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浅埋偏压隧道由于其上覆土层较浅,接近地表,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隧道所经过土层多为由原岩风化形成的破碎岩层、堆积层,冲积层等,由于地质条件较差,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边坡整体滑移、将塌、冒顶和地表塌陷等工程灾害。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文章以某工程为例,分析了浅埋偏压隧道边坡体系的稳定性,并阐述了加固处理措施。

  • 标签: 浅埋偏压隧道 边坡 加固 稳定性分析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颅内转移的临床特征、肿瘤来源、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2009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颅内转移34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原发肿瘤来源、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经过顺利,肿瘤全切20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明确肿瘤来源于肺癌转移20例(58.8%),乳腺癌转移6例(17.6%),消化道肿瘤转移5例(14.7%),原发灶来源不明3例(8.8%)。单发病灶25例,多发病灶9例。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11.2个月。结论手术对于占位效应明显的颅内转移有益,不仅能明确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而且及时减压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转移瘤 开颅手术 生存率
  • 简介: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颅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经过治疗及全面的护理后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最长55天,最短14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4天。经随访本组患者均无再出血和发生并发症。结论术后的治疗与全面的护理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尤其重要,如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本病的死亡率及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的介入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13例外周血管假性动脉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在腔内治疗术前均严格超选择性或选择性插管造影,了解患者假性动脉体的滋养动脉特点和假性动脉体所处的位置以及体特征。依据不同影像学表现选用多方法治疗。结果;本次研究的13例患者,采用各种对症方法治疗后,患者的假性动脉全部闭合。其中1例终末型臀上动脉假性动脉伴巨大血肿,采用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后,恢复良好,没有引发特殊的并发症。结论;,假性动脉患者采用介入技术治疗,能使各类外周血管假性动脉得到良好的治疗,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有效代替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高。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方法对9例室管膜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54岁;术后随访10~109个月,均无转移和复发。MRI检查示,肿瘤位于侧脑室内8例、右颞叶1例,T1WI呈等信号6例、低信号及高信号各1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增强扫描轻度增强、无明显强化各4例。病理检查示,组织胶质纤维丰富,细胞成簇状分布其间;除1例右颞叶肿瘤无微囊结构外,其余均有微囊形成。免疫组化检查: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S-100、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表达,突触素(SYN)、上皮膜抗原(EMA)、神经元特异性核心抗原(Neu-N)为阴性;Ki-67标记指数4%1例,1%~3%8例。结论室管膜下多发于老年男性,进展缓慢,预后较好。其大多发生在侧脑室内,发生在脑实质的少见。认识其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有利于诊断及治疗。

  • 标签: 室管膜下瘤 临床特点 影像学 病理
  • 简介:侵袭性纤维病(aggressivefibromatosis,AF)又被称为硬纤维、韧带(desmoid-typefibromatosis,DF),是一种少见的肌成纤维细胞单克隆增殖性肿瘤。AF属于交界性肿瘤,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常见于四肢、腹壁、腹腔。它以局部侵袭性生长和容易局部复发为主要特点,不发生远处转移。

  • 标签: 交界性肿瘤 侵袭性纤维瘤病 硬纤维瘤 育龄期女性 肌成纤维细胞 切缘阳性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75岁。主因发现血糖升高1个月,口干3d入院。患者入院1个月前因"突发高血压伴右丘脑出血"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期间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最高达8.23mmol/L、餐后2h血糖最高达24.8mmol/L,诊断为糖尿病,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及那格列奈降糖治疗,血糖未控制理想出院。入院3d前感口干、乏力,来我院门诊查血糖高收入病房。入院查体:体温36.6℃,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异位 高血压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使用显微手术配合伽玛刀治疗大型听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确诊的大型听神经患者21例,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分为观察组12例,采用显微手术配合伽玛刀治疗大型听神经,对照组9例,仅采用单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12个月随访结果发现,经显微手术配合伽玛刀治疗的观察组,面神经功能优良者有9人,占75.0%,面神经功能差者有3人,占25.0%,仅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对照组面神经功能优良者有5人,占55.6%,面神经功能差者有4人,占44.4%,两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两组术手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2例出现脑积水,后经引流后治愈,对照组患者有2例脑积水,后经治疗后治愈。两组患者均无颅内神经损伤等明显并发症。12个月随访结果发现,经显微手术配合伽玛刀治疗的观察组肿瘤全部消失有9例(75%),体缩小的有2例(17%),无变化的有1例(8%);对照组患者中肿瘤全部消失的有5例(56%),体缩小的有1例(11%),无变化的有2例(22%),体略增大的有1例(1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要低,两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显微手术配合伽玛刀治疗大型听神经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显微镜 伽玛刀 大型听神经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颈动脉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化学感受器性肿瘤,目前手术仍是其首选治疗方法,但因该肿瘤位置特殊,手术复杂,所以术前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是颈动脉体目前术前诊断及评估的重要手段,现将颈动脉体在超声、CTA、MRI/MRA及DSA等各种影像学上表现做如下综述。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超声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伽马刀治疗垂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2015年1月~10月间来院治疗的40例垂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给予伽马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体直径(0.1±0.1cm)、体积(1.0±0.2cm3)优于对照组的直径(0.5±0.1cm)、体积(1.6±0.3cm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5/2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12/20),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伽马刀治疗垂体的临床价值较高,定位准确,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伽马刀 垂体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肾上腺转移的临床特点及MSCT对肾上腺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在2012年2月—2015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肾上腺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于肺癌16例(38.1%),肝癌11例(26.2%),乳腺癌4例(0.95%),甲状腺癌3例(0.71%),卵巢癌3例(0.71%),肾癌3例(0.71%),来源不明的恶性肿瘤2例(0.47%);其中13例肾上腺转移表现为双侧,右侧16例,左侧13例。42例转移中55个病灶均为实性肿块,边缘清楚,双期CT增强扫描,直径小于3cm的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直径大于3cm的肿块呈不均匀强化,巨大肿块内伴低密度坏死。结论密切结合病史及CT表现,能对绝大多数肾上腺转移做出正确诊断,有利于临床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肾上腺 转移瘤 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R检测人乳头病毒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38例宫颈分泌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38例受检宫颈分泌物检测,其中检测出HPV阳性34例,其中低危亚型10株,高危亚型24株。其中高危亚型HPV16型16例,HPV18型2例,HPV33型2例,HPV58型2例,HPV52型1例,HPV66型1例。低危亚型主要以HPV6和HPV11型为主。结论PCR技术操作简便、出结果快、灵敏度高及特异性强,已广泛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卫生检验中主要用于病原体的快速检验或不易培养的微生物的检测。

  • 标签: PCR检测 人乳头瘤病毒 注意事项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1年3月至2014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17例十二指肠间质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等;肿瘤的发病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居多;增强CT诊断率为70.6%(12/17),超声内镜诊断率为100%(4/4),普通内镜及超声的诊断率较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117、CD34阳性率为94.1%、76.5%。17例患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5例,肿瘤局部切除6例。术后随访12~67个月,随访率82.4%(14/17),1例高危及1例中危患者分别于术后18个月和47个月死于复发转移,其余未复发转移。结论十二指肠间质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的大小和位置是选取手术方式的关键因素。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十二指肠间质瘤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虽然胃肠道间质(GIST)是一种罕见的癌症,但他却是胃肠道最常见的肉瘤。Cajal间质细胞被认为GIST细胞起源的可能性大,主要的发病机制为C-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有关。目前GIST分之靶向治疗的出现,大大提高了GIST患者的生存率。本文以GIST分子靶向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GIST 甲磺酸伊马替尼 苹果酸舒尼替尼 瑞格菲尼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解剖、内分泌改变及影像学表现对垂体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教学作用。方法介绍垂体解剖、内分泌调节轴及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强调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作用。结果通过对垂体及相关疾病的梳理,影像科医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对垂体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结论本文结合垂体相关疾病影像教学难点进行探讨,全面阐述垂体相关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加深影像科医生对垂体的理解,对临床教学有一定启发和帮助。

  • 标签: 垂体瘤 内分泌改变 医学影像教学
  • 简介:目的明确上皮内变概念,对结直肠上皮内变进行病理诊断分析,旨在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诊断患者病情,避免误诊。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变”的48例作为研究对象,保留同一患者的内镜活检资料和手术标本,期间共获得同一患者手术前内镜活检切片48张,HE染色切片188张,由3名医师分别复查,最后诊断以手术标本切片为准。结果48例患者中有23例在术前被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变,有25例在术前被诊断为髙级别上皮变,术后通过病理诊断,有6例确诊为腺瘤,并伴随有低级别上皮内变,有11例确诊为髙级别上皮内变,剩余31例均确诊为腺癌,癌症比例为64.58%,其中浸润性腺癌26例(54.17%)。根据患者的内镜活检资料和同一患者的手术标本相互比较,并通过3名医生复检,有两例在术前被误诊为腺癌。结论认真领会上皮内变概念,并应用到结直肠患者病理诊断分析过程中,通过与临床医师的有效配合,降低误诊率,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结直肠 上皮内瘤变 病理诊断
  • 简介:目前,胶质母细胞即使采用手术切除,同时辅助替莫唑胺化疗及放疗,其中位生存期仍然只有12~15个月。胶质母细胞治疗的关键问题在于肿瘤细胞的放化疗抵抗性及高复发率。有研究表明,胶质干细胞对常规放化疗不敏感,很可能是胶质母细胞易复发的原因之一。肿瘤微环境、免疫调控和放化疗抵抗等是胶质干细胞研究的热点。本综述将重点介绍胶质干细胞的肿瘤微环境、免疫调节和放化疗抵抗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胶质瘤 肿瘤干细胞 肿瘤微环境 免疫治疗 放化疗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节细胞胶质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本院1例节细胞胶质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复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临床上主要症状为难治性癫痫。镜下由肿瘤性胶质细胞和发育不良的节细胞构成。手术切除预后良好。结论节细胞胶质较少见,易于多种肿瘤混淆,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并进行相应的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鉴别。

  • 标签: 节细胞胶质瘤 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平阳霉素注射治疗为例,分析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应用平阳霉素进行局部注射治疗,选取患者50例,对注射效果进行分析。结论在治疗血管的过程中,平阳霉素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且操作较为简便,不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损害。

  • 标签: 血管瘤 治疗 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