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聚焦《藻海无边》中男女主人公身份认同障碍,通过解读安托瓦内特既无法与白人认同亦无法与黑人认同身份困境,以及罗切斯特在加勒比殖民地经历认同障碍,揭示白皮肤之下克里奥尔身份与宗主国白人男性殖民者身份虚幻本质。文章指出,吉恩·里斯在《藻海无边》重写实践不仅暴露了隐藏于西方现代殖民权力/知识话语内部身份障碍结构性因素——主/奴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同时呼应了主/奴辩证哲学后现代转向。

  • 标签: 《藻海无边》 认同障碍 安托瓦内特 罗切斯特
  • 简介:<正>《简·爱》罗切斯特无疑是个复杂艺术形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对之进行界定或评判,否则,不同视角所引出迥异结论就会在批评界尖锐地对立起来,1987年在上海召开“勃朗特姐妹研讨会”上人们对罗切斯特形象曾热烈地讨论了一下,这种讨论是有益和令人思考,同时也应该是继续和深入。本文将试图从外部、内部和远距离这三个角度来具体地审视罗切斯特这个人物形象。

  • 标签: 再审视 人物形象 简·爱 罗切斯特 作品 性渴求
  • 简介:《责任》是罗迪.多伊尔“巴利镇三部曲”第一部作品,它以都柏林北部巴利镇上一群年青人组建乐队经历为叙事内容,生动描绘了乐队排练和演出过程。通过挖掘小说中音乐元素文化内涵,本文试图考察多伊尔对爱尔兰身份问题深度思考。他似乎希望摆脱那种只把爱尔兰视为英国“他者”程式化思维模式,进而更好地从经济全球化带给爱尔兰影响来进一步审视本民族文化生产与身份建构关系,以及文化生产者应有的责任问题。

  • 标签: 罗迪·多伊尔 《责任》 音乐 身份 政治
  • 简介:本文从莫瑞斯与他两个情人同性恋关系入手,从性别身份角度,探讨作品蕴藏同性恋文化意义以及作者对此思想观念.作者在小说中试图摒弃以克莱夫为代表上层阶级知识分子阴柔成分,推崇以莫瑞斯为代表同性恋者所具有的男性气概,主张建立一种自由超越阶级、性爱合一理想同性之爱.

  • 标签: 福斯特 男性气质 同性恋 性别身份
  • 简介:在《李尔王》,国王既是正义象征,又是法律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张力。

  • 标签: 《李尔王》 法律 正义
  • 简介: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经常在作品通过渲染虚无主义气氛以唤起人们对当代伦理价值深刻反思。本文试图从麦卡锡小说《路》父子关系这一层面来探析作品对人性和伦理关注与表征。论文阐述了父子俩在末世危途中冲突、磨合以及最终对传统父子关系超越,同时探讨了作者对后启示录荒原父子伦理关系成功建构。

  • 标签: 科马克·麦卡锡 《路》 父子 伦理关系
  • 简介:在批评家看来,汤婷婷通过《第五安乐之书》支持美国20世纪下半叶反战和平运动。本文认为,这一作品并不是一部传递反战和平思想政治宣言,而是通过汤婷婷本人和越战老兵经历演绎一种源于东方、释一行禅师所宣说"正念"佛教哲学,旨在为那些寻求和平反战美国人提供心理慰藉:内心安乐无需苦苦追寻,可以通过正念来获得,即保持对当下有意识、无分别的觉知。同时,正念也为遭遇1991年奥克兰大火灾和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摧残的人们疗愈心理伤痛,帮助他们找到蕴藏于人生每一步安乐。

  • 标签: 《第五安乐之书》 汤婷婷 释一行禅师 正念 安乐
  • 简介: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通过表征实践生产出有关“他者”知识,为帝国主义权力运作提供帮助。在一些美国文学作品中就是凭借这种“东方主义”话语,将华人男子制作成被“阉割”、“女性化”、甚至是专搞“同性恋”“他者”,从而在法律、意识形态等方面合法地将华人移民排斥在美国公民行列之外。这种现象在美国华裔女子也严重地存在着。

  • 标签: “东方主义” 美国华裔文学 男性形象 他者 美国文学 话语
  • 简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性展现过程,尤其是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创造性过程。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理论视角出发,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进行阐释与解读,重点分析霍克斯翻译“飞白”方式及策略,以从中得到翻译“飞白”这一修辞格经验与启发。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霍克斯“飞自”修辞格的翻译
  • 简介:鲁迅在作品《野草》,多处运用丰富色彩搭配意象来表达独特生命情怀和人生感受,在《好故事》,鲁迅以和谐色彩配合营造了神往美的意境,而在《死火》则以冲突性对比色彩形成奇诡异景来表达痛苦、激越现实生命感受,对比这两种截然相反色彩搭配意象,能更真切地理解鲁迅精神世界和生命哲学。

  • 标签: 《野草》 色彩搭配 意象
  • 简介:“饮食障碍”是神经症一种,分为“厌食症”与“暴食症”。厌食症出现于19世纪,却在20世纪北美女权主义运动兴起之时才受到关注;暴食症则被视为“厌食症丑陋姐妹”,直到80年代之后才获得学界关注。厌食症与必须经过社会符号洗礼才具有隐喻价值生理疾病不同,它诞生于个体与社会罅隙之中,本身就是性别权力谱系赘生物。随着女权主义深入发展,厌食症逐渐转化为一种女性话语策略,而相应出现暴食症则逐渐成为抵抗“厌食政治”“抵抗话语”。本文借助阿特伍德《可以吃女人》与《神谕女士》,试图阐明正是这一话语策略。

  • 标签: 饮食障碍 抵抗话语 隐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性别权力
  • 简介:本文讨论了露丝·尾关小说《食肉之年》所提出诸多复杂真实性观念,认为:杂糅性乃是该小说所呈现21世纪初期决定性核心身份特征。基于一系列全球化理论,本文认为,这部小说提出了一些极其艰深难以回答问题,即全球化时代身份政治问题。从多个方面来看,小说开放式结尾留下了很多空白,阐释空白正是本文目标所在。

  • 标签: 露丝·尾关 全球化 杂糅 多元文化主义 跨国传媒
  • 简介:当代英国女性戏剧家汀布莱克·韦滕贝克《夜莺爱》藉身体叙述对古希腊神话故事进行现代式改写.剧作从独特身体视角展现了父权社会权力机制与暴力压迫下,女性被禁锢、规训境遇,进而凸现了女性身体内在潜能,探讨身体抵抗可能性、形式、意义和限度.古典神话改写在韦滕贝克笔下具有了特别的政治内涵和伦理价值,身体叙述体现了剧作家女性主义政治批评策略,成为唤醒女性主体意识媒介.

  • 标签: 《夜莺的爱》 神话改写 身体叙述 女性主义政治批评
  • 简介:萨克雷是一位能与巴尔扎克媲美的写"物"能手.本文力图剖析"物"叙事功能和萨克雷写"物"手法."物"表示出人物身份、喜好、意愿、打算,它们影响人物情绪,甚至命运,它们在小说中反复出入、经历奇特,引出很多耐人寻味情节和场景.萨克雷紧扣名利市场"物"之特征写出名利市场中人之百态,他使"市场"、"货物"隐喻贯穿全文,从而揭示并讽刺了名利场空虚实质和"物"无价值性.

  • 标签: 《名利场》 叙事功能 英国 萨克雷 小说 文学研究
  • 简介:<正>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布拉格出生德语作家,但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后开始普遍读他作品时,这些作品却是由英文或法文翻译过来。原来,卡夫卡作品在法国和美国风靡一时以后才回流到德国。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卡夫卡难懂作品尚未为人所知时,希特勒已统治了德

  • 标签: 卡夫卡 作品 现实主义 布拉格 现代作家 《判决》
  • 简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风格鲜明、匠心独具创作手法使她被公认为杰出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布里尔小姐》作为曼斯菲尔德代表作之一,因其出色现代主义特色而受到评论家们青睐。本文将以文体学家利奇(Leech)以及肖特(Short)理论为基础,拟对《布里尔小姐》模糊语做全面的分析,阐述其如何彰显布里尔小姐真实内心世界,并赋予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独特魅力,达到了形式与内容合一,形式为表达主题而服务目的。

  • 标签: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布里尔小姐 模糊语
  • 简介:古小说中有大鼙人鬼遇合故事。本文仅以发生于“冢篡幻象”的人鬼遇合为研究对象,考察基叙事特点和书写意图,并揭示冢墓意象在其间功能意义.

  • 标签: 古小说 冢墓幻象 幽情
  • 简介: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中历史意识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福克纳研究一个盲点。本文试图在与前人对话基础上,以福克纳经典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玫瑰花》为例,从它五个方面的“缺失”来论证贯穿于福克纳小说创作历史意识。作为一个追求客观真实作家,小说中心理描写“缺失”、人物女性特征“缺失”和妥协“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批判性历史意识。但同时,福克纳无法跳出南方历史影响以及南方历史语境限制。小说中时间顺序“缺失”以及小说主象征“缺失”都体现了福克纳对美国南方过往“纪念碑式历史意识”。因此,小说“缺失”背后不仅仅是爱米丽悲剧一哇故事.更是福市纳徘徊于尼采所说两大历电意识之间困惑心灵故事。

  • 标签: 福克纳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 缺失 批判性历史意识 纪念碑式的历史意识
  • 简介:  法国捷克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早已成为蜚声世界文坛大作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人中国以来,昆德拉作品一次次引发出读书界解读与评论热潮.新世纪之初,昆德拉作品再次以一种全新面目整体性地走进中国人文学视野,一批知名法语翻译家联袂重译了昆德拉现有的重要作品,这无疑会成为当代文坛与译界又一盛事!  ……

  • 标签: 中的流浪 创作影响 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