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职业学校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间的关系,以及抑郁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对贵州某职业学校的1 000名学生进行问卷筛选性调查,共筛查出具有自我伤害行为的333名学生。再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对具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25.0、Mplus 8.1进行数据分析,并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1)负性生活事件、抑郁、反刍思维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得分分别为67.00(54.00,79.00)分、47.00(39.00,53.50)分、64.00(54.00,76.00)分和7.00(2.00,10.00)分;(2)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r=0.29,P<0.01)、反刍思维(r=0.40,P<0.01)和自我伤害行为(r=0.18,P<0.01)均呈正相关;(3)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伤害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间接效应38.89%;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伤害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6,占总间接效应33.33%;抑郁和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伤害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5,占总间接效应27.78%。结论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通过抑郁、反刍思维间接作用于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也可以通过抑郁—反刍思维链式中介间接作用。

  • 标签: 负性生活事件 职业学校学生 自我伤害行为 抑郁 反刍思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契约干预对护士科研行为、心理契约及职业倦怠感的影响。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ICU护士40名,为其实施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契约干预,比较干预实施前后护士的科研行为、心理契约及职业倦怠感情况。结果ICU护士干预后科室责任的现实责任、发展责任以及团队责任评分均低于干预前,护士责任的现实责任、发展责任以及团队责任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护士干预后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专利、会议论文数量以及科室内科研学习人次、院内科研学习人次、院外科研学习人次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护士干预后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契约干预可有效增强ICU护士的科研行为,改善其心理契约水平,并缓解其职业倦怠感。

  • 标签: 心理契约理论 契约干预 科研行为 职业倦怠感
  • 简介:职业医师利用手中的处方权替药品推销人员推销药品是利用其工作之便,国有医疗卫生部门中无任何行政职务的职业医师利用手中的处方权,国有医疗卫生部门中无任何行政职务的职业医师利用手中的处方权

  • 标签: 中的普通 凭处方收受 医师凭处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危险性行为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20年9~11月份,利用电子问卷对济南、广州和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学生开展横断面调查,收集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性行为发生情况等信息,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三个城市共调查了6 492名中职学生,平均年龄为(16.35±1.20)岁,男生占44.3%(2877/6492);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0.1%(3902/6492),报告性行为发生率为6.8%(438/6492),报告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中48.6%(213/438)曾有过两名或两名以上性伴20.3%(89/438)报告发生过临时/被迫性行为;10.5%(681/6492)学生曾尝试使用社交软件/网站/在线游戏等网络途径寻找性伴;首次性行为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5.8岁,发生过性行为的学生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75.8%(332/4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一年级、喜欢同性、接受"一夜情"或上网"约炮"、性需求强烈、曾在网络上浏览过色情信息、喜欢使用网络或手机软件与人交流是曾尝试使用网络途径寻找性伴的危险因素。结论本次调查的6 492名中职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男女生认知存在差异;有一定比例学生已尝试使用网络途径寻找性伴,提示中职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预防网约性行为可能带来的HIV感染风险。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网络交友 知晓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2019至2020年仅教育部公开曝光高校教师骚扰、性侵、受贿、猥亵、侵占学生学费、学术不端、与学生不正当关系等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问题就有数十起。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发现高校教师违反《准则》原因主要为初心不明、信仰缺失、纪律意识不强、职业理想模糊;使命不清、道德沦丧、底线思维缺乏、职业修养低劣;教学敷衍、弄虚作假、学习意识淡薄、职业能力欠佳。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大学生成长成在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其师德建设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论证辅导员职业能力特征、守则与《准则》内涵的一致性探析高校辅导员师德提升路径。

  • 标签: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辅导员 师德建设
  • 简介:学术上就代理行为的授权行为是有因行为还是无因行为存在争议,主要有绝对有因说、相对有因说、绝对无因说和相对无因说四种观点,相对无因说具有合理性。在相对无因说理论框架下,授权行为的无因性理论与表见代理制度之间并不形成替代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属于不同的制度内容,共同保护着市场经济的交易安全。

  • 标签: 授权行为 无因性 相对无因说
  • 简介:腐败的存在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甚至可以说它是与公共权力同生共长的.长期以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腐败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有益的启示.在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和反腐败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使我们对腐败问题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力图能为腐败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帮助.

  • 标签: 腐败行为 反腐败行为 经济利益 公共权力 公共利益 司法机关
  • 简介:救济是研究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中心话题,研究法律现象最终的价值都要回归到最佳的救济措施上来,因为,法律不能绝对地杜绝一切犯罪,既然危害社会发展的行为是无法杜绝的事实,那么除了制定相对完善的法律,另外更重要的立法使命就是寻求对必然社会危害行为的最佳救济方案在立法时,除了应当明确何为不法行为,更要给身处不法行为的当事人们正确的法律指引,告诉他们该如何用法律武器化解危机,区别着为侵权人和受害人做出指引.其中应当注重事件中各个利益方的平衡,从而引导各个角色必然地采取法律措施.

  • 标签: 过失行为 博弈论 犯罪行为救济
  • 简介:德国民法上的无因行为理论是建立在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相区分的基础上的。其中,负担行为是处分行为的法律原因,无因性理论通过割断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之间的效力关联性,赋予处分行为独立的效力评价体系,以满足维护交易安全的价值诉求。而有因行为中的原因与无因行为中的原因并非同一语境中的概念,两者的内涵各异。由于分类标准的不统一,导致无因行为、有因行为的划分缺乏逻辑前提,应该在肯定“无因行为”理论价值的基础上,抛弃所谓的“有因行为”理论。

  • 标签: 法律行为 无因行为 有因行为 法律原因
  • 简介:摘要近几年,证券市场交易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其中存在的过度投机性等非理性投资行为也受到了不同群体的关注,如何应用行为金融学实现理性投资,是个人投资者、券商以及政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只有建构理性化市场环境,才能实现投资能力以及市场运作效率的完善目标,推动我国证券交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行为金融学 个人投资 心理行为 现状 建议
  • 简介:本文在"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的框架内,围绕译者行为分别就(1)译、评的分工;(2)译、评的方法和内容;以及(3)译评者的身份与译评者之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译、评分工不明所产生的问题,明确规定了译评的任务和译评者应有的作用。集中于译者行为的社会研究,有望弄清翻译的社会化过程,进一步把握翻译本质的东西。

  • 标签: 译者行为 评价模式 译评
  • 简介: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目的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素质基础应在儿童阶段夯实.据调查我国14岁以下3亿多儿童中约有4000万有行为障碍,这些不良的行为表现不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还会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本文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及如何消除不良行为方式作了探讨.

  • 标签: 行为矫正技术 行为塑造 儿童教育 素质教育 行为方式 不良作为
  • 简介:此次《行政诉讼法》修改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在第二条中将可诉行为由“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两字之差,体现的是我国《行政诉讼法》在受案范围上的突破,彰显了司法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是更好地保护公民权利、监督和限制公权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 标签: 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诉讼法》 受案范围 司法改革 公民权利 依法治国
  • 简介:摘要:对杜威“习惯”概念的理解,是把握他实用主义道德哲学的一个关键前提和基础。他认为习惯就是意志,也是使个人主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手段与目的。一个人的性格是其行为的内在动因,然而性格的形成是个人各种习惯相互渗透的结果。不仅如此,我们的想法、思想观念、经验都依赖于习惯。而习惯的形成,又是客观环境所决定,因此,只有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因素,才能间接改变个人习惯。与此同时,在习惯的改变进程中,我们又会创造出新的环境条件。至此,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作为一个整体的习惯、行为、经验、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逐渐清晰。当我们意识到行为是习惯、性格与客观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并视其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时,对道德的讨论才会有一个理性的基础,而不至于使道德陷入超验的、虚幻的、终极的、抽象的讨论。

  • 标签: 习惯 行为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