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僧肇佛学主观上承绪罗什般若学的思辨传统,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世界“真实”的追索以及人生“意义”的探求。在对中观“三论”的阐释中,僧肇力图以求真求实的精神,反映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的本来面貌。但是,由于受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他并没有坚持罗什之学的批判原则,逐步放弃龙树中观系统的“破斥”精神,转而对《维摩诘经》“不二法门”盎然兴趣。在“不二”思维原则的指导下,僧肇佛学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因素,致使他所阐述的般若学精神难以纯粹。因般若之性空思想难以落实,故僧肇提倡以涅榘至极之果为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肇论》的宗旨。

  • 标签: 僧肇 思想述评 《维摩诘经》 思辨传统 学术研究 “意义”
  • 简介:泰国佛寺众多,故享有"千佛之国"的美誉。泰国6500多万人口中,佛教徒就占了95%,上到王室仪式、国民教育,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都与佛教密不可分,再加上泰国历代国王也都护持佛教,所以把佛教作为泰国国教,

  • 标签: 佛教 泰国 园林 不可分 佛寺
  • 简介:著者应编辑部约,撰《谈谈禅宗的五家七宗》,从2000(1)起,连载至2001(4)结束。著者之《中国佛教史》,从本期起,接1999(6),继续连载。因间隔时间较久,现将1999(6)之本文目录列出,使读者有一完整之概念。

  • 标签: 中国佛教史 间隔时间 编辑部 著者 连载 禅宗
  • 简介: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魏

  • 标签: 中国佛教 北传佛教 佛教传入 上座部 佛教理论 佛教思想
  • 简介:本期《论山西佛教彩塑》一文,是金维诺先生为展览和随后所出画册而作。文章对山西境内、唐宋迄清各期彩塑,从题材、样式和内容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对大家认识山西佛教彩塑这一艺术宝藏,了解整个佛教艺术的特色,提供了指南。

  • 标签: 佛教造像 佛教艺术 金维诺 摩利支天 功德天 诸天
  • 简介: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着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

  • 标签: 和平观 佛教 对立统一 因果 佛陀 法则
  • 简介:陈红兵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版。本书力图从佛教自身的价值追求、思想理念出发,对佛教生态哲学进行根源式研究,就目前已达到的目标而言,突出了佛教生态哲学的生态德性论特质,围绕佛教生态德性论形成了佛教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诠释了佛教哲学思想的生态意义,佛教生态哲学与西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差异、思想局限,同时也指出了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应吸收融合西方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的相关思想成果的建构方向。

  • 标签: 生态哲学思想 佛教 哲学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思想理念 生态意义
  • 简介:<正>佛教于东汉时传入我国,至唐代达到高潮,宗派繁多,义理精微。至宋,元渐衰,至明、清而更加式微。有的宗派甚至已经后继无人。惟禅宗与净土宗,则因其简截方便,仍在广泛流行。但信奉者大多已经不株守于某一宗派,甚至倡导儒、

  • 标签: 禅宗 净土宗 佛教信仰 信奉者 自性 六道轮回
  • 简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佛教文化现在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佛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松柏、流水、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

  • 标签: 旅游 佛教 建筑 审美
  • 简介: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文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 标签: 原始佛教 道德因果律 佛教伦理 古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虚无主义
  • 简介:佛教是山西最重要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它在山西的兴盛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而且呈现出熠熠生辉的亮点:山西佛教人才辈出;山西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五台山是山西佛教最亮的名片;梵宫宝刹遍布三晋。

  • 标签: 山西 佛教 亮点
  • 简介:本文从汉藏两地佛教诸宗派的名称,教经典及领袖人物的地位,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法脉传承上几个方面做了比较,认为内外调和性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主要特点,内部调和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一大特点。两地佛教吸收、糅合佛教各类经典和各派学说的特性都表现的很突出。两地佛教学者对印度佛教理论有了一定的积淀和觉解,打破原教旨的发展顺序和结构体系,从时空维度对印度佛教做了调适与会通的工作。判教也是两地佛教诸宗派的另一大特点。在这种内外调和的过程中,大乘佛教始终处在两地佛教的主导地位。用特殊的范畴,命题来梳理、重组、整合印度大乘佛教的义理。两地佛教都有系统的修持实践,但修持的方式各有不同。两地佛教都与政治紧密结合,但结合的形式不尽相同,汉地佛教在与世俗政治的关系中处在一种相协调的位置。而藏传佛教则凌驾于世俗政治之上。这也是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区别之一。

  • 标签: 汉地佛教 藏地佛教 比较研究 内外调和
  • 简介:本刊讯以日本佛教界著名友好人士。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常务理事管原钧先生为团长的日本枣寺纪念管原惠庆示寂十七周年及玄中寺参拜访华团一行15人,于10月16日上午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副秘书长学诚法师、倪强先生及广济寺监院演觉法...

  • 标签: 佛教界 中国佛教 日本 佛教协会 邦交正常化 中日两国
  • 简介: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化”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化的过程中,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佛教制度的中国化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化”与“民间化”,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都停滞不前了。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制度 佛学思想 宗教信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要信徒防非止恶,修习善行,完善道德,觉悟人生。戒律作为佛教“三藏”之一,小乘“三学”之首,大乘“六度”之一,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弘法的基本点在于弘戒,只有使众多佛教徒严守戒律才能保持佛教旺盛的生命力。几千年的佛教传播史也表明,弘扬戒律既应保持佛教的庄严性,又应因地、因时而宜,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和人生之需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与历史演变,分析了戒律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持戒及持戒的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佛教戒律 印度佛教 佛教发展 中国佛教 根本精神 为善去恶
  • 简介:一、前言2015年8月29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协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的2015“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人间佛教的内涵及其未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思想建设”系列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2014年“中国汉传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为第一届,此次研讨会是“佛教思想建设”系列的第二届。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香港等地的20多位大德高僧、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 标签: “人间佛教” 思想建设 综述 佛教文化 研究所 清华大学
  • 简介:老挝位于亚洲中南半岛的东部,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境内山峦起伏,森林密布。动物中以大象为多,故老挝有“万象之都”的美称。老挝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界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

  • 标签: 老挝 湄公河 自行车 中南半岛 内陆国家 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