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9例急性心肌梗塞成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治疗成功,内容包括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良好的护士形象,有效的心理防护与健康教育等。结果患者对护士的技术水平、和谐服务态度,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等。结论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实施人性化服务的前提,完善、有效的健康宣教是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成功的质量保证,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心理护理
  • 简介:在1959年已经用链激酶(SK)治疗心肌梗死,在80年代前可供使用的药除SK外还有尿激酶(UK),80年代以来,先后有基因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及其突变体、TNKt-PA前尿激酶(Pro-UK)和葡激酶(SAK)。至今所有药的基本药理都是将纤酶原转变纤酶,纤酶可裂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栓的重要成分),凝血因子

  • 标签: 溶栓药 药物特点 临床应用 给药途径 用药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综合护理所起到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3年3月—2016年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把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有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采用综合性的护理方式,两组实验对象都使用了尿激酶进行治疗。在治疗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指标有血管再通率与并发症数据,对两组数据的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在血管再通率方面对照组患者的数据是63.33%,有38例,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的两个小时之内试验组的血管再通率达到了81.67%,数量是49例。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满足P<0.05的条件。同时在并发症的统计上试验组的发生例数也得到了明显地降低,满足P<0.05。结论把综合性护理运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血管再通率的提升以及尿激酶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患者后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0例,将其中实施常规护理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实施舒适护理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的护理结局,总结护理经验。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后,其疼痛缓解率、护理满意度分别是92.5%和95.0%,较之对照组的70.0%和75.0%,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及时、系统的舒适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今后医院单位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的关键,建议加强普及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溶栓 护理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及时有效地治疗,可挽救生命并改善预后。目前药有UK和SK等非选择性纤酶原激活剂。本文对目前选择纤酶原激活剂(t-PA,Pro-uk)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预后 纤溶酶原激活剂
  • 简介:摘要脑栓塞发病急骤、脑缺血坏死面积大、神经功能损害较严重,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展到高峰。脑栓塞发病后,脑血流突然中断,加上侧支循环代偿不足,脑细胞不可逆的死亡严重,从而使得该病的残疾率、病死率极高。

  • 标签: 心源性脑栓塞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重者不仅肢体瘫痪,甚至可以出现急性昏迷、死亡。临床上脑梗死的患者主要的治疗是时间窗内行静脉。阿替普酶目前是静脉药物中最常用、作用最快,效果最显著的一种,其是人工培养的一种纤维蛋白溶解药,它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酶原成纤酶,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作用。它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效果好,能使梗死的血管再通。同时还能提高血管 A D P酶活性,抑制 A D 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是早期静脉治疗的首选药。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倾向。以注射或穿刺局部血肿最为常见。其次为组织内出血,多轻微, 如牙龈、皮下、泌尿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者可致颅内出血。故采用阿替普酶冲击疗法治疗脑梗死疗效好,但疗效与风险共存。

  • 标签: 护理观察 阿替普酶溶栓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0.6mg/kg静脉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0.9mg/kg静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天NIHSS评分,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d及第3d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较低剂量的阿替普酶实施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降低的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在进行治疗后,进行护理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均为我院住院部患者50例,将住院部脑梗死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首先两组患者均给予治疗,在护理方面将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而治疗组患者则基于常规护理外结合护理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高于对照组的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实验可知,在基于护理临床观察后,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有显著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护理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探究脑梗死患者护理方式。研究方法: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有效的护理方法。研究结果:对脑梗死患者药用药前的护理、药用药中的护理、药用药后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并且简单介绍了一些护理方式。

  • 标签: 脑梗死患者 溶栓护理 进展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动脉药物可用药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逐步提升大脑整体动力功能的康复速度。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插管方式,抽取患者脑动脉血少量,100毫升至200毫升,加入肝素抗凝剂,注入适量的尿激酶,放置在40℃水温的浴箱内部,模拟人体的内部实际环境,使尿激酶可以在体外实现激活,完成线维酶原的溶解,转变为纤酶。选取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对比。结果当选用导管尖端到达实际理想部位的时候,注入纤酶血液,实现对病变位置的高浓度给药,药物滞留在血栓位置,血栓可以得到迅速的熔接。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良好。结论脑血栓的药物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避免局部血栓的形成,对局部给药,加强药物的浓度,降低药物的计量量,逐步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的靶向性,在临床治疗上具有广泛的治疗意义。本文将针对原始用药的治疗方法,对药物的体内反应过程进行分析,避免药物与血液之间出现反应,造成药物随血液远离病灶,药物无法到达病灶,血液出现回注现象,形成线维血,即线维酶。采用病灶局部给药的方式,提升局部药物的浓度,实现精准靶向血栓溶解,在临床用药上具有良好的反馈效果。

  • 标签: 自体血液 纤溶酶 脑动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尿激酶动脉与rt-PA静脉治疗的效果。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8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rt-PA静脉治疗的对照组(n=40)和尿激酶动脉的观察组(n=40),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49±2.61)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尿激酶动脉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疗效确切。

  • 标签: 脑梗死急性期 尿激酶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尿激酶动脉与rt-PA静脉治疗的效果。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8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rt-PA静脉治疗的对照组(n=40)和尿激酶动脉的观察组(n=40),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49±2.61)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尿激酶动脉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疗效确切。

  • 标签: 脑梗死急性期 尿激酶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  【摘 要】目的:研究急诊脑梗塞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其出血高危因素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抽取自我院神经内科在 2017年至 2019年期间收治的 110名急诊脑梗塞患者,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 n=55,给予常规治疗)和强化组( n=55,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 NIHSS评分、平均血糖水平以及出血转化率差异。结果: NIHSS评分:对照组评分显著高于强化组( P<0.05) ;平均血糖水平:对照组显著高于强化组( P<0.05) ;出血转化率:对照组的转化率显著高于强化组( P<0.05)。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急诊脑梗塞患者的出血转化率,还对其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治疗价值显著。    【关键词】急诊 ;脑梗塞 ; ;胰岛素强化治疗 ;常规治疗 ;出血高危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the high risk factors of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hrombolysis. Methods: 11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rombolysis admitted to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2017 to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n = 55,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intensive group (n = 55, given insulin intensiv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of NIHSS score, average blood glucose level and bleeding convers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NIHSS score: the scor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rengthening group (P < 0.05); the average blood glucose level: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rengthening group (P < 0.05); the conversion rate of bleeding: the conversion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trengthening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conversion rate of hemorrhage, but also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急诊科过渡时间就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2年12月到2023年5月到我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常规时间段就诊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本科过渡时间就诊的26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静脉开通时间、CT完成检查时间、脱离危险时间都比对照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科过渡时间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治疗会对患者的抢救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抢救和预后,所以要尽可能重视对急诊科过渡时间的抢救工作的安排。

  • 标签: 急诊科 过渡时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与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46例AMI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PCI治疗,对照组实施静脉治疗。对两组的血管开通率、LVEF水平、病死率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观察组血管开通率为95.65%,病死率为4.35%,术后LVEF水平为65.41±12.3,对照组血管开通率、病死率和术后LVEF水平分别为65.22%、34.78%和50.90±9.72,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2例反复室性心率失常,对照组发生1例血尿及1例反复室性心率失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经急诊PCI治疗,疗效好,血管开通率高,可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皮冠脉介入术 急诊 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