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O)大会是地学领域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每4年举办一次,是国际上关于地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科学问题讨论的盛会。第26届IU—GG会议于2015年6月22日至7月2日在捷克布拉格召开,参会代表来自全球90个国家,共计4200多人。

  • 标签: 国际学术会议 地球物理 大地测量 地学领域 研究成果 科学问题
  • 简介:针对上饶市2003年4月10~12日的暴雨过程,对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了粗浅的诊断分析,力图寻找出预报着眼点,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一定的物理依据.

  • 标签: 暴雨 物理量 诊断 分析
  • 简介:利用2008—2013年西北地区东部169个气象观测站的天气实况资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对流参数对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进行了天气分型,并应用分型统计的参数阈值对2013年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进行了试预报。结果表明:2008—2013年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集中出现在5—9月,占雷暴总日数的85.9%;雷暴日发生的天气形势可分为低涡型、低槽型、西北气流型和西南气流型4种。引入天气型强度指数,研究4种雷暴天气型的自动识别方法,通过天气分型检验表明,天气型自动识别方法可准确的识别雷暴发生的天气形势,且漏报较少。在天气型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雷暴物理量诊断表明,消空效果明显。2008—2012年西北地区东部雷暴日回代预报的TS评分为54.1%,漏报雷暴日为4d;2013年雷暴日试预报的TS评分为51.8%,漏报雷暴日为10d;雷暴日回代预报与试预报的TS评分均超过气候概率,预报效果较理想,可为西北地区东部雷暴天气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雷暴 天气型 物理量诊断 统计预报
  • 简介:1概况为满足社会各专业服务领域对高时空分辨率、网格化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产品及服务的迫切需求,北京市气象局开始规划建设新一代分析及预报业务体系,即快速更新多尺度分析及预报系统(RMAPS:Rapid-refreshMulti-ScaleAnalysisandPredictionSystem)。该系统由临近预报(NOW)、短时预报(ST)和集成(IN)3个子系统组成,其中IN为集成(INTEGRATION)子系统,其建设目标为对北京市气象局RMAPS业务体系中的多尺度快速更新循环短时数值预报系统(SHORTTERM,简称ST)、自动临近预报系统(NOW-casting,简称NOW)以及定量降水短临融合预报系统等进行产品与天气实况观测的融合应用,经动力降尺度技术形成北京及周边地区高分辨率(1km)网格化、更高频更新的天气状况分析和预报产品,为政府及公众提供随时随地、不断更新的气象条件实况分析及未来预报。

  • 标签: 北京市气象局 中央研究院 访问工作 地球物理 天气预报产品 数值预报系统
  • 简介:1概况应韩国国家气象研究所(NIMR)所长Jae—CheolNam(南在哲)博士的邀请。2013年8月2128日,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姚展予研究员和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林镇国高级T程师赴韩国平昌郡参加第6届国际云物理和气溶胶研讨会,并顺访韩国国家气象研究所和韩国延世大学,商讨有关合作事宜,并进行了广泛的业务和学术交流。

  • 标签: 学术交流 气溶胶 云物理 韩国 国际 人工影响天气
  • 简介:1概况2013年4月7—12日,欧洲地球物理学会年会(EGU:EuropeanGeo—sciencesUnionGeneralAssembly)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来自95个国家的u167位科学家参加了此次年会,其中有4684个口头报告、8207个张贴报告和452个交互式报告。

  • 标签: 欧洲地球物理学会 奥地利 年会 张贴报告 维也纳 科学家
  • 简介:为了对降水微物理特征测量仪(PMCS)的测量性能进行评估,利用PMCS、激光雨滴谱仪(OTT)和雨量计(Gauge)在南京地区进行了降水对比观测实验,通过分析各仪器所测得的降水强度和累计降水量,研究了PMCS和OTT在不同降水强度条件下的尺度谱及其谱参数测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PMCS所测得的降水强度和累计降水量较OTT小,但更接近于Gauge所测得标准降水强度和累计降水量,3种仪器降水强度结果的相关性均在0.96以上。PMCS测得的谱均值、谱方差、雷达回波强度均小于OTT所测得结果,数密度均大于OTT所测得结果,两者所测得谱参数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相同降水强度范围内,PMCS和OTT所测得的雨滴尺度谱分布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雨滴大尺度段,PMCS测得的雨滴数较OTT偏少,PMCS和OTT对于雨滴的捕获性能随着降水强度增加而增强,并在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弱。

  • 标签: 降水 观测仪器 尺度谱 谱参数 对比
  • 简介:利用2005年单点的高空逐日物理量和余姚市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10个物理量与日最低气温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多元统计回归方法,建立逐日最低气温预报模型,经实际业务使用检验,预报效果尚好。

  • 标签: 最低气温 物理量 预报模型
  • 简介: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影响研究计划进展———外场对比观测试验结果简述在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之后19年,即1998年我国将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TIPEX)。19年来,我国气象现代化有了很大进展。不久前成功发射了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这对青藏高...

  • 标签: 青藏高原 对比观测 物理过程 研究计划 试验结果 科学试验
  • 简介:回顾了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开展的有关短期气候预测研究的进展。第一个短期气候数值预测是曾庆存等利用一个耦合了热带太平洋海洋环流模式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作出的。1997年,一个基于海气耦合模式的ENSO预测系统,包括一个海洋初始化方案被建立起来,同时也开展了基于海温异常的东亚气候可预测性研究。利用气候变动的准两年信号,王会军等提出了一个可以显著改进模式预测准确率的模式结果修正方案。为了考虑土壤湿度的初始异常对夏季气候的影响,一个利用大气资料如温度、降水等经验地反演土壤湿度的方法也被建立起来。还通过一系列的数值试验研究了1998年夏季大水发生当中海温异常和大气环流初始异常的作用。

  • 标签: 气候预测 气候模式 初始化
  • 简介:在热带风暴或台风(以下统称为台风)的预报服务中,本地区受台风影响产生的过程雨量(以下简称台风雨量)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预报项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1951—1987年83例登陆于广东——浙南的台风在过第二警戒线前后三天850、500hPa二八种物理量场进

  • 标签: 物理量场 锋面分析 锋区 水汽通量 预报服务 假相当位温
  • 简介:通过引入改善了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环流模式,我们对IAP短期气候距平预测系统(IAPPSSCA)中的大气模式部分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前后的IAPPSSCA,我们对1980~1994共15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集合预报检验,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改进后的IAPPSSCA对江淮和华南地区的预报技巧与原先的系统相比只是有略微的提高,但对我国东北、华北、河套区域以及整个中国东部的预报技巧则比原系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表明气候模式中陆面过程的正确表述可以提高模式气候预测的能力。利用改进的IAPPSSCA和IAPENSO预测系统提供的预测海温距平,我们对1998年中国夏季降水异常进行了预报(该预测3月份提供给有关单位)。今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改进了的IAPPSSCA和IAPENSO预测系统耦合,对1998我国夏季旱涝形势的预测与实测基本相符,但强度较小,说明有一定预报能力,但也还有许多问题。

  • 标签: 短期气候预测 集合预报技术 汛期降水距平预测 陆面过程
  • 简介:通过项目组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历时6年,圆满完成。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近期变化的动态、大气环境物理化学特征及有关痕量气体源汇分布;进行了水、热与物质(C、N)通量输送与转化的综合观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就大气环境变化对典型农业生态系统影响进行了实验与评估;完成区域气候空气质量一地表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式研究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及调控对策的分析等研究任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 标签: 长江三角洲地区 农业生态系统 物理化学过程 低层大气 相互作用 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