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1 个结果
  • 简介:电子音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形成风格多样、应用范围不同的多个局面。其中,商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社会化电子音乐”由于其相对的通俗性特征,已在全世界迅速流行开来。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创作了大量的社会化电子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织体的构成和音色的体现形成自己的风格。文章从织体和音色的角度出发,分别将织体从纵向结构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划分为不同类型,同时对织体中音色的体现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 标签: 电子音乐 社会化电子音乐 范吉利斯 织体 音色
  • 简介:<正>引言《小宇宙》是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托克(BèlaBartok,1881—1945)于1926年至1939年间陆续写成,以教学为目的的钢琴练习曲集,共153首,分6册。开始时是为他的第二个儿子彼得写的,但只有前2册(66首)是写给他的。巴托克自己曾这样解释过《小宇宙》名称的意义:“《小宇宙》的名称可解释为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小品,它代表一个小小的世界,或者这样解

  • 标签: 双调式 巴托克 双调性 复合调式 调式音阶 声部
  • 简介:本文针对音乐学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提出研究材料的原创性问题。作者认为:研究材料原创性的提出,为博士学位论文构成的科学研究性质和优良学风塑造使然;而研究材料原创性的具体显现,即具体表现在“研究材料本体的原创性”、“研究材料使用的原创性”、“研究材料组合的原创性”等三个主要方面,并可分别视为是研究材料的“补白式创新表现”、“更新式创造表现”和“重建式创新表现”来加以评价。

  • 标签: 音乐学 学位论文 研究材料 原创性
  • 简介:本文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和声学教程》一书教学体系及理论体系的特色,并把其中最基础的和声规则做一归纳性的梳理和集中的展示,使教者、学者能“鸟瞰全局”,从而对繁缛的和声规则更加明确.

  • 标签: 和声规则 教学体系 特色
  • 简介:作为文化中的一种音乐现象,很多人都以既定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少数”“民族”,那么在信息化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下,如何突破旧有思维发现新的事物,就要从既定的思维定义下解放出来,用新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才是当下社会人士去解释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

  • 标签: 民族 文化
  • 简介:高等音乐院校首届复调音乐学术会议今天开幕了。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它标志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为作曲理论专业课程“四大件”之一的复调音乐,是一门重要的音乐学科;是专业作曲者必需掌握的基本技术。

  • 标签: 复调 高等音乐院校 音乐学术 音乐学科 作曲理论 专业音乐教育
  • 简介:一曲《重回古城》结束,我们的思绪从七十年前回到现实。抗日战争的历史随着这部《野火春风斗古城》扑面袭来,新时代的我们仿佛并未与这历史事件真正有过距离。抗日战争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深深埋藏在我们心底。2015年12月18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由孟冰编剧,王晓岭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

  • 标签: 新歌剧 张卓娅 民族歌剧 周小燕 历史事件 王晓
  • 简介:本文对现代筝曲《汉江韵》艺术特色的评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入手,论述了简约音乐材料的复杂化处理和“一音多韵”手法的普遍运用,在此基础,对作品的多声手法进行审美分析,进而就当代筝曲创作中如何对待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提出见解。

  • 标签: 现代筝曲创作 《汉江韵》 审美分析
  • 简介:混声合唱是人们感受合唱多声魅力的最佳方式之一,混声三部合唱因其适宜的音域、良好的和声性功能等优势成为最适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合唱组织形式。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班级合唱训练还停留在齐唱或以二声部为主,

  • 标签: 混声合唱 高中阶段 实践与研究 歌唱教学 合唱训练 音域
  • 简介:<正>刘天华先生三十七年的短暂一生,历经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十几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初十三年,这一时期正是国难方殷,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时期,在文化战线上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1911年刘天华先生卷入了辛亥革命的洪流,以后又受到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在他的艺术观中民主性、科学性的思想代表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的进步思想和积极进取的民主精神。

  • 标签: 刘天华 琵琶艺术 资产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文化战线
  • 简介:2005年度,音乐批评在整体保持相对平静的同时,也时常呈现出一些争论的热点问题。文章论述了这一年度音乐批评的基础理论研究、史论探索、“主旋律”批评、争论热点、作品评价、人物品藻、时尚民乐、阅读感受、网络歌曲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以热点纷争、整体平静,是这个年度的基本属性。

  • 标签: 中国(大陆) 音乐批评 2005年度
  • 简介:本刊曾于1989年第二期起连载了秦启明同志《洗星海年谱简编》一文.该文的发表引起了音乐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戴鹏海同志对秦文所涉及的史实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查核,并写成四万余字的文章.本刊从本期开始予以连载,以期将讨论引向深入.

  • 标签: 国立音乐院 音乐史学 岭南大学 年谱简编 创作札记 南国社
  • 简介:本文以探讨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为基础,考察音乐表演美学的基本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对音乐的存在方式特别是音乐在表演中的存在方式、音乐作品的本体构成、对古代作品的二度创作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判断音乐表演质量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本文认为音乐表演应把握作品的"同一性"内核,在此前提下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实现富有生气的表演:为此表演者应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研究和体验作品的精神境界和美学趣味,并吸取音乐表演美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表演的基础或依据.

  • 标签: 音乐作品 存在方式 表演 二度创作基础 本体论 音乐表演
  • 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罗克晚期协奏曲作品的优秀典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巴赫在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时将源自意大利的利都奈罗创作原则与德国传统的复调音乐风格相结合,使这部作品兼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特色.巴赫继承了意大利协奏曲简洁、灵活的音乐风格,同时对利都奈罗做了新的发展和尝试.动机性的旋律写作、复调技法的大量运用以及三部性曲式结构的渗入,这些都为巴赫确立自己的协奏曲创作风格奠定了基础,代表着协奏曲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利都奈罗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运用问题,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细致分析找到巴赫协奏曲创作的基本特点.深入研究巴赫的作品对我们认识巴罗克晚期乃至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发展轨迹有着直接的帮助,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根本动机和目的.

  • 标签: 利都奈罗 《勃兰登堡协奏曲》 运用 巴赫 协奏曲 插段
  • 简介:前奏曲.作为一种主要出现在器乐音乐中的小型乐曲.经由各个音乐时期历时数百年的变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音乐体裁.并拥有它独具的表现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该体裁的“造型”手法都有所不同,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该体裁特点的形成又取决于创作与演出的目的、不同作曲家创作的审美思维特征以及作品所欲表现的不同情绪、内容等等。由此而使之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 标签: 钢琴前奏曲 巴罗克 音乐体裁 思维特征 表现力 作曲家
  • 简介:本文通过对巴黎具体音乐和科隆电子音乐中两部风格各异、有代表性作品的具体分析和比较,探索早期电子音乐创作的具体情况、作品产生的土壤和作品风格的成因,其中涉及作曲家创作思想的表述,以及20世纪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进而勾画出西方电子音乐早期发展的基本面貌.

  • 标签: 西方电子音乐 早期发展 声音 比较 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