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综合内科病房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选取500例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入院的综合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住院期间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结果综合内科病房护理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有护士人员人力不足、护士能力有限,知识储备不足、责任心不强、病床迁移频繁、护患之间缺乏有效良好的沟通以及患者欠缺自我管理能力。结论针对综合内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医护人员要提高风险意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可以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综合内科病房 护理风险相关因素 管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及防治策略。方法选取74例于2014年1月~2017年1月至本院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38例合并真菌感染,36例为单纯细菌感染,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ICU住院时间以及APACHEII评分与CT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ICU住院时间上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真菌感染者的APACHEII评分与CT评分明显高于细菌感染者,发生菌群紊乱、腹压增高及器官障碍的概率均高于细菌感染者,手术次数也明显多于细菌感染者;从病死率来看,合并真菌感染者也明显高于细菌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病死率较高,而发生真菌感染与APACHEII评分、CT评分、菌群紊乱、腹压增高以及手术次数等因素有关。对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意识改变及大出血的患者,临床诊断应怀疑合并真菌感染的可能,合理给予患者预防性抗真菌药物可有效防治真菌感染。

  • 标签: 胰腺炎 真菌感染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螺旋CT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到本院行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60例小肝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T组与MRI组患者在平扫病灶检出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增强病灶检出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查小肝癌时,可首先选择螺旋CT扫描的方式,如果不易定性诊断,则可使用MRI检查作为辅助互补,此两种方法如果能够相互结合,即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更为确切的保证。

  • 标签: 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小肝癌
  • 简介:摘要舒芬太尼(Sufentanil)作为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其镇痛效果在阿片类制剂中是最好的,脂溶性强,且服用后不会对血液动力学产生影响,目前广泛应用于麻醉诱导、维持以及镇痛镇静等。本文就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舒芬太尼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孕产期给与饮食指导营养管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分析。方法将在我院产科门诊(2015年07月-2016年07月时期)孕妇141例采取常规饮食指导为对照组。2016年08月,我院产科门诊开展孕产期饮食指导营养管理,运用于(2016年08月-2017年08月时期)产科门诊147例孕妇为干预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有效随访,对照两组孕产妇孕妇及新生儿不良情况对照。结果孕产妇情况中干预组妊高症1.36%,GDM2.04%,贫血1.36%,胎膜早破2.72%,而对照组分别为13.48%、26.24%、18.44%、29.08%。新生儿中干预组巨大儿1.36%、低体重儿2.04%、新生儿黄疸3.4%,对照组分别为14.89%、11.35%、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孕妇采取孕产期饮食指导营养管理可有效降低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贫血、胎膜早破的情况发生,减少巨大儿、低体重儿、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提高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情况,效果理想。

  • 标签: 孕产期饮食指导和营养管理 母婴健康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采取风险管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以及降低护理风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24例急诊患者以及18名护理人员进行随机分组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风险管理组常规护理组,各组患者分别为112例。风险管理组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常规护理组采取常规管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并对比风险管理组常规护理组的护理质量、护理风险发生率以及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基础护理、病历书写、应急措施以及各项风险评估的评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护理人员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缺失以及护理投诉等风险的发生几率均低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换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108例(96.4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90例(80.36%),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诊护理的过程中通过采取风险管理的方式,不仅能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整体质量,更加利于患者所广泛接受。

  • 标签: 风险管理 急诊护理质量 护理风险
  • 简介:目的建立SARS冠状病毒的RT—PCR核酸检测方法。方法合成针对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从SARS病人及疑似病人标本中提取RNA,经反转录巢氏PCR扩增出相应大小的DNA片段。对这些片段克隆后进行DNA序列分析,并将序列与SARS冠状病毒其它已知冠状病毒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从SARS病人痰、咽拭子或血液标本中得到多例RT—PCR阳性片段,其中8个片段经克隆DNA序列分析证实为SARS冠状病毒序列(同源性100%),而所有参照标本RT—PCR均为阴性。结论该方法可用于SARS冠状病毒的RT—PCR核酸检测。

  • 标签: 咽拭子 痰标本 SARS 冠状病毒 核酸检测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术后镇痛临床麻醉中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以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日期,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进行麻醉与术后镇痛,观察组患者给予舒芬太尼进行临床麻醉术后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与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相对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术后镇痛临床麻醉中,运用舒芬太尼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既能够保证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又能够缩短其定向力恢复时间,且在镇痛效果上存在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静脉术后镇痛 临床麻醉 舒芬太尼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TMRI对脊柱布鲁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院收治的经手术及布鲁菌凝集试验证实的脊柱布鲁菌感染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征,探讨CT与MRI对脊柱布鲁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布鲁菌性脊柱炎椎体受累较为严重(39例),多累计2个椎体受累(32例),其中以L4椎体受累最为常见(27例),CT检查显示有明显骨质改变(39例),表现为骨质增生(30例),椎间盘变形(39例),脓肿形成(9例),韧带改变(20例)及小关节病变(18例)。MRI检查多数为T1WI、T1等长或长信号,受累椎间盘主要表现等长T1、长T2及混杂T2改变,脓肿者可见T1WI低信号或中等信号,韧带钙化不敏感,小关节炎性改变关节腔内表现为长T1、T2积液征象,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布鲁菌性脊柱炎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应将2种检查方式结合并考虑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布鲁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应用CT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与MRA(磁共振血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0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与MRA检查,以数字造影(DSA)动脉瘤夹闭术为标准,分析CTA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CTA对动脉血管瘤的检出率高于MRA,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动脉血流的形态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TA与MRA均可较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瘤血管形态,具有较好的检出率,而CTA的检出率更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X线计算机 核磁共振 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对于阑尾炎,目前常实施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其能够保证治疗效果的安全性、疗效性、作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价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未分化癌(ATC)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并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的ATC患者共48例,观察1年的总生存情况(OS),并采用Cox回归分析观察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48例ATC患者1年OS为6.52%(3/48),死亡人数为45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10个月。ATC患者的1年OS与是否放疗、化疗及综合治疗具有相关性(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放疗为影响ATC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针对ATC患者进行手术联合放化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放疗为影响ATC预后的独立因素。

  • 标签: 甲状腺未分化癌 放疗 化疗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前优生检查高风险人群评估随访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接受孕前优生检查并被检查为高风险人群者,对其进行评估随访。结果高风险因素主要涉及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遗传因素、血型不符以及其他等方面;后期随访时未孕者158例,健康分娩者142例,因高风险因素自愿流产者64例,自然流产16例,产后死亡2例,治疗性引产5例,已孕未出生者71例,无先天缺陷儿出生。结论对备孕夫妇进行孕前优生检查可提高生育质量,降低新生胎儿的出生缺陷率,有利于出生人口素质的提升。

  • 标签: 孕前优生检查 高风险人群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衰老年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90例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衰老年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传统的护理服务,实验组应用急救护理服务。比较两组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入院至开始急救时间、心衰纠正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焦虑心理评分、心率、射血分数;死亡率。结果实验组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入院至开始急救时间、心衰纠正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评分、心率、射血分数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评分、心率、射血分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救护理服务在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衰老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缩短急救时间更好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衰 老年患者 急救和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麻醉复苏室中妇产科全麻患者术后的观察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医院妇产科进行全麻的9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均分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的45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的45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麻醉复苏室所待的时间短,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麻醉复苏室中妇产科全麻患者术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所待的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崇。

  • 标签: 麻醉复苏室 妇产科 全麻手术 术后观察和护理
  •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广大居民的社会经济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如居民经济收入提高、饮食结构改变、营养摄入过量、体力活动减少精神压力增加等,不良生活习惯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威胁,由此导致的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病患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防治形势严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干预是当前我国糖尿病防治的重要工作内容。国际社会针对慢性病管理的主要经验为基于社区进行管理.美国、德国、芬兰、上海等国内外相关实践也表明。

  • 标签: 糖尿病 社区管理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取系统分析方法对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展开根本性分析,并根据讨论的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导致外科临床护理中出现不安全因素的根源分别为沟通不畅、教育培训不到位、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以及周围环境设备因素等。结论针对导致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根源展开讨论,加强护理管理教育,合理的分配护理任务,提高护士之间与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排除周围环境及医疗设备及器械造成的危险因素,降低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大大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外科 临床护理 安全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福建沿海海域细菌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方法海水经增菌培养,细菌分离,进行细菌学鉴定。结果102份海水共分离出细菌34种203株,其中弧菌科159株(78.33%),肠杆菌科24株(11.82%)。非发酵菌15株(7.39%),革兰阴性球菌3株(1.47%),厌氧菌2株(0.99%)。结论此项调查对于海水细菌感染的防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福建沿海海域 细菌种类 分布 调查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气管切开术在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治疗中疗效的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气管切开术,而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之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早期气管切开,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的生命,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早期气管切开 颅脑外伤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剖宫产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治疗效果分析。方法本文选取60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情况患者,随机划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组采用胰岛素、α-糜蛋白酶等联合疗法,对比两组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疗效以及相关指标大小。结果治疗组中,28例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良好,2例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较差,愈合有效率率为92.00%(27/30);对照组中,25例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良好,5例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较差,愈合有效率率为72.00%(22/30);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情况出现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低蛋白血症、妊娠水肿等症状,采用联合疗法后,可以充分发挥药物功效,缩短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剖宫产术 腹部切口 脂肪液化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