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叶碟诱捕法从2007年进口的美国大豆携带的土壤和2006年从黑龙江感病大豆田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出2株疫霉菌菌株,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形态观察为疫霉属真菌;接种大豆后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采用大豆疫霉的特异性引物PCR检测,2个菌株均能扩增出分子量为350bp的特异性条带。结合形态、致病性测定和分子检测,2株病菌鉴定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KaufmannetGerdemann)。

  • 标签: 大豆疫霉 分离 鉴定 分子检测
  • 简介:由杜仲植株的根、茎、叶分离到内生真菌,分别对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筛选能产生与杜仲药材相同或相似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将培养物适当处理后,根据黄酮类化合物所特有的颜色反应进行初筛,然后根据TLC分析和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进行复筛,结果从杜仲植株共分离得到44株内生真菌,其中1株(DZY5)能产出与其宿主相同或相似的黄酮类物质。

  • 标签: 杜仲 内生真菌 黄酮 药用植物
  • 简介:为实现真菌发酵生产黄酮,用HPLC和氯化铝比色法,从四川、贵州、山东等地采集的银杏根、茎、叶中分离到7株产黄酮真菌。分子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Colletotrichum和Fusarium,菌株QC102经鉴定为ColletotrichumacutatumSimmonds,其总黄酮产量为8.2μg/mL。

  • 标签: 银杏 内生真菌 黄酮 槲皮素 HPLC
  • 简介:采用显色反应、薄层层析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对甘蔗叶内16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黄酮类化合物检测。结果共筛选到3株能够产黄酮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GZ-1、GZ-4和GZ-5)。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Z-1、GZ-5为棘孢曲霉(Aspergillusaculeatus),菌株GZ-4为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

  • 标签: 甘蔗叶 内生真菌 黄酮 棘孢曲霉 黑曲霉
  • 简介:大豆炭疽病(Colletotrichumtruncatum)是严重危害大豆的病害之一,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该病苗期可引起大豆死苗,成株期可危害茎秆、豆荚,导致大豆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近年来,该病在安徽省大豆,特别是菜用大豆(毛豆)上的危害日趋严重,一般病荚率为10%~20%,重病田病荚率可达50%以上。关于大豆炭疽病的发生和防治以及品种对病原菌的抗性已有少量研究,但有关大豆炭疽菌的营养生理的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为此,作者在对安徽省大豆炭疽病病原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对不同碳源和氮源营养对大豆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大豆炭疽病的相关研究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大豆产量 炭疽病菌 营养生理 生理研究 品质变劣 菜用大豆
  • 简介:为了明确引起三江平原地区大豆根腐病的镰孢菌(Fusarium)种类及优势种群,对该地区大豆根腐病样本进行了采集。通过组织分离和形态学鉴定,共鉴定出6种镰孢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equiseti)、尖孢镰孢(F.oxysporum)、芬芳镰孢(F.redolens)、半裸镰孢(F.semitectum)、腐皮镰孢(F.solani)和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oides)。其中尖孢镰孢(F.oxysporum)的分离频率最高,达16.67%。对6种镰孢菌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

  • 标签: 大豆根腐病 镰孢菌 形态鉴定 三江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