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舌囊肿(TDC)的超声图像特征及术前超声诊断的价值。方法:超声检查24例TDC,共25个病灶,通过以下方面评价肿物特征:病灶位置、大小。囊壁、边界、形状、囊内回声、后方回声增强、囊内分隔、瘘管以及是否存在甲状腺,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术后病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5个病灶中,7个病灶呈单纯囊肿表现;3个病灶呈不均匀混合回声表现;11个病灶以无回声为主,内可见少许点、片状回声,术后病理示囊内容物为淡黄色混合液含豆渣样物;4个病灶呈类实性表现,病理示内容物为黄白色油脂样粘稠物或粘稠黄色胶冻样物。术前超声正确诊断23例,诊断准确率为92%。另外2例术前超声检查被误诊为皮样囊肿、鳃裂囊肿各1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有助于判定囊肿或瘘管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舌骨、甲状腺的关系,能对大多数甲状舌囊肿作出正确诊断,可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 标签: 甲状舌管囊肿 超声检查 价值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胎儿水囊状淋巴瘤孕妇的母儿结局,指导胎儿水囊状淋巴瘤的临床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终止妊娠的胎儿水囊状淋巴瘤孕妇35例的病历资料,对产前超声情况、染色体核型、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结果35例胎儿水囊状淋巴瘤孕妇中,28例选择引产,发现孕周11+5~31+3周,终止妊娠孕周14+5~31+5周,淋巴瘤大小1.7~10.1cm;其中完善染色体检查4例,2例正常,2例21-三体,合并胎死宫内5例,胎儿水肿14例,足内翻2例。7例顺利生产,发现孕周24~38+2周,分娩孕周37+6~40+1周,染色体检查均正常,淋巴瘤大小2.7~7.0cm;其中阴道分娩1例,剖宫产6例;颈部5例,面部1例,腋下伴胸前1例;分别于生后2d至1个月行介入治疗,局部注射药物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恢复良好,按期出院,术后半年至1年返院复查肿瘤无复发,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染色体结果正常且不合并其他畸形的胎儿水囊状淋巴瘤预后较好,切忌过早选择放弃胎儿引产终止妊娠,应密切随访,选择恰当的终止妊娠时机,介入治疗是胎儿水囊状淋巴瘤一种良好的治疗方式。

  • 标签: 水囊状淋巴管瘤 妊娠结局 儿科结局 预后
  • 简介:目的:实施PICC置,彰显护理人文关怀理念,对预防医院交叉感染,减轻多次静脉穿刺造成患者痛苦有其积极的临床意义。适应症:目测外周静脉条件差、穿刺难的患者,避免化疗药物外渗造成血管硬化、堵塞、局部皮下组织坏死。方法对常规PICC置失败及目测外周静脉血管差的患者,采取B超探测肘部血管直径、走向、弹性,引导穿刺针进入拟穿刺血管并置入导管。结果选择常规PICC失败及肉眼目测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87例,实验组:63例(含常规PICC置失败者4例),此法穿刺成功62例,成功率98.41%。对照组:24例在目测条件下常规穿刺成功13例,成功率54.17%,失败11例,其中10例转麻醉科行锁骨下或颈外静脉穿刺置(CVC),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研究B超探测肘部血管直径、走向与PICC置成功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指导实施PICC置,避免了穿刺盲目性,提高置成功率,建立患者生命保障线,并节流医资。

  • 标签: B超探测 置管标准 PICC 输液
  • 简介: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1~6个月的小婴儿,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临床上较难发现未累及肺泡与肺泡间壁的纯粹毛细支气管炎,故国内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有人称之为喘憋性肺炎。多由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患病时常在上感以后2~3日出现持续性咳嗽及发作性呼吸困难,发热不一定很高,咳嗽也不一定很重,

  • 标签: 毛细支气管炎 氧气驱动雾化 布地奈德 疗效观察 沙丁胺醇 呼吸道合胞病毒
  • 简介:冠心病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在100万以上,目前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诊断和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重建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该项技术是一种有创的介入治疗手段,由于患者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及抗凝药物强度的增加和术者操作等原因,

  • 标签: 冠脉介入诊疗术 迷走神经反射 护理
  • 简介:镜检查可直接观察乳腺导管系统内病变,是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理想方法之一。对于有占位性病变的导管需手术切除病变导管及所属区段乳腺组织,传统的手术定位采用体表定位结合溢液乳管内注射亚甲蓝的方法,但是定位往往不准确,导致手术切除范围过大。近年来,有报道经乳镜在病变乳管内置定位针的方法,有助于术中准确地找到病灶。笔者通过两种定位方式的对照,评估乳镜下置入定位针在乳管内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乳管镜检查 临床应用价值 病变切除 乳管内 定位针 置入
  • 简介:目的结合年龄探讨抗苗勒氏激素(anti-müllerianhormone,AMH)筛查在孕前保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妇女保健中心进行孕前保健检查的1426例25~40岁妇女分为25~30岁、31~35岁、36~40岁3组,采用血清AMH筛查,分析检验结果。结果1426例受检者AMH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40岁AMH〈1.1ng/mL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6例受检者中有不孕症者184例,占总筛查人数的12.9%;其AMH〈1.1ng/m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孕前检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孕前保健中,35岁以上的妇女通过筛查血清AMH水平,有助于提高隐匿性卵巢储备功能降低的检出率,以促进妇女进行更合理的生育规划及指导不孕症治疗方案的决策。

  • 标签: 孕前保健 卵巢储备功能 抗苗勒氏管激素 不孕症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锁骨下静脉置化疗引起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大、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纤维蛋白原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头端位置、锁骨下穿刺人路、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对血栓形成有影响(P〈0.050);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合并糖尿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穿刺部位有感染、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穿刺、不适当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头端位置及含长春瑞滨化疗方案是影响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P〈0.050)。结论乳腺癌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化疗时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大,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降低血栓发生率,最大限度发挥锁骨下静脉置的优势。

  • 标签: 乳腺肿瘤 锁骨下静脉置管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纤维乳镜检查分级在乳头血性溢液乳腺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Mokbel’S分级系统略做调整,对617例乳头血性溢液患者的纤维乳镜检查资料进行分级,评估纤维乳镜图像特征分级诊断的准确性。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对纤维乳镜分级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评价,计算出纤维乳镜图像特征分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采用ROC曲线对分级诊断进行检测。结果根据调整后的纤维乳镜分级,617例乳头血性溢液患者中0级0例,1级21例,2级71例(含恶性1例),3级386例(含恶性9例),4级43例(含恶性8例),5级96例(含恶性78例)。纤维乳镜分级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9.6%、89.8%、61.9%、97.9%和89.8%。ROC曲线下面积是0.897,95%可信区间是0.859~0.935。结论纤维乳镜检查分级可用于乳头血性溢液的乳腺疾病,对早期发现乳腺癌、减少乳腺癌的漏诊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 标签: 纤维乳管镜 分级 诊断 准确性 乳头血性溢液
  • 简介:目的:一次性使用P型宫腔组织吸引管用于人工流产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56例早孕妇女,孕45d以内(孕囊≤20mm)进行终止妊娠,将其分为吸管组和传统组各28例,吸管组采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传统组采用金属吸管,在人流术中吸管组无痛率82%,显著高于传统组3%,吸管组术中出血量(10±3)ml,显著低于传统组(16±5)ml,吸管组术后出血天数(4±1)d,显著低于传统组(7±1)d,人流术的并发症为0,显著低于传统组14%,完全流产率与传统组无显著差异。结果:吸管组在疼痛、出血量、出血天数以及人流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完全流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TY—Y6.0/28—21P”型一次性使用p型宫腔组织吸引在缺乏麻醉条件的基层医院的人流术中,创伤小疼痛轻,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一次性宫腔吸管 传统金属吸管 人工流产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乳腺癌淋巴生成的关系,探讨其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41例乳腺癌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有、无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VEGF-C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周围正常组织VEGF-C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结果: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和在周围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0%和34.1%;在淋巴结转移组中和无转移淋巴结组中阳性率分别为61.9%和30.0%和25.0;2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癌细胞可能通过VEGF-C的高表达刺激新生淋巴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进入淋巴中,以促进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发生。

  • 标签: 乳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
  • 简介:目的评价纤维乳镜(FDS)对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本院采用FDS检查乳头溢液患者523例,发现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209例(39.96%)。209例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中,193例良性病变,均行手术治疗;16例恶性病变(乳头状瘤恶变6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钙化、乳腺腺病重度非典型增生、局部癌变1例)分别行保留乳房手术5例,单纯乳腺切除术3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加假体即时置入术4例;所有手术采用FDS结合扩张探针定位法。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时间5~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月)。结果193例良性病变患者全部治愈,除2例患者失访外,其余无复发。16例恶性病变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现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应用FDS诊断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有临床参考价值,辅助手术定位准确,有助于获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乳头溢液 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
  • 简介: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配合“润婷”牌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00例,孕周6~10周,按照自愿使用何种手术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前1小时肛门塞入米索前列醇200mg,1小时后使用“润婷”牌套装式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行人工流产术,对照组则使用传统人工流产术。观察两组术中患者疼痛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疼痛程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不大(P〉0.05)。结论早孕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米索前列醇配合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具有良好镇痛效果。创伤小、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米索前列醇 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 人工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