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9 个结果
  • 简介:目次一、交易费用二、财产权利三、民间规则、契约与审判机构四、结论产权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是否就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之所以被关注,出于以下理由:首先,它不禁让人联想到经济和发展关系问题在欧美产权文献中

  • 标签: 交易费用 财产权利 民间契约 司法审判
  • 简介:德国法在婚生否认制度上逐步接受以实质家庭取代形式家庭的法律价值判断,并将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实践于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的法律修正上。反观我国《婚姻法》,至今亲属法的婚生否认制度还付之阙如,虽然学界在其制度的设计上有一些见解,但似乎仍无法确立该制度的核心价值及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借鉴德国成功的立法经验,检讨我国婚生否认制度的现状,提出我国婚生否认之诉的诉讼主体不仅限于夫、妻及子女,还应扩张至第三人及国家。

  • 标签: 婚生子女的否认 婚生推定 婚生否认之诉 子女利益
  • 简介:农民工从从社会弱势转变为媒介弱势,这种现象在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中是如何形成的?本文通过对重庆媒体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定量和内容分析,描述了当前报纸和网络传媒中农民工利益表达现状,并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文章指出,大众传媒应是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协调功能,本质在于话语权的下放,而切实在新闻采编实践做到“三贴近”则是实现话语权下放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弱势群体 农民工 利益表达 新闻传媒 和谐社会
  • 简介:在正当防卫的本质问题上,基于结果无价值论的优越利益说或法益衡量说在司法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而基于行为无价值论的社会相当性说在我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和网络活跃期的社会中,不仅不具有实践可操作性,而且十分不可靠。在正当防卫的成立要件上,事情起因的正当与否、防卫意图的存在及正当与否,不能左右正当防卫的成立。过于关注防卫意图甚至将防卫意图前置到事情起因正当与否上的行为无价值论,反而会引起更多纷争,无法实现行为无价值论所期望的刑法之公众认同。通过对常熟聚众斗殴案的分析,可以看出结果无价值论关于正当防卫的立场具有更强大的解释能力和现实可操作性。

  • 标签: 结果无价值论 正当防卫 聚众斗殴
  • 简介:第三部门是指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集合与统称。第三部门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在国家公共权力与个人自治权利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使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形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的良性互动。但在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出现了功能异化的倾向,丧失了独立性、自主性和客观中立性,同时,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也制约了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立法,重构第三部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内部民主化,建立第三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良性互动机制来予以矫治。

  • 标签: 第三部门 功能异化 矫治
  • 简介:本文是对《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上刊载的《行政法律关系新论》一文的商榷意见。文章认为:该文对行政法律关系的"新释"存在不足,否认"抽象的行政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明方式存在逻辑错误,关于"权力关系"与"非权力关系"的分类也不妥当,尤其是对"(名义)行政主体"和"行政受体"等"新概念"的创造都不切实际,在行政法学界难以形成共识。文章认为:探讨问题要有实事求是之意,戒哗众取宠之心,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 标签: 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主体 权力关系 行政关系 其他组织 行政权力
  • 简介:长期以来,韩国民法之发展,与日本民法有着紧密联系。日本法则又是继受了外国法,其中主要是德国法。此种关系,今日通常称之为“理论继受”(Theorienrezeption)。依笔者浅见,此种理论继受亦发生于给付障碍法之上。

  • 标签: 给付障碍法 韩国民法 继受 比较法 历史 外国法
  • 简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穿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我们应当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不断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使之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改革
  • 简介:模仿自由原则作为判断模仿行为正当性的基本准则,是世界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普遍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模仿自由原则的理解和实践则较为模糊。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模仿自由原则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立法范式和不正当模仿行为判定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时期,基于调节模仿自由和保护商业成果的目标,在禁止仿冒商业标识和保护商业秘密两部分条款中贯穿了模仿自由原则的基本理念,但立法技术比较简陋;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我国对模仿自由原则和边界的解读日益明晰。从《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视角来看,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立法和司法实践日益承担着产生全球治理经验的使命,因此在模仿自由原则方面,中国应当调整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定位,选择“原则条款+具体不正当模仿行为的限制”的立法范式,并对不正当模仿行为的判定这一模仿自由原则的核心问题进行考量。

  • 标签: 模仿自由 基本态度 立法选择 不正当模仿
  • 简介:高校校方责任保险作为一种补偿损失、转移风险的责任社会化法律手段,不仅可以转嫁高校风险责任,而且有利于受害学生获得合理、及时且有效的赔偿。美国是世界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校方责任保险体系。借鉴美国模式的经验,可以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保费来源难以落实、校方责任险险种不丰富、保险责任范围不明晰、受害人诉讼权利缺乏保障等制度问题。当然,应该认识到的是:美国模式的成功运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制度设计符合该国国情,因法律体系的不同与法治理念的差异,我国不应盲目地取法美国,而应当在更宽广的比较法视野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的借鉴、完善与发展。

  • 标签: 比较法 借鉴 美国 校方责任保险
  • 简介:亲属容隐并非中国传统法中的独立制度,它与告诉、缘坐、自首等形成了一套亲属法律体系。正是在这种相互勾连的家族法中,“亲秦相隐”体现出它在统合亲情与公义方面的独特智慧:“亲亲相隐”存在“父为子隐”和“子为父隐”两个向度。“父为子隐”是基于人情而给予尊长的特权,尊长放弃自己隐匿晚辈的特权就可以进一步表现为大义灭亲;“子为父隐”则由伦理规范演变成为义务规范,卑幼仅在尊长涉及谋反等罪行时方可控告。但这种告亲之举并非单纯“忠高于孝”的价值导向,其更多是缘坐制度下一种自我脱罪的手段。而自首制度的介入又消解了卑幼告亲的价值空间,通过将“大义灭亲”转化为“大义救亲”,实现了亲情与公义在伦理体系及法律体系中的共赢。这对化解当前伦理讨论中价值对立的僵局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亲亲相隐 大义灭亲 缘坐 自首
  • 简介:2013年8月21日,是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外履职第一日,新华社北京分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30家媒体争先前来报道。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党组高度重视履职工作,提出了“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三个到位的要求,确保正式收案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 标签: 中级法院 新闻媒体 北京市 履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 简介:自机械钟表发明以来,钟点时间(clocktime)日益深入地影响了劳动者个人及其家人的身体作息。伴随着工厂制度和劳动力受雇用情况的出现,时间变成了金钱,变成了雇主的金钱。劳动者身体受到时间无所不在的牵制,也开始变成一个俗常的行为。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劳动者基本权利之演进和劳动者工作时间之人性化探讨,又不断彰显其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因此,以节日文化的法律规制之历史演进为研究进路,研究在钟点时间(clocktime)的规约下,调整劳动法律关系出现的原因,从政治、经济特别是法律文化的视域,阐述节假日功能与劳动者休假权保护的多元商谈价值及其法理基础,就有了一种特别的人文关怀。

  • 标签: 节假日 钟点时间 休假权 法律规制 法律文化
  • 简介:举报的现象在德国法律界并不罕见,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行德国法实行双轨制,即一方面是零星的立法,另一方面是判例法,这是对举报进行一般规范的结果。传统上,劳动法院愿意向举报人提供全面的保护,因为他们认为原则上任何形式的举报都是雇员对忠诚义务的违背,而这可以构成解雇的理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受联邦宪法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判决的影响,劳动法院对举报者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明。但对举报人的保护仍然主要规定在解雇保护法的法律条款,其重点放在平衡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却可能忽略了对公共政策的考量。

  • 标签: 举报 内外部举报 服从 雇员的解雇保护 雇员的忠诚义务 雇佣关系中的基本权利
  • 简介:案例指导制度的运行为“类案与关联案件检索”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类案审判的核心难点为“案例识别”中的“类似案例识别”。以指导性案例24号的司法适用为例,可以发现目前中国法官尚未普遍形成“类案”论证思维;即便是进行了“类案”推理,在“适用/不适用”指导性案例的情况下,所运用的比较点及其法律意义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类似案例识别”的主要困难有两点:一是在程序上,没有将“类似案件类似审判”原则作为一项“法律义务”或“法律责任”;二是在制度上,指导性案例缺乏“补强机制”。

  • 标签: 类案识别 类案审判 案例指导制度 类案与关联案件检索
  • 简介:我国1997年《刑法》第90条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刑法变通作了明文规定。但在程序法领域,对于民族地区刑事纠纷解决多元化机制,刑事诉讼法未有规定,这导致了民族涉刑习惯与现代基本法律格格不入的情状。在少数民族地区刑事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实践存在颇多问题,如和解过程中,民族涉刑习惯法与现代法律精神理念的割裂、冲突,刑事和解无底线等问题。这些"灰色"或"黑色"和解(如纵容强奸),背离了社会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民族地区法治进步。民族地区刑事和解实践存在正当化的基础,应在整理涉刑习惯法基础上,提升司法素质,坚持人权保障基本底线,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刑事和解制度。

  • 标签: 刑事和解 民族习惯法 涉刑习惯法 基本人权
  • 简介:从第三部门理论的视角出发,可以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公共性理解为非政府性、非市场性和自治性的有机结合。这种公共性的实现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法律制度进行根本变革从而建立新型的法律保障机制。高等学校公共性的法律保障机制不仅应当包括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法律调控机制,而且应当包括高等学校市场化行为的法律规制机制,以及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监督机制。

  • 标签: 公共性 市场化 政府与学校关系 办学自主权
  • 简介:现代民航强国,呼唤现代航空法治.中国《民用航空法》自1995年颁布至今已实施20多年,在此期间,国内外航空运输实践已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民用航空法》为核心的中国现行民航法律体系面临过时滞后、漏洞迭出的困境.在国内外航空运输飞速发展和国际立法人本化发展背景下,中国《民用航空法》的修订和完善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区域以及欧美等航空强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有益成份和先进经验,在缔结或参加的有关国际航空公约的法律体系框架下,尽可能保持与国际通行作法相一致,及时修订和孙充其法律原则以及具体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则,实现中国《民用航空法》的现代化和一体化,更好地促进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推进全球航空秩序的治理和变革.

  • 标签: 航空治理 民航强国 《民用航空法》 现代化 一体化
  • 简介:<正>从国外社区矫正的发展历史看,国外的社区矫正经历了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社会救济时期的政府、社区两方主导模式,到20世纪初的政府、社区及非政府组织三方主导模式的转变,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整合发展模式,出现了公众、志愿者、私人部门等多方力量参与的新局面。①无论是"主导模式"还是"整合模式",都要求多方联动以整合社会资源,从而推动刑罚执行方式、刑罚制度、刑事司法甚或社会控制机制的变革,都属于社区矫

  • 标签: 刑事政策 多方联动 主导模式 刑罚执行方式 刑罚制度 未成年犯
  • 简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必须面对的事实。反垄断法的国内法属性已经凸显出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不一致性。反垄断法的国际化已经提到了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从国内层面看,国内反垄断法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即国内法属性的反垄断法如何走向国际化,也就成为各国政府急需考虑的应有之题。那么,反垄断法的国际化是否会削弱或者限制国家主权?这个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对待反垄断法国际化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反垄断法国际化的进程。反垄断法的国际化并不暗含着国家主权的丧失;反垄断法的国际化并不会削弱或者限制国家主权。运用国家主权相对转让的理论可以推动反垄断法国际化的进程。

  • 标签: 经济全球化 国家主权 反垄断法 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