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具有典型硬脆粉特性93W-5Ni-2Cu和93W-4.9Ni-2.1Fe在不同温度下温压成形行为.结果表明:与常温成形相比,温压能明显地提高压坯密度,在150℃时W-Ni-Fe和W-Ni-Cu压坯密度分别提高0.26,0.97g·cm-3;温压成形能显著降低压坯弹性后效;由于未加任何润滑剂,2种粉体压坯脱模力均高于普通压制;W-Ni-Cu粉在相同载荷作用下,温压条件下位移大于常温下位移;压坯经烧结后,温压坯件径向收缩小于常温坯件径向收缩;温压可以改善钨基高密度合金显微组织.

  • 标签: 钨基高密度合金 温压 硬脆粉
  • 简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vapordeposition,简称CVD)不仅可以制备金属粉末,也可以制备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化合物粉体材料。该法是以挥发性金属卤化物、氢化物或有机金属化合物等物质蒸气为原料,通过化学气相反应合成所需粉末,因其制备粉末纯度高,比表面积大,结晶度高,粒径分布均匀、可控,在粉体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该文主要介绍CVD技术制粉形成机理和研究进程。CVD法制粉主要包括化学反应、晶核形成、粒子生长以及粒子凝并与聚结4个步骤。按照加热方式不同,CVD技术分为电阻CVD、等离子CVD、激光CVD和火焰CVD等,用这4种技术制备超细粉末各有其优缺点,选择合适气源,开发更为安全、环保生产工艺,以及加强尾气处理是使CVD法制备超细粉体材料付诸于工业应用重要保证。

  • 标签: 化学气相沉积 生长机理 进展
  • 简介:研究14Cr-ODS、16Cr-ODS与310奥氏体钢在600℃/25MPa超临界水中应力腐蚀开裂行为。通过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得到应力-应变曲线,以及不锈钢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应力-应变曲线显示14Cr-ODS与16Cr-ODS都出现颈缩,而310奥氏体钢没有颈缩,达到极限强度后直接断裂,表现为脆性断裂特征。用扫描电镜对断口形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6Cr-ODS伸长率达到20%,断口成杯锥状,存在明显颈缩,但没有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14Cr-ODS断面上有韧窝出现,没有明显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310奥氏体钢断裂方式几乎全为沿晶脆断,具有应力腐蚀开裂敏感性。

  • 标签: ODS钢 超临界水 应力腐蚀开裂 慢拉伸实验
  • 简介:将新一代Al-Li-S-4铝锂合金用砂纸打磨,用磷酸进行阳极化处理,用环氧320/322胶胶接,然后以12℃/min速率升温至120℃,保温固化1h。采用BrukerD8Discover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胶接固化后织构,并与未胶接Al-Li-S-4合金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胶接后合金主要织构成分没有发生大变化,但在胶接应力作用下织构位置发生变化。其中,黄铜织构与铜织构较稳定,而立方织构取向密度变化较大,位置也有所改变。通过研究胶接对材料织构影响,了解材料内部应力及晶粒取向上变化,为胶接工艺制定及改进提供参考。

  • 标签: 铝锂合金 阳极化 胶接 残余应力 织构
  • 简介:在FeNi30合金添加稀土,利用气雾化技术制备稀土含量分别为B%、C%和D%FeNi30+Re触媒粉末,并进行金刚石合成实验,研究稀土对FeNi30+Re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影响。结果表明,FeNi30合金添加稀土能降低粉末触媒氧含量,金刚石混合单产从89.2提高到102.4ct/块,粗颗粒比例、静压强度和冲击韧性都有所提高,并能降低磁化率;金刚石颜色从浅黄绿色变为深黄绿色。其中以稀土添加量为C%时合成效果最佳。此外,还利用化学反应热力学理论对添加稀土降低触媒粉末结合氧和提高触媒粉末催化活性机理进行分析。

  • 标签: 稀土 粉末触媒 金刚石合成
  • 简介:通过对浸渍前后C/C复合材料抗弯性能、剪切性能和耐压性能比较,分析了浸渍工艺过程对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浸渍工艺使C/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明显改善:抗弯强度由浸渍前101MPa提高到浸渍后159MPa,剪切强度由浸渍前8.6MPa提高到浸渍后12.1MPa,抗压强度由浸渍前82MPa提高到浸渍后136MPa.浸渍前后C/C复合材料断口扫描电镜照片分析可得出浸渍工艺炭生长层有与CVD工艺类似的微观结构结论.

  • 标签: 浸渍工艺 C/C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 简介:采用单辊旋淬法制备Co—Fe-Zr-Nb-B多元合金非晶薄带。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样品微观组织、物相组成及热稳定性进行检测分析,以研究Zr元素含量对其铸态组织和玻璃形成能力影响。结果表明:在合金适量添加Zr元素有利于提高铸态组织细小均匀化程度,同时,合金具有较强玻璃形成能力和较高热稳定性。Zr元素含量为4%(原子分数)时铸态组织最均匀细小,具有很好非晶形成能力及热稳定性,其玻璃转变温度Tg,初始晶化温度Tx和过冷液相区(SLR)宽度△Tx(Tx-Tg)分别为870.32、936.28和65.96K。

  • 标签: 非晶态合金 Co基玻璃 铸态组织 玻璃形成能力 热稳定性
  • 简介:以含CrO3氢氟酸水溶液为电解液,采用阳极氧化法于粉末冶金Ti-Al合金表面制备多孔氧化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多孔氧化膜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电解液各组份及浓度、阳极氧化电压对多孔氧化膜影响规律,并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探讨多孔氧化膜成膜机理。结果表明:合金在不含CrO3HF电解液中阳极氧化不能获得多孔氧化膜,而是发生严重腐蚀溶解。电解液HF浓度和电压均影响氧化膜形貌,在HF含量为0.2%时可获得规则多孔氧化膜,孔径在50nm左右当氧化电压为10V时形成多孔氧化膜规则性较好,电压增大时多孔氧化膜结构遭到破坏。氧化膜主要含有无定型TiO2、Al2O3以及少量晶态Ti2O、单质Al。多孔氧化膜生长过程包括阻挡层形成、多孔氧化膜初始形成和多孔氧化膜稳定生长3个阶段。

  • 标签: TI-AL合金 阳极氧化 多孔氧化膜
  • 简介:对两相铝青铜合金(Cu-10%Al—4%Fe)进行等通道转角挤压(qualhannelangularextrusion,简称ECAE)热加工处理,研究ECAE对合金微观组织及摩擦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ECAE热挤压可显著细化铝青铜合金晶粒,并显著提高该合金摩擦学性能。未经ECAE挤压处理铝青铜合金表面具有严重磨粒磨损特征,而经4道次挤觚处理后其表面只呈现轻微磨粒磨损特征。铝青铜合金摩擦因数及磨损量均随挤压道次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晶粒细化提高了它硬度和强度,也闪此提高其抗塑性变形能力,从而减少磨损过程塑性变形,提高其耐磨性能;另外,铝青铜合金抗塑性变形能力增加,减少了磨粒对其表面的犁削作用,也提高了该合金磨损,性能。

  • 标签: 等通道转角挤压 铝青铜 摩擦 磨损
  • 简介:以异丙醇铝为前驱体,HNO3为胶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Al2O3膜。考察HNO3浓度对溶胶及薄膜影响,通过TG-DTG,XRD,AFM,BET等表征手段对溶胶稳定性及黏度,薄膜热稳定性,物相组成,表面形貌,微孔结构及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HNO3浓度增大,溶胶黏度增大,HNO3浓度为5mol/L时溶胶发生团聚;薄膜热稳定性较好,高于500℃加热薄膜几乎没有质量损失;随烧结温度升高,薄膜γ-AlOOH逐渐向γ-Al2O3转变,薄膜因此变得更加稳定;薄膜表面较为平整,微孔分布均匀,平均孔直径为4.22nm。

  • 标签: HNO3胶溶 溶胶-凝胶法 AL2O3薄膜 异丙醇铝
  • 简介:通过DSC-TG、TPR、XRD等测试手段,研究共沉淀法制备铁钴铜复合草酸盐热分解、煅烧和还原过程。结果表明:在氩气气氛,铁钴铜复合草酸盐于213.05℃失去1.4个结晶水,在396.93℃直接分解成铁/钴/铜合金混合粉末;在400℃空气气氛中铁钴铜复合草酸盐可以煅烧成铁钴铜复合金属氧化物,并且具有与四氧化三铁相同晶体结构;在475℃氢气还原性气氛,铁钴铜复合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具有FeCu4、Co3Fe7和CoFe三种物相均匀Fe-Co-Cu合金混合粉末,由此证明铁钴铜复合草酸盐也可以通过煅烧+还原方式制备得到铁钴铜合金混合粉末。

  • 标签: 铁钴铜复合草酸盐 共沉淀 热分解 煅烧 还原
  • 简介:采用水热法制备铈稳定钪掺杂氧化锆超细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别研究水热产物物相和结构,结合热重-差热分析仪分析水热反应过程物相与能量变化,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pH值对水热产物颗粒大小与聚集状态影响。结果表明,在200℃、pH=8、反应时间为3h时,得到水热产物为立方单相,粒径约为4nm。当pH值升高到10时,立方相颗粒出现长大和团聚现象,平均粒径约为6nm。

  • 标签: 水热法 铈稳定钪掺杂氧化锆 纳米晶
  • 简介:通过对7055铝合金棒材浇铸前作超声处理,研究了超声作用对其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在熔体中产生空化作用,对7055铝合金熔体作超声处理能细化晶粒,提高强度,并能大幅度提高其塑性.

  • 标签: 7055铝合金 超声振动 空化
  • 简介:利用Ta2O5-NaF-C混合粉末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在石墨表面制备不同形态碳化钽晶须,利用SEM和XRD对晶须形貌、结构与成分进行观察与分析,采用热力学计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方法研究不同形貌碳化钽晶须生长机制。结果表明:TaC晶须存在不同生长机制,当原料粉末添加量较少时,石墨表面主要生长出圆柱状晶须伴有头部液滴状结构,原料粉末添加量较多时得到规则四方柱状结构晶须,也存在2种不同形貌晶须并存情况。圆柱状晶须为VLS(气-液-固)生长机制;四方柱状TaC晶须为VS(气-固)生长机制。在VLS机制,催化液滴主要成分为NaTaO3。

  • 标签: 碳热还原 TaC晶须 Ta2O5-NaF-C体系 形貌 生长机制
  • 简介:在Ar,Ar+H2,N2,N2+H2和低真空5种气氛下对MIM316L不锈钢进行了烧结,讨论了烧结气氛对合金致密化和力学性能影响;得出烧结气氛露点显著影响合金致密化和最终力学性能;烧结气氛H2可以脱去合金碳来影响致密化和力学性能;尺寸精度受注射、脱脂和烧结工序影响;在采用溶剂脱脂时,3个工序对尺寸精度影响由大至小依次为烧结、注射和脱脂.在不同气氛下,3个工序对尺寸精度影响相对稳定.

  • 标签: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MIM) MIM316L不锈钢 烧结气氛 尺寸精度
  • 简介:片状触媒在六面顶压机合成金刚石过程,触媒片两面金刚石形核、生长情况通常存在差别,本文介绍了现有理论对此现象解释方法及其存在问题;在对合成腔体、合成触媒片受力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影响碳传输内应力机制。

  • 标签: 碳传输 形核密度 重力效应 胶体理论 内应力机制
  • 简介:采用浸渍技术制备多种炭/炭复合材料磷酸盐抗氧化涂层。在700℃下测试涂层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浸渍混合成分磷酸盐涂层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明显高于浸渍单一成分磷酸盐涂层试样,其最佳抗氧化效果为20h氧化质量耗损率仅为0.98%。采用SEM观察相关试样氧化实验前后表面形貌,发现单一磷酸锌或者磷酸锰涂层在氧化时挥发严重,单一磷酸铝涂层则发生团聚;混合组分涂层成分挥发则得到有效抑制,无团聚现象,并提出了混合磷酸盐复合抗氧化机制。

  • 标签: 炭/炭复合材料 磷酸盐涂层 抗氧化
  • 简介:采用3种不同工艺(直接在450℃下进行时效处理;80%冷轧,然后在450℃下进行时效处理;600℃/8h高温预时效+80%冷轧+780℃/2min+450℃/16h终时效)对固溶处理后Cu-2.0Ni-0.34Si-Mg合金进行形变热处理,研究形变热处理工艺对该合金组织与硬度及电导率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第3种工艺对合金进行形变热处理,由于其中短时高温预处理可以获得溶质原子充分固溶过饱和固溶体,因此终时效后合金具有最佳综合性能,显微硬度为180HV,相对电导率为49.8%IACS,伸长率为13%。合金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0μm,主要析出强化相为δ-Ni2Si。

  • 标签: Cu-2.0Ni-0.34Si-Mg合金 显微组织 显微硬度 电导率
  • 简介:分别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和爆炸喷涂工艺,在Q235不锈钢基体上制备Fe基非晶合金涂层,对比研究这2种非晶合金涂层在室温下干摩擦磨损特性,并探讨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与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制备Fe基非晶合金涂层相比,采用爆炸喷涂工艺制备涂层更致密,孔隙率为2.1%,显微硬度更高,平均硬度高达1095.6HV,且耐磨性更好;并且涂层摩擦因数增至稳定值时间较短,具有更稳定摩擦磨损行为。超音速火焰喷涂涂层磨损形式主要以疲劳磨损为主,而爆炸喷涂涂层磨损形式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综合作用,并以粘着磨损为主。

  • 标签: 超音速火焰喷涂 爆炸喷涂 非晶合金涂层 摩擦磨损
  • 简介:采用氧化锆做绝缘阴模材料,设计研制能对压制粉末施加冲击电流模具。研究电容组在不同充电电压下,对处于不同压制压力下汽车带轮用粉末瞬时放电,当电能以冲击电流形式通过后,可引起压坯密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施加冲击电流后,压坯密度增加,充电电压越高或粉末压坯初始密度越低,冲击电流对压坯密度增长贡献越大。冲击电流作用后压坯温度升高,直径发牛收缩,说明压坯密度增加是冲击电流热效应与电磁效应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粉末冶金 冲击电流 汽车零件 致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