间为10-20天;后者采用保守治疗的对照组的血肿清除时间大致为13-23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4-28天。而且前者方式治疗的时间较均短于保守治疗的方式。结论由此可以看出,手术治疗效果与保守治疗的效果要好,即钻颅引流辅助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效果要明显强于内科的保守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够为以后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钻颅引流辅助尿激酶纤溶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凝血、抗凝及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2型DM患者血中凝血酶原片段1+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抗凝血酶(AT)、组织型酶原激活剂(t-PA)和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活性。纤维蛋白原(Fbg)测定为Claus法。结果:①2型DM患者的Fbg、F1+2、SFMC、及PAI-1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AT和t-PA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②DM有并发症组与DM无并发症组相比较,上述凝血、抗凝及各指标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指标改变的幅度随病变的程度增加而加重。结论:2型DM患者的凝血活性亢进、抗凝和活性降低,导致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当DM患者有并发症存在时更为明显。为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使用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2型糖尿病 凝血 抗凝 纤溶
  • 简介:摘要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致残率、致死率及发病率较高。在我国基层医院,栓治疗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为不能栓治疗的患者,探求合理的治疗方案。通过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用酶注射液与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在6h—72h内),疗效较显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纤溶酶 脑蛋白水解物 急性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发生亢进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0月— 2018年12月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患者临床资料。按血块溶解速率参数(LY30)≥3%诊断为亢进,将其分为亢进组(21例)和非亢进组(121例)。采集患者入急诊科时的一般情况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g)、乳酸值、血栓弹力图(TEG)等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严重创伤后亢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患者预后的因素及K-M生存曲线。结果(1)共纳入142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101例,女41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亢进的发生率为14.8%。(2)单因素分析显示,简明损伤定级(AIS)骨盆四肢≥3分占比、ISS、休克指数(SI)>1占比、体温、PLT、Fg、乳酸值与严重创伤后亢进的发生相关(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OR=1.035)、ISS(OR=0.898)、乳酸值(OR=0.735)与严重创伤后发生亢进显著相关(P<0.05或0.01)。(4)亢进组与非亢进组比较,更需要大量输血(38.1%∶2.5%),更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90.5%∶48.8%),24 h内病死率更高(47.6%∶8.3%),28 d病死率更高(76.2%∶24.8%)(P均<0.01)。K-M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亢进组在创伤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33 d(0.40~17.20 d)。结论严重创伤后亢进发生率低,ISS、PLT和乳酸值是严重创伤后发生亢进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创伤后亢进患者需大量输血,发生MODS的概率高、生存时间短、早期病死率高。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血栓弹力描记术 纤溶亢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酶联合血栓通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1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在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酶治疗,观察组给予酶联合血栓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酶联合血栓通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纤溶酶 血栓通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并归纳手指再造术患者凝血与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 46例手指再造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护理组和对照组各 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凝血与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进行各自护理以后,联合了优质护理的的护理组患者在凝血与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上,均远优于对照组,组间相差较大,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手指再造术患者凝血与系统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体现优质护理的显著优势,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指再造术 凝血 纤溶系统 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孔钻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小孔钻颅术加尿激酶术引流清除颅内血肿观察治疗后的情况,对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天、住院时间、病死率与预后及生存质量进行临床研究。结论小孔钻颅术治疗中度高血压脑出血要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 标签: 小孔钻颅 尿激酶纤溶
  • 简介:摘要目的对依达拉奉联合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90例,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实验组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酶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治疗前的数据相比较而言,实验组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下降幅度是比较明显的,而且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也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过程中,依达拉奉联合酶的疗效确切,能让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得到一定的修复。

  • 标签: 依达拉奉 纤溶酶 进展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肺炎患者系统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53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人员的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人员的FDP、D-D、PCT、CRP和ESR含量均较对照组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D-D与PCT、ESR之间并不具有相关性,P>0.05。然而,D-D与CRP具有相关性,且为正相关,P<0.05。结论相较于健康人群,重症肺炎患者的系统功能较为紊乱,与炎症反应有关,临床上监测系统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变化可用于评估、指导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工作。

  • 标签: 重症肺炎患者 纤溶系统功能 炎症指标 临床意义
  • 简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中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释放入血,启动了凝血系统,往往导致凝血和功能的异常。为了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006-04~2007-01我们观察了68例急性脑外伤患者的部分凝血及指标,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损伤/病理生理学 血液凝固
  • 简介:测定了17名女运动员的经血量及运动前、后凝血系统的某些指标(抗凝血酶血浓度、活性,纤维蛋白酶原和X1抗胰蛋白酶浓度、血小板),结果提示:女运动员经血量的改变,部分原因是由于运动引起机体凝血、系统功能变化造成的,女运动员的经血量少于普通妇女,与运动增强了机体的止血功能有关。

  • 标签: 经血量 运动 凝血 纤(维蛋白)溶(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酶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的损害(NDS)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酶能够显著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尤瑞克林 纤溶酶
  • 简介:目的:研究小孔钻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经小孔钻颅血肿抽吸引流辅助尿激酶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血肿清除率/d、住院时间、病死率与预后及生存质量。结果手术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7±2)d、平均住院时间(15±5)d,保守治疗组的血肿清除/吸收时间为(18±5)d、平均住院时间(21±7)d;手术治疗组均明显短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结论钻颅引流辅助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小孔钻颅 尿激酶纤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