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5年12月19日的《学习时报》第3版刊登了胡为雄同志的篇短文《〈国家革命〉的译法》(以下简称《胡文》),对我局校订的《国家革命》中译本的书名译法提出异议,说“国家”词译得不当。作为译文校订的负责人,我对《胡文》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现答复如下。

  • 标签: 《国家与革命》 同志 书名 应当 《学习时报》 “国家”
  • 简介:习近平'路'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基础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形成发展历经酝酿、倡议、务实合作三个阶段,秉持的原则主要有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市场运作,建设的重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 标签: 习近平 一带一路 战略思想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是社会主义,习近平在2013年的“一五”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所以。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及其前进方向,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的长期及其前进方向问题。同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不是步到位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逐步清晰、不断丰富、日趋完善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的认识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其前进的方向、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同时.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把握好最高纲领最低纲领的关系。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长期性 前进方向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表明,“道德原则的历史”意指道德原则的特殊和相对中蕴含着普遍和绝对,道德原则是普遍特殊、绝对相对的统。承认道德原则的普遍和绝对,是克服相对主义道德观唯一有效的路径。强调道德原则的历史,其要旨不在于否定道德原则的普遍和绝对,而在于反对空谈道德的道德主义。运用历史的道德原则“改变社会”,要求在物质生产领域探究社会现象的道德属性,揭示并消除非道德的根源。

  • 标签: 道德原则 历史性 历史主义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正确义利观支撑的大国外交新理念,并秉持新理念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路”倡议,它紧密地将中国世界、政府企业、企业市场联系在起,真正实现了共商共建共享。“路”倡议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辩证法思想,超越了霸权主义的思维和国强必霸的逻辑,具有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特点。乘着“路”倡议的东风,塞尔维亚中国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中塞合作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样本和模范,积极践行了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外交义利观。在“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需要回顾梳理中塞合作的成果,同时总结把握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 标签: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塞合作 义利观
  • 简介:理性现实的统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大问题,也是重要的思维方式。把理性现实的统作为个线索,能够清晰地展现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以及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按思想发展的内容和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理性现实相统思想的萌生(中学时期);二、对世界理性本质的探寻(大学时期);三、对世界理性本质的反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四、理性现实相统关系的科学确立和理论的初步表现(1843年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理性 现实 思想
  • 简介: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历史逻辑问题而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范式
  • 简介:路”建设给中国提供了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契机,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转型的重大实践。当前,国际权力格局变化,全球治理规则低效度,治理理念滞后,原有治理体系难以适应当前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而进入治理转型期。“路”倡议作为中国贡献给国际社会的全球治理方案,既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逻辑,也是全球治理博弈的必然选择;既是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也是应对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需要。“路”建设是改进全球治理的新途径,符合全球治理转型需要,对全球治理制度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改变了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

  • 标签: “一带一路” 全球治理 中国 转型
  • 简介:学界关于普列汉诺夫列宁之间思想关系存在着三种观点:师生论、独立论及继承论。通过研究列宁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政治活动,对照他们哲学思想的重要文本,我们更赞成继承论。但这种'继承'绝不是盲从,因为列宁在哲学的研究和认识上,从来没有丧失自己的'独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他超越了普列汉诺夫所认为的俄国革命的道路只有条的'单线论',而提出世界历史发展带有特殊的'多线论'。在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的理解上,他超越了普列汉诺夫立足于物质本体论的视域,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先验地预设着大全真理的'般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而转向'历史',将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上,他超越了普列汉诺夫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囊括'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思想,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整块钢'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

  • 标签: 列宁 普列汉诺夫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资本统治的私有制社会,异化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的表现或确证,而人对物的单纯拥有衍生了人的感觉的绝对贫困。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扬弃和异化走的是同条道路,如此来,人的感觉的这种异化状态孕育着走出困境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人们摆脱感觉的贫困而达到丰富性状态成为可能。

  • 标签: 异化劳动 感觉的绝对贫困 实践 “理论家”
  • 简介:对《资本论》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关系的研究,体现着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其具体理论观点是:《资本论》第1卷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概述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但这并不等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包括西欧资本主义在内的资本主义无关,更不等于《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蕴含着他晚年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范式的发展,即由从民族国家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进步扩展到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研究范式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正>今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契100周年诞辰,也是冯契逝世20周年。冯契的生,是献身中国的哲学发展事业的生,他构建的"智慧说"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的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中央党校的许全兴教授将之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突破"。目前,这个体系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了对这个体系的评价,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刘明诗博士的著作《冯契

  • 标签: 冯契 明诗 哲学创新 许全兴 中央党校 研究成果
  • 简介:本文为许倬云先生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的次座谈。许先生从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角度谈了他对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中国美学的独特理解和体验。他指出中国美学和伦理有许多特殊,强调必须在注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域、民族的美学和艺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和深入分析。许倬云先生的研究思路及观点例证无疑对于当代中国的美学研究转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美学 艺术 伦理 文化差异
  • 简介:十月革命时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进行暴力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坚持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先进、纯洁的基本原理,坚持了关于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克服千难万险、奋勇前进的基本原理。同时,他们开辟了渐进地改变旧经济关系、坚持"铁般"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吸收旧文化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新航路。

  • 标签: 列宁 十月革命 基本原理 新航路
  • 简介:在齐美尔笔下,时尚建构了现代速度。时尚的生产机制背后存在着二律悖反:在新奇的追逐中实现自我建构和自我解构。时尚的创新只不过是改头换面地利用传统,它通过周期的模式操作玩着'旧瓶装新酒'的游戏,这是今天时尚的生产隐秘。现代矛盾的解决客观上需要种平衡的力量,而时尚恰恰具有对社会进行平衡的功能,同时也是对现代矛盾的种温和的协调。在时尚的动态创新中,时尚通过与日常生活保持种动态的距离来实现个体的审美救赎。沿着齐美尔到法兰克福学派的阐释路径来审视时尚及其审美话语建构,可以为我们解剖现代的审美质态提供个重要的切入点。

  • 标签: 时尚 齐美尔 法兰克福学派 现代性 审美话语
  • 简介: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出多方面的开创研究,"重读"马克思是其中首要的开创研究。"重读"马克思,是指恩格斯晚年在重新出版马克思著作时,以撰写"导言"或"引言"的方式,在对马克思著作的"重新"读解中,再现马克思思想历史的真实过程和科学内涵。"重读"马克思的意义,是阐明这些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对这些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阐释;二是阐明这些著作在马克思思想形成史中的意义,对这些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意义作出研究;三是对马克思思想作出适合于时代变化要求的新的理解,对面向"新的历史纪元"的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阐释。"重读"马克思,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学理依循,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基本思想资源作了深湛研究。

  • 标签: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重读”马克思 学理依循 思想资源
  • 简介:值此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之期,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宣传邓小平思想、理论生平,以更加成熟、更富创新的学术成果助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本刊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本刊特推出2016年重点选题之,供广大作者参考。1.邓小平方法论研究2.邓小平历史观研究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4.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5.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6.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研究7.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农业现代化研究

  • 标签: 重点选题 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建设 改革发展任务 两个飞跃 方法论研究
  • 简介:共同体个体是马克思观察人类历史的对重要范畴。用这对范畴观察人类历史,获得了下列视角新颖的历史图景:前资本主义社会是强共同体、弱个体的社会,共同体的统意志淹没了个体的意志;资本主义社会则是强个体、弱共同体的社会,它解构了共同体对个体的束缚,个体意志得到了充分张扬,但个体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虚假共同体;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则扬弃了前两种社会状态,既充分保留了二者的优点,又否弃了二者的不足。

  • 标签: 共同体 个体 马克思 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