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当代中国爱国高僧明旸法师即在7月23日夜圆寂了。得知消息后,几位老同志相约在第二天前往龙华寺,向明旸法师的遗体告别。“圆寂”一词在佛学上自有深义,人们通俗的说法是往生西方,也即远离尘世。告别回来后,明旸法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一一呈现在脑海,挥之不去。于是伸纸提笔写下这篇纪念文章,以表悼念之意。

  • 标签: 明旸法师 宗教活动 佛教 文化工作 宗教工作 宗教政策
  • 简介:水语称le^13sui^33,音译“泐睢”,“泐(le^13)”即文字和书籍的通称,“睢(sui^33)”是水族的族内自称。水族文字字形独特古朴,水书内容博大精深。水书是历代水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水族的史书和“百科全书”,是中华古文字的“活化石”,支撑着水族几千年来的文字史和文明史。

  • 标签: 水族文字 水书 百科全书 活化石 古文字 文明史
  • 简介:一、慧能创立的南禅宗学说既超越北宗而且包容北宗。由于中唐以后的禅宗已经是南宗的天下,没有南宗与北宗的分门别派的对立斗争。故在中唐以后南禅的高僧兼传北宗的学说是正常的。因此。弹宗既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这类新颖的思想语言行为,也同时有继续发展传统的悉昙文字及汉语言文字音韵学之研究和贡献。因而才会有“祖师禅”与“文字禅”两种并行不悖的流行传教方式,以及有教外之儒家大师郑樵所作的“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之总结性说法流行于当时与后世。二、辽宋时期的中国佛教.仍然是不分南北宗派的禅宗天下。其对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视与贡献之例,可以辽地北方僧人行均的《龙龛手镜》为首要。据燕台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僧人智光在《龙龛手镜》之序文说:“释氏之教,演于印度;译布支那.转梵从唐。虽匪差于性相,披教悟理,而必正于名言。名言不正,则性相之义差,则修断之路阻矣。故只园高士,探学海洪源,准的先儒,导引后进,挥之宝烛,启以《随函》……”,既表明当时中国佛教界对语言文-7-问题的重视,亦表明中国佛教高僧在语言文字方面是一直坚持兼通梵汉与佛儒的经典文献,其贡献影响也是惠及佛教内外。三、以往有很多学者诸如罗振玉、潘重规等人都误以为《龙龛手镜》只是为教内之人阅读佛经而编写的。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专门为阅读敦煌写本佛典而编写的字典。影响至今,演变为各种大同小异的流行误说。本文对此作较为全面的商榷厘清。

  • 标签: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禅门悉谈章 龙龛手镜 通音为小悟
  • 简介:国家有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 标签: 文字法律法规 民族语言文字 法律法规介绍
  • 简介:符是道教最重要的法术之一。它往往与咒术并列,成为道教弘法济世的主要手段。在道教浩瀚的文献中,或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符的存在。可以说,无符无咒不成道,符是道教最鲜明的一种标志。本文依据道教门内所言,分符为八大类,即天书、神书、地书、内书、外书、鬼书、夏书、戎夷书。又依其用途,分符为三大类,即天象符、地理符、人体符。望求正于学人,以推动此领域的研究

  • 标签: 中国文字 道教 《古今图书集成》 《云笈七签》 五岳真形图 灵宝
  • 简介:“文学是人学,佛学也是入学。文学探究人的心灵,佛学让心灵有所皈依,皆是以心传心。文学的归宿应当是宗教,宗教的温度应当是文学。我用文学的热血供奉宗教,又用宗教的虔诚追随文学。我的兰花指属于文学,我的拈花指属于宗教。”

  • 标签: 文学是人学 菩提 文字 法师 作家 载道
  • 简介: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滇、黔、川边活动的传教士为了便于在少数民族中传播教义、教理,在少数民族信徒的帮助下,先后创制和推广了几种少数民族文字。英国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创制了老苗文;英藉内地会传教士富能仁和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巴东创制了老傈僳文;美国浸礼会传教士库森、欧.汉逊等创制了景颇文;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永文生创制了拉祜文、佤文;英籍澳大利亚传教士张尔昌等创制了黑彝文。这些文字对基督教的传播和少数民族的生活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 标签: 基督教 西南 少数民族 文字
  • 简介:《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 标签: 《文殊说般若经》 甚深般若 一行三昧 《金刚般若经》
  • 简介:本文试从宗教地理学的学科进展史、传统研究范畴和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入手,论述了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主题。认为宗教地理的研究包括传统的人文地理学方面和新的文化地理学、社会学及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研究课题有宗教与空间、宗教与神圣空间、宗教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及新的宗教与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的研究倾向。

  • 标签: 宗教地理学 研究内容 发展动态 学科建设 宗教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
  • 简介:什么是五戒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有其组成的人员,也必有其组织的规章;组织的健全与否,但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此一组织是否有其卓越的成绩表现,也由其规章中所含的理想而定。一切的社会组织,都是依其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不过规章的能否产生力量,尚视其组成人员的能否一致对其规章的拥护与遵守。

  • 标签: 一切众生 持戒 戒体 净戒 邪淫 四分律
  • 简介:单道开曾对人说“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高僧传》初集卷十罗浮山单道开)佛教是把疾病的对治视为自己的修学内容的。通常说这就是医方明。因此佛教寺院在古代一般会有为民间看病施药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好些名僧也

  • 标签: 中国佛教 修学 医学 释杯度 佛图澄 单道开
  • 简介:陈建明教授的新著《近代基督教在华西地区文字事工研究》(四川巴蜀书社2013年出版)是一部研究近代基督教(新教)在中国华西地区的“文字事工”即文字出版活动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成果;通过系统考察和深入研究基督教在华西地区开展文字事工的目的、兴起和发展、出版机构的建立与运作、出版物的内容和发行模式,从而对该区域基督教文字事工的问题、特点和社会影响做出了认真而客观的分析评价。

  • 标签: 基督教文化 文字 近代 区域传播 中国 力作
  • 简介:谈及当代大学校园生活,“宗教热”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形形式式的说法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认为已经到了过热的程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各大学只要条件许可,都纷纷开设有关宗教的课程,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常常需要限制名额来控制规模。有些同学即便未曾选修这类课程,也会抽空前去有选。

  • 标签: 大学生 宗教信仰 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 学术环境 宗教知识
  • 简介:本文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两个方面,将公元二世纪末(东汉末年)至六世纪末(南北朝【420-589】前)的初期道教与主后30-100年的初期基督教比较,指出前者因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长生不朽为个体修炼的人生目标、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彼此共在(太平世界)为道教徒共同体的信念而具有现世性,后者因以承受超验的精神生命(上帝的灵)的永生同在为个体信仰的人生目标、以超验的上帝之国的期盼降临为基督徒共同体的教义信仰而具有超越性。

  • 标签: 初期道教 初期基督教 现世性 超越性
  • 简介:我很高兴参加金陵协和神学院举行的神学思想建设研讨会,谨代表全国两会表示祝贺和支持!神学是基督教对自己的信仰所做的理论研究。它从来不是脱离实际的坐而论道,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社会处境中,面对所出现的现实情况、问题、思想动态作出的信仰上的回应,在理论上予以阐述。现在全国人民都在讨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神学思想建设 金陵协和神学院 中心内容 主办 社会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