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自动能见度数据依据其不同的算法分为三类:1min平均能见度、10min平均能见度值、10min滑动能见度值。同类算法的自动能见度值不能出现矛盾记录,不同算法的能见度值可以有差异。用自动能见度值计算出的"人工能见度"不能直接服务客户。

  • 标签: 自动能见度 数据类型 质量控制
  • 简介:利用1990—2007年内蒙古高等级公路包头—兴和段4个气象站监测的结冰和积雪资料,分析得出可能发生道路结冰的天气气候背景。并利用1990—2000年包头—兴和段可能发生道路结冰现象的降水天气过程的气象资料,总结出6种天气环流概念模型,为预报内蒙古高等级公路道路结冰提供参考。

  • 标签: 高等级公路 道路结冰 预报方法
  • 简介:自动气象站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Z文件中数据丢失:一种是永久性丢失,即自动气象站的采集器、传感器等出现故障造成实时数据完全丢失,无法恢复;另一种是可恢复性丢失,即采集器、传感器工作正常,而由于通讯线路故障、文件读写错误、共享冲突、软件升级等原因造成实时数据丢失,可通过软件操作恢复。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数据丢失 实时数据 恢复方法 线路故障 文件读写
  • 简介:2004年9月—2006年10月,选择华北地区4个观测站开展了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可见光辐射VIS、总辐射Q等)和气象参数等的综合测量,得到了PAR、VIS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AR/Q、VIS/Q、PAR/VIS相对稳定,有明显的日、逐日和季节变化,并受到水汽、散射因子和云等因素的影响。2004—2006年禹城、栾城、香河和兴隆地区VIS/Q、PAR/Q和PAR/VIS的平均值分别为0.39,1.95mol·MJ^-1和4.97mol·MJ^-1;0.39,1.94mol·MJ^-1和4.95mol·MJ^-1;0.43,2.16mol·MJ^-1和4.97mol·MJ^-1;0.42,2.03mo.lMJ-1和4.89mol·MJ^-1。建立了计算华北地区实际天气PAR、VIS小时累计值的经验公式及PAR与VIS转换关系式,计算值与观测值符合得较好。考虑水汽和散射因子时,PAR、VIS计算值与观测值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3.0%、12.4%。由于某些站点可能缺少直接辐射或散射辐射数据,因此在仅考虑水汽因子时,PAR、VIS的相对偏差分别为13.2%、12.8%,故对于PAR、VIS的传输和计算来说,水汽因子的作用最为重要;散射因子的作用虽弱于水汽因子,但也不应忽视。

  • 标签: 太阳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可见光辐射 水汽 散射因子 计算方法
  • 简介:现代人才测评是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人才进行客观、准确评价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在对国内外人才测评的发展、现代人才测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阐述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我国气象事业人才战略发展中引入人才测评机制,同时,尝试提出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测评体系的设想,旨在推进中国气象局有关部门在人才资源管理上,适度引进和应用一些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以满足实施人才战略的需要。

  • 标签: 人才战略 测评方法 气象部门 引进 量化 人才资源管理
  • 简介:采用空气污染指数法对西安市2004年大气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西安市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影响该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污染时间为1、2、3、11月,采暖期污染源的排放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是影响西安市空气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

  • 标签: 空气污染指数 大气环境 质量评价
  • 简介:文章主要介绍了714CDN(CINRAD/CD)新一代天气雷达速调管的工作特点,并对实际工作中如何延长雷达速调管的使用寿命和更换老化速调管的处理方法,谈一点体会.

  • 标签: 速调管 使用保养 更换实例
  • 简介:本项目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的领导下,经过70多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2005年度全面完成了合同书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一系列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为整个项目的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 标签: 暴雨监测 预测 致洪 南方 研究成果 科学家
  • 简介:在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依据台站多年预审工作经验和T639数值预报模式所提供的背景场数据,利用西安泾河气象站L波段雷达探空观测数据研究了高空观测数据台站实时质量控制方法及软件,并投入业务应用。结果表明:适用于台站实时质量控制的方法有极值检查、时间序列检查、同期历史资料对比检查和数值预报背景场资料检查等,其中极值、时间序列、同期历史资料对比等检查方法是基于本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实施,质量控制软件采用自动和人机交互两种方式,自投入业务试运行以来,疑误提示21次,其中,高度15次、温度6次,大大提高了值班员对疑误数据的诊断时效。

  • 标签: 探空数据 L波段 质量控制 数值预报
  • 简介: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在项目首席科学家张人禾研究员的领导下,经过80多位科学家联合攻关,出色地完成了本年度的研究任务并实现了前3年的预期目标。2007年度取得了以下阶段性进展:

  • 标签: 暴雨监测 预测 致洪 南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 简介:2008年该项目在我国南方暴雨研究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进展的取得为该项目圆满完成国家规定的研究任务与实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要进展简述如下:

  • 标签: 暴雨监测 南方 预测 致洪 科学问题
  • 简介:文章首先阐明了太阳高度角的基本概念轨气象卫星NOAA/AVHRR第一、二通道探测值进行太阳高度角订正的必要性,而后对获取太阳高度角的两种方法进行了探讨和介绍,并利用正确的订正公式对卫星资料进行了订正处理。实验证明订正效果明显,大大提高了气象卫星资料的时空可比性和遥感监测的准确性。

  • 标签: 极轨气象卫星 太阳高度角 时空可比性 订正效果
  • 简介:介绍了赣江中游流域概况以及面雨量计算方法,并以吉安站为例,阐述了具体的流域气象洪涝指数预报方法.

  • 标签: 流域 面雨量 洪涝 指数 预报
  • 简介:作者对本专辑文章做了综述.第一篇文章报道并考证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季风的文献,它是公元前23至前22世纪的帝舜歌,该歌对东亚夏季风的性状及其对社会民生的影响做出简明深刻的说明.其余文章探讨了季风研究中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方法以及我们得到的一些新结果.包括3个方面:(1)关于季风的气候问题,如季风定义、季风指数、季风建立日期的确定、季风三维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刻画等;(2)亚澳季风区的一些灾害性天气系统和过程,如我国、南亚、东南亚的暴雨,以及和越赤道气流相关联的扰动等;(3)对大气环流模式的改进和预报、预测方法的改进.如辐射、云、地表过程的计算改进和气候预测订正方法的更新等.

  • 标签: 季风 亚奥季风 东亚夏季风 帝舜《南风》歌 灾害性天气 越赤道扰动
  • 简介:以西南地区1996~2000年93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月均降雨量为基础,对各月降雨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变异特征等空间分析后,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和以不同变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高斯模型)为基础的普通克里金(O-Kriging)两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通过交叉验证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月均降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特征,可对该研究区域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研究。(2)在O-Kriging插值时,变异函数选用指数模型的效果最好,球面模型次之,高斯模型最差。(3)两种方法对月均降雨量及其极大值和极小值插值时,O-Kriging的插值误差均小于IDW,插值误差整体上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剔除各月降雨量极大值较为集中的两个站点后进行插值,插值结果的误差均明显降低。(4)对研究区域整体来说,O-Kriging的插值效果优于IDW,但就单个站点来看,结果并非如此。在降雨量的空间插值中,由于研究区域和时间尺度的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应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选择最适方法

  • 标签: 降雨量 空间插值 空间自相关 交叉验证
  • 简介:介绍了赣江中游流域水资源、降水、洪涝概况,并以吉安站为例,阐述了赣江中游流域面雨量预报和气象洪涝指数预报方法,从而为气象部门直接向防汛决策部门开展相关服务提供便利.

  • 标签: 流域 面雨量 洪涝 指数 预报
  • 简介:E601B型蒸发器是目前我国气象台站推广使用测量蒸发量的主要仪器,其口面积大,盛水多,所测得的蒸发量接近自然环境蒸发量,它的准确性优于小型蒸发皿。但观测员能否正确使用该仪器,对提高准确性是起到很大作用的,我们在观测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予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 标签: 观测方法 蒸发器 B型 蒸发量 推广使用 气象台站
  • 简介:结合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过程,对L波段高空观测系统在观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及处理办法做以汇总,供同行参考。

  • 标签: 高空观测 特殊问题 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