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是制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提取技术决定着成药的质量。中药中含有种类丰富的有效成分,而不同的有效成分有其独特的理化性质,所以在提取不同的有效成分时,既要考虑到提取工艺的特点,又要考虑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尽量选择一种能够保证其生理活性和理化性质不变,而又有很高提取率的提取工艺,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提取分离新技术在中药制造行业的推广和使用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从而实现中药行业的现代化和持续性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

  • 标签: 中药有效成分 分离 新技术
  • 简介:摘要目前,中医护理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特色性的护理学科。它以中医学为发展基础,主张以人为本,所以,在临床上的应用得到广泛支持。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现状出发,谈一谈对中医护理在临床上应用的具体看法。

  • 标签: 中医护理技术 临床护理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采用双支架技术行TIPS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16例采用双支架技术行TIPS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随访时间2周~24个月(平均11.25±4.3个月)。分析术后支架的开通情况及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和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6例手术全部成功,共置入支架37枚。即刻门静脉压力由术前平均(42.68±7.24)cmH2o降为术后(27.05±4.87)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因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再出血;3例难治性腹水患者,1例于术后第1周内腹水消失,2例术后第2周不同程度缓解。2例分别在术后第1个月、第6个月出现分流道狭窄,再次介入干预后重新开通;1例于术后2周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随访期间余13例支架通畅,未见明显狭窄及闭塞。患者术后3天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肝功能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支架技术行TIPS术,可以明显提高TIPS术后分流道开通率,降低再次干预率;术后肝功能短期内受损,但从长远来看,肝功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 标签: 肝硬化 门脉高压 上消化道出血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双支架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创伤骨科中微创技术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98例,采取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则给予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创技术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的治疗中拥有极大的意义。

  • 标签: 创伤骨科 微创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技术要点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病例的临床治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治疗。结果100例患者通过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有52例为肺癌、32例为结核瘤、7例为炎性假瘤、9例为支气管扩张。手术中出血量156-806ml,平均出血量为(258±286)ml,手术时间70-320min,平均时间(238±42)min,住院时间10±14d,平均住院时间(10.6±3.2)d。手术中无死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有1例患者由于肺门血管解剖困难而引起出血,从而转为开胸手术。还有2例患者发生肺不张,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后明显好转,2例肺断面持续出现漏气的情况,通过2周进行延长胸腔闭式引流后,在无漏气的情况下拔管。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技术主要应用于周围性肺癌、肺部良性等疾病的治疗,同时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技术具有痊愈快、创伤小、安全可靠等特征,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中广泛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创已成为创伤骨科的重要理念之一。在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微创技术已形成共识,关节镜技术作为骨科重要的微创技术,已在关节周围骨折的手术中广泛采用。此外,内固定取出是骨折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节镜微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四肢长干骨骨折的钢板螺钉取出术中,但在实际工作中依旧存在较多问题待解决。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骨科运动 关节镜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试评价CBCT在盆腹部肿瘤摆位中的应用特点,对比不同摆位对误差的影响,总结质量控制经验。方法以2010年6月~2013年6月,医院经证实的盆腹腔恶性肿瘤放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A组、B组各40例,A组采用体部固定+负压真空袋+热塑成型网罩体位固定方式,B组采用体部固定底版板+负压真空袋,CBCT描画靶区,纠正误差。结果首次摆位B组x、y、z轴以及x轴旋转角偏差量高于A组,A组需要进行CT纠正的误差发生率14.63%(24/164)高于B组则为6.45%(10/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摆位方法对摆位质量影响较大,需选择合适摆位方法,做好质量控制。

  • 标签: 摆位 肿瘤放射 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