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7 个结果
  • 简介:老年、肥胖乳腺癌患者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胸壁近腋前线处皮肤松弛下垂,直接缝合切口后,其外侧的皮肤容易形成“猫耳”外观畸形(图1见光盘),导致侧胸壁及腋下不适,严重时可妨碍患侧上肢活动。根治术后切口尾部过多的皮肤可以引起不适,特别在老年肥胖患者中尤为明显。本研究目的是针对12例老年肥胖乳腺癌患者,在缝合根治术后切口时采用鱼尾形皮瓣改良方法避免产生“猫耳”畸形,评估根治术后切口缝合的尾部最佳效果。

  • 标签: 鱼尾形皮瓣 乳腺癌 皮肤畸形
  • 简介:乳腺恶性腺肌上皮瘤(malignantadenomyoepithelioma,MAME)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本院于2013年4月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乳腺 腺肌上皮瘤 超声检查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乳房切除术后放疗并不会提高生存率,因此乳房切除术后进行放疗的数量也随之下降。随着越来越多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手术,并且保乳手术效果得到了实践证实,使得整形外科医生开始进行即时乳房重建代替以前的延迟乳房重建。在此趋势中发展了即时自体游离皮瓣乳房重建手术,既有良好的重建效果也不增加手术次数和并发症。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机试验的结果证实术后放疗能提高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乳房重建 乳腺癌患者 术后放疗 自体游离皮瓣 保乳手术 腋窝淋巴结
  • 简介:目的探讨抗酸染色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12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患者的乳腺组织标本,包括33例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2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GM)。对所有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抗酸染色,以便查找非结核性分支杆菌。PDM与GM抗酸染色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54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肿块、迁延不愈的脓肿、窦道以及乳房红肿。镜下病理表现:在33例PDM组织标本中,28例(84.8%)可见扩张导管,24例(72.7%)可见脓肿形成,11例(33.3%)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24例(72.7%)可见大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并有24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率约为72.7%;而在21例GM组织标本中,18例(85.7%)可见肉芽肿结构,12例(57.1%)可见微脓肿结构,全部GM组织标本均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并有2例抗酸染色阳性,阳性率约为9.5%。PDM患者抗酸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GM患者(χ^2=20.534,P〈0.001)。结论抗酸染色可作为鉴别PDM与GM的一种手段,并可为临床上运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药物治疗PDM提供病理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乳房 乳腺炎 肉芽肿 染色与标记
  •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和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新疆肿瘤医院和新疆奎屯农七师医院收治的83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35岁)及92例老年女性乳腺癌(≥65岁)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无瘤生存率(DFS)的差异。两组临床数据(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P53、手术方式、是否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比较采用)(。检验;肿瘤直径、肿瘤分期采用秩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在肿块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ER、C—erbB-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类型、PR、P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别,青年组5年的DFS低于老年,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乳腺癌恶性程度高并且预后差,而老年乳腺癌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

  • 标签: 乳腺肿瘤 病理学 预后
  • 简介:乳腺癌目前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但在中国,乳腺癌的诊治仍需进一步提高与规范。临床多学科协作团队(MD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主流肿瘤治疗模式,是规范乳腺癌诊治的重要手段。笔者就目前国内外MDT在乳腺癌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乳腺肿瘤 诊疗工作管理 医学 综合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保乳手术在老年人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保乳手术的46例老年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为乳腺部分切除加腋窝淋巴清扫,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结果46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标本石蜡病理切片显示各切缘均无癌细胞残留,随访9~68个月,2例局部复发,均无远处转移。结论保乳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是老年人早期乳腺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以及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是保乳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老年人 乳腺肿瘤 保乳手术
  • 简介:妊娠期乳腺癌由于肿瘤生长在生理性肥大的乳腺组织内,早期不易发现,临床医师也容易忽视,所以多数患者就诊时偏晚,预后较非妊娠期乳腺癌患者差。妊娠期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是目前临床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1例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早期诊断特点。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共确诊11例妊娠期乳腺癌患者。

  • 标签: 妊娠 乳腺肿瘤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妇科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判断其与服用三苯氧胺(TAM)的关系。方法对90例术后服用TAM的乳腺癌患者(TAM组)及另外44例同时期无TAM服药史的乳腺癌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就诊原因有明显的差异,TAM组B超检查发现异常占68.9%,对照组中阴道淋漓出血或月经改变的比率明显增加为31.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AM组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为25.6%,明显高于对照组9.1%(P〈0.05);TAM组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生率为30.0%,明显高于对照组13.6%(P〈0.05)。TAM组及对照组出现子宫内膜癌的情况为1:3例。TAM组子宫肌瘤/腺肌症的发生率为66.2%,明显高于对照组44.1%(P〈0.05)。两组患者的宫颈及卵巢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其中宫颈的病理改变以慢性宫颈炎为主(82.8%),卵巢的病理改变以功能性卵巢囊肿为主(34.2%)。服用TAM时间的长短与某些妇科异常情况出现的频率相关,如随着TAM服药时间的延长,子宫内膜息肉与宫颈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服用TAM时间的长短与肌瘤的发生、肌瘤变性无明显关系(P〉O.05)。134例乳腺癌患者妇科手术治疗以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为主,TAM组为68.9%,对照组为61.4%,上环治疗分别占10.0%与2.3%。结论乳腺癌患者服用TAM后子宫内膜病变与子宫肌瘤/腺肌症的发生增多,前者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对所有乳腺癌患者应进行规律的妇科TVB监测或官腔镜检查,并接受有效的低刨治疗。

  • 标签: 乳腺癌 三苯氧胺 妇科病理 检查 治疗
  • 简介:乳腺癌合并腋窝淋巴结结核较少见,国内外只有少量病例报道。一般情况下,临床医师认为乳腺癌患者触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可高度怀疑为转移。本文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二科1994—2007年收治的8例乳腺癌合并腋窝淋巴结结核病例,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乳腺癌合并腋窝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治疗及预后。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结核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的放射安全性.方法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dosimeters,TLD)检测在SLNB过程中患者乳房注射部位、胸腺、盆腔性腺及医务人员优势手食指、胸腺、盆腔性腺、眼晶体接受的放射线剂量.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连续检测行乳腺单纯切除/保留乳房+SLNB的乳腺癌患者40例.结果患者乳房注射部位的吸收剂量最大(5.946±5.023)mSv,显著高于胸腺及盆腔的吸收剂量(均P=0.000).主刀医师、第一助手、器械护士各部位核素吸收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远低于我国卫生部确定的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依据该标准,术者每年完成约1000台SLNB手术在放射安全性方面是安全的.结论核素法SLNB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是安全的,不需要进行防护.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热释光剂量计 放射安全性
  • 简介:20世纪70年代,Fisher等首先提出了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的概念。基于这一理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辅助治疗(包括术前化疗、术前内分泌治疗等)应运而生。由此,乳腺癌患者要求病理检查不通过手术切除取得标本,但必须得到明确的诊断,包括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分级、是否浸润等,甚至要求一些免疫组化指标也一并完成。新辅助治疗给乳腺病理活检带来巨大变化,是病理医师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 标签: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病理活检
  • 简介:乳腺癌已成为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妇女恶性肿瘤第一位,且有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的远处转移缩短了无病生存期,增加了病死率,也是目前临床上的治疗难点。而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一个主动过程,与白细胞迁移有许多相似之处,由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严密调控。

  • 标签: 趋化因子 受体 乳腺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和X线检查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4年在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就诊的1083例患者乳腺病变的超声和X线影像诊断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40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4个组,根据腺体密度将患者分为Ⅰ~Ⅳ度4个组。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超声和X线BI-RADS分级4~5级为阳性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两者诊断效能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评价超声和X线检查单独及联合使用的一致性。结果1083例患者均有明确病理诊断,包括乳腺癌386例和良性疾病697例。在386例乳腺癌患者中,超声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0%(359/386)和87.8%(612/697),X线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294/386)和92.4%(644/697),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1%(367/386)和82.6%(576/697)。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超声和X线检查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782和0.701,联合诊断的Kappa值为0.734(P均〈0.001)。乳腺超声和X线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4(95%CI:0.885~0.921,P〈0.001)和0.843(95%CI:0.820~0.864,P〈0.001),超声的诊断价值优于X线(Z=5.930,P〈0.001)。对于4个年龄组研究对象,超声的诊断价值均优于X线(Z=2.549、5.332、3.584和2.031,P均〈0.050)。超声和X线对于乳腺腺体分型为Ⅱ度者诊断价值相当(Z=0.178,P=0.859),而超声对腺体分型为Ⅰ度、Ⅲ度和Ⅳ度者的诊断价值均高于X线(Z=2.129、5.847、3.437,P均〈0.050)。结论超声和X线对乳腺病变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超声的诊断价值略优于X线。建议临床实践中对于致密型乳腺,在X线检查的基础上结合超声检查,以提高乳腺病变检出率。

  • 标签: 乳腺疾病 超声检查 乳房X线摄影术 诊断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转移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的转移是多因素参与、多步骤的复杂生物学过程,涉及癌细胞高转移潜能表型的获得、癌细胞间黏附能力的降低、细胞骨架重构引起细胞的运动与迁移、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重塑、癌细胞的跨内皮迁移以及肿瘤血管生成等诸多因素。细胞黏附分子(cellularadhesionmolecule,CAM)是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跨膜糖蛋白,作为膜受体,是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递的关键分子,

  • 标签: 乳腺肿瘤 转移 黏附分子 信号转导
  • 简介: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35例三阴性(TN)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月经状态、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P53表达及病死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非三阴性(NTN)乳腺癌进行比较。结果与NTN组相比,TN组的患者中位年龄较NTN组年轻(35岁比44岁,P=0.010)且绝经前患者较多(88.5%比67.3%,P=0.010);TN组浸润性导管癌较NTN组多见(91.4%比70.2%,P=0.008),且组织学分级Ⅲ级者较多(43.8%比22.5%,P=0.000);TN组淋巴结转移阳性者较NTN组少(31.8%比64.4%,P=0.000);TN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NTN组(51.4%比20.7%,P=0.000)。中位随访24个月,两组死亡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77)。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多见于年轻的绝经前妇女,主要病理类型为非特殊类型的高分级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少见,P53阳性表达率较高。

  • 标签: 乳腺肿瘤 病理学 受体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目前,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期待着可以找到一个新的治疗靶点,以便能从细胞或者基因水平对该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 标签: 微RNA 乳腺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创面脱落癌细胞的相关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174例乳腺癌术后的腋下和肿瘤附近创面引流液作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将结果与相关因素作对比分析。结果本组脱落癌细胞阳性者42例,占24%。T1和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X2=6.960),T2和T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2=26.372)。Ⅰ期和Ⅱ、Ⅲ、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2=33.187),Ⅱ期和Ⅲ、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2=18.200),Ⅲ期和Ⅳ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x2=0.520)。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2=18.748);非浸润和浸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x2=8.121);根治和改良根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x2=3.563);腋下引流和胸创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x2=8.116)。结论脱落癌细胞阳性率与肿瘤大小、病期早晚、组织学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提高手术操作质量可降低脱落癌细胞阳性率。

  • 标签: 乳腺癌 脱落细胞
  • 简介:乳腺癌进展及治疗过程中,对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进行评价非常重要。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是第一个(站)接受原发肿瘤引流的淋巴结。通过对SLN的检查,可以预测区域转移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行区域淋巴结清除。应用染料法与核素法对SLN的定位和活检是乳腺外科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要进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已在临床乳腺癌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优势:实时、无创、无污染、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为临床探索SLN定位和性质判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前哨淋巴结 乳腺肿瘤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加味逍遥散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加味逍遥散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结果:治愈3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7%。结论:加味逍遥散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口服治疗乳腺增生能收到满意疗效。

  • 标签: 乳腺增生 联合口服 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