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体现了21世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与历史上多次世博会的主题相比,早期的世博会多为展示新发明、工业技术、科技成果的工业博览会.通过博览会这一大展台让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使人类社会全方位地向前发展,而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则更注重展示的是人类对未来生活的思考与理想。

  • 标签: 上海世博会 工业博览会 德国 人类社会 以人为本 21世纪
  • 简介:犹太民族的哀歌──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李乐曾纳粹德国大规模集体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是现代史上最惨痛的人类悲剧。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描述的是这一悲剧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奥斯卡·辛德勒(OskarSchindler)1908年出生在一个工厂主家庭里。他...

  • 标签: 犹太民族 犹太人 纳粹德国 德意志民族 南京大屠杀 纳粹党卫军
  • 简介:莱妮·里芬斯塔尔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拍摄反映德意志民族精神和强硬意志的影片出名,后深得希特勒赏识而致力于纳粹宣传片的拍摄。二战后,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使其虽具艺术才华,但却有难以洗清的污点,从而成为德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电影人。

  • 标签: 里芬斯塔尔 德国纳粹宣传片 艺术追求
  • 简介:德意志民族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联邦德国人民热爱生活也酷爱自己的民族音乐。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在历史上象德国那样出现过那么多的出类拔萃的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带安·巴赫在除了歌剧之外的所有的音乐体裁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 标签: 音乐传统 民族乐器 联邦德国 德意志民族 民族音乐 热爱生活
  • 简介:德国电视台SAT.1播出的喜剧电影《酸甜邻居》,以中国威胁论和德国人对中国的恐惧心理为大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四口之家来到德国后,在工作和学习等各方面都胜出德国邻居一筹,进而引发两家矛盾的故事。影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两国文化差异、以及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诸多刻板印象和偏见,放大到发生在中德两个家庭之间的日常生活邻里矛盾上。基于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分析,该部影片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人造物品、规范与价值、绝对预设),所植入的德国人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得以呈现;结合当下国际背景环境进行的影片分析显示,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倾向负面,这点与国际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是相应的,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的基本倾向也是相应的。对该电影的分析,无论在宏观层面(国家交流层面),中观层面(中德跨文化交流课堂教学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个体跨文化交流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酸甜邻居》 中国威胁论 跨文化交流理论 刻板印象和偏见 文化冲突
  • 简介:作为其"百科全书计划"的一部分,诺瓦利斯将自己的诗学观建立在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之上。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媒介被诺瓦利斯从抽象的数字比例关系中剥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和谐的概念,将之作为其诗学的核心概念融入了文学创作中。本文以诺瓦利斯的断片创作中涉及音乐的文本为出点,梳理了诗人对音乐之数学本质的理解,进而提炼出其中所蕴含的和谐世界观及诗学观。

  • 标签: 早期浪漫主义 诺瓦利斯 诗学 音乐 数学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