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和危重患者呼吸支持最为有效手段。机械通气是在呼吸机的帮助下维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和氧合、防止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为使机体有可能度过基础疾病所致的呼吸功能衰竭,为治疗基础疾病创造条件。机械通气患者由于ICU获得性衰弱等原因容易出现呼吸机依赖,造成脱机拔管困难。早期肺康复能促进肺泡打开、利于痰液引流、提高呼吸肌活动度等,促进停机拔管。常用的康复方法有:气道廓清技术、咳嗽、吞咽、呼吸综合训练、局部呼吸训练、深呼吸训练等。而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针灸结合早期肺康复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 标签: 针灸 早期肺康复 机械通气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50例RICU机械通气患者,按照不同吸痰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纳入时间为2019年1月~2021年12月。对照组行开放式吸痰护理,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时间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吸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密闭式吸痰管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早期康复护理对脱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我院60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评分、APACHEⅡ评分、气管插管留置时间、血清蛋白水平、脱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低于对照组 ,血清蛋白水平、肺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症肺炎机械通气 早期康复护理 脱机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在我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间收治的采用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随机抽取64例进行研究,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随机选取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2021年8月在2022年8月随机选取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结合循证护理的方式,最终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气管切开拔管时间。结果:采用循证护理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循证护理 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新生儿护理中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机械通气新生儿88例作为观察对象,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将其平均分为2组,即基础组与干预组,每组44例。基础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经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干预组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次数和时间均短于基础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基础上提供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其机械通气及住院的时间,减少通气次数,促进新生儿病情恢复,可大力推广至临床中。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机械通气 新生儿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运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是针对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ICU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是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方式,参照组是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比两组护理的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Pa02、PaCO2 等生命体征指,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综合性护理干预 ICU机械通气 临床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急诊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收治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4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接受机械通气期间发生的导管脱出、气管黏膜坏死、胃肠障碍、导管阻塞、呼吸道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急诊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更高。

  • 标签: 急诊ICU患者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解析其护理效果。方法:摘选2022年1月--2022年10月76例患者为研究范例,均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ICU呼吸衰竭患者,通过信封抽签法进行分析,其中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参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对比组间护理价值。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占比低于参照组,(2.63%<23.68%),P<0.05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X2=12.044、P=0.000)。观察组呼气量、肺活量、潮气量等指标数据高于对照组,而气道峰压则是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能够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还能够通过康复训练,改善病死率,降低并发症,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 标签: ICU(重症监护室) 呼吸衰竭 有创机械通气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手制动额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8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40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比较患者的恢复指标(ICU住院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吸痰次数)、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脓毒性休克、呼吸衰竭、肺炎性胸腔积液)。结果:实验组的恢复指标数据与并发症发生率都比参照组较低(P<0.05)。结论: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不但能促进患者康复,还能预防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 重症肺炎 机械通气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对机械通气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探究护理方案对于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位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80例机械通气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长、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长。结果:护理实验组的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更好,具备更短的机械通气时长、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长(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应当以全程、全覆盖的形式,针对患者的住院需求,设定更个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升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

  • 标签: 神经外科 机械通气 镇静镇痛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中使用细节护理的效果。方法:从医院选择56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划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常规护理)和B组(细节护理),各组为28例。对比两组的不良事件、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气血指标水平等。结果:B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率低于A组,且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要比A组的短,P<0.05。另外,两组患者护理前气血指标水平相差不大P>0.05;护理后,B组气血指标水平优于A组,P<0.05。结论:给予机械通气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可以缩短机械通气与住院时间,并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可以使患者血气指标水平改善。

  • 标签: 细节护理 神经外科 重症患者 机械通气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采用抽吸式牙刷冲洗结合口腔护理法与传统棉球口腔护理法在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口腔清洁效果,以及对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23.01月-2024.01,1年内收治的4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21例,采用传统棉球口腔护理法)和观察组(21例,采用抽吸式牙刷冲洗结合口腔护理法)。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口腔清洁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新旧方法护理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抽吸式牙刷冲洗结合口腔护理法对于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腔护理具有明显优势,可有效提高口腔清洁度,降低VAP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减少护理时长,提高工作效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是一项复杂的治疗过程,细节护理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细节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包括定期翻身、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及作用。

  • 标签: 细节护理 神经外科 重症患者 机械通气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持续性改进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以2022年1月和2023年12月为研究时间,选取6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口腔护理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常规口腔护理+持续性改进口腔护理为观察组。以患者的口腔清洁度、口腔卫生情况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观察指标,对比两种口腔护理方案的效果。结果:在口腔清洁度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在口腔卫生评分和呼吸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持续性改进口腔护理的效果显著。

  • 标签: 机械通气 常规口腔护理 持续性改进口腔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50例研究病例选自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用随机法分为两组,均对参与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对照组(n=25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n=25)需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调整镇痛镇静护理方案。对比与分析两组镇静镇痛效果及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丙泊酚药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SpO2水平与12h后各时间节点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行镇静镇痛治疗,可提升患者依从性,确保临床疗效,并改善与提高患者预后。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机械通气患者 镇静镇痛
  • 简介:分析和讨论我国护士规范培训现状,分别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编制、护士规范培训的现状、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护士专业发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对我国护士规范培训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认为我国目前护理人才的间断式培养模式不利于护理人员的专业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护士规范培训与护士专业发展综合教育培训体系是我国在职护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关键。

  • 标签: 护士 培训 职业生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在助产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50例助产专业学生,按照助产教学模式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教学模式)和观察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经相同时间后,对两组学生的实际操作、理论知识进行综合考核,同时调查其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学生的实际操作成绩、理论知识成绩评分均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对助产科学生进行教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有效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教 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助产技术 护理教学
  • 简介:中药保留灌肠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传统中药保留灌肠法因器械不佳、方法落后等原因,会给病人造成肛门或直肠黏膜损伤、腹痛腹泻、灌肠液保留时间短等问题,进而影响疗效和病人舒适度。现从灌肠的器材、速度、温度等8个方面综合分析中药保留灌肠技术的规范进程,发现众多临床研究在灌肠的速度、温度、插管深度和保留时间上有较大争议,目前尚缺乏有循证依据的统一规范,且现有研究中普遍存在试验设计不严谨的问题,尚需从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开始研究,以期规范的指导临床实践,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和中医护理学科发展。

  • 标签: 中药保留灌肠 中医护理技术规范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 ICU机械通气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将 2017年 7月 -2019年 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历综合 ICU的机械通气患者 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受到创伤后由科室专业心理医生以 DSM-I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准则)为标准,借助 PTSD症状检查量表( PCL-17)作为创伤应激障碍测量及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病症表现将入选患者分成 PTSD组及非 PTSD组,对导致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单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患者中 PTSD组人数 39例( 21.67%),非 PTSD组人数 141例( 78.33%);单因素分析,年龄> 45岁占比明显高于年龄< 45岁( 26.92%: 14.86%),女性患者高于男性( 35.08%: 15.44%),既往或合并精神科病症者较高于无此类病症者( 93.10%: 7.94%),机械通气时间> 20d者较高于≤ 20d者( 30.99%: 15.60%),机械通气期间未施以有效镇痛较高于施以有效镇痛( 26.48%: 18.75%),以上各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及民族均非导致 PTSD的危险因素,数据对比 P> 0.05。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 45岁 (OR=2.521, 95% CI: 1.042-5.101)、女性 (OR=2.422, 95% CI: 1.142-5.106)、既往或合并精神科病症 (OR=132.673, 95% CI: 29.084-665.905)、机械通气时间大于 20d(OR=2.543, 95% CI: 1.212-5.308)、机械通气期间未施以有效镇痛 (OR=0.545, 95% CI: 0.216-0.802)为 ICU机械通气患者创伤后导致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 p< 0.05)。结论:患者年龄大于 45周岁、女性、既往或合并精神科病症、机械通气时间大于 20d及机械通气期间未施以有效镇痛干预均为 ICU机械通气患者创伤后导致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根据上述因素对 ICU机械通气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防护措施干预,以降低 PTSD发生风险。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创伤 应激障碍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