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此次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使用脉络宁治疗,观察用药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对其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对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全部应用脉络宁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患者在使用脉络宁治疗前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不如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可看出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是有明显改善的。患者对脉络宁的治疗效果是非常认可的,治疗后的满意度可以达到93.75%。P

  • 标签: 老年 心脑血管病 血流动力学 脉络宁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复方樟柳碱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01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对照组(48例)给予传统药物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0d。以患者自诉Amsler表中心暗点及变形情况,最佳矫正视力及平均光敏感度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治疗后3个月2组视力提高和Amsler表中心暗点及变形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樟柳碱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能保护黄斑的视功能,缩短病程,安全、有效。

  • 标签: 复方樟柳碱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疗效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33岁,突发视力下降20余天,既往有结缔组织病史,无激素用药史。眼底表现为多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脱离,经肾上腺CT检查发现肾上腺腺瘤,肿瘤切除后,患者视功能及视网膜结构明显改善,术后随访9个月病情稳定,未复发。(中华眼科杂志,2021,57:784-786)

  • 标签: 肾上腺皮质腺瘤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巩膜切开联合眼内黏弹剂填充治疗术中及术后脉络上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11至2021年出现眼科手术中及术后脉络上腔出血的10例(10眼)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巩膜切开联合角膜缘入路眼内黏弹剂填充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及治疗效果。结果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8~85(59.4±18.9)岁。其中发生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玻璃体切除术中、小梁切除术中、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角膜移植术后各1眼,以及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4眼。3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病史。随访时间2~120个月。所有患者脉络出血范围为4个象限。从脉络上腔出血到手术,历时1~10(5.30±2.67)d。患者眼轴长23.37~27.81(25.57±1.32) mm。术后患者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易被局部降眼压药物控制至正常。随访期末所有患者脉络上腔出血均消退。术前视力(BCVA,logMAR)为2.47±0.41,术后提高至0.81±0.72(t=6.65,P<0.001)。结论巩膜切开联合角膜缘入路眼内黏弹剂填充治疗术中及术后脉络上腔出血效果良好。

  • 标签: 出血,脉络膜上腔 切开,巩膜 填充,黏弹剂,角膜缘入路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护理要点和方法。方法应用PDT治疗CSC病人30例(30只眼),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实施相应护理措施,随访1年观察治疗效果。结果PDT治疗后30例患者(30只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无视力下降,并且在随访期间复发率为0,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未发现任何由治疗诱发的脉络毛细血管损害,如缺血、炎症等。结论PDT治疗CSC有利于视力的恢复和提高,系统而有效的护理对完成整个治疗及减少CSC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SD-OCT评估护理干预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进行SD-OCT等检查,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OCT评估护理干预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SD-OCT评估 护理干预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单眼发病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厚度(SFCT)与其对侧眼和健康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门诊确诊为POAG的单眼发病、对侧眼正常的患者(POAG组)以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系统眼科检查,应用高分辨率频域的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S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鼻侧和颞侧500、1 000、2 000 μm共7个位置的脉络厚度。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脉络厚度在POAG组患眼与对侧眼的差异。应用协方差分析比较POAG组患眼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脉络厚度的差异。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数、视野平均缺损值对POAG组患眼黄斑各个位置脉络厚度的影响。结果POAG组纳入75例患者(平均年龄46岁,男性48例,女性27例),健康对照组纳入61名(61只右眼)健康受试者(平均年龄44岁,男性34名,女性27名)。POAG组患眼SFCT为(244.41±83.18)μm,其对侧眼SFCT为(254.28±88.92)μ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SFCT为(272.98±55.87)μm,校正年龄、性别和等效球镜度数后,POAG组患眼与健康对照组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AG组患眼在距离黄斑中心凹鼻侧2 000 μm处的脉络厚度为(167.84±70.44)μm,其对侧眼为(188.84±89.06)μ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P<0.01)。POAG组患眼与其对侧眼及健康对照组在距黄斑中心凹鼻侧和颞侧其他距离处的脉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OAG患眼的SFCT变薄与视野平均缺损值下降(β=14.66,P<0.05)和近视屈光度数增高(β=14.95,P<0.01)有关,与年龄和性别无关(均P>0.05)。结论单眼发病的POAG患眼SFCT较对侧眼和健康人未见明显变薄,仅黄斑鼻侧2 000 μm的脉络薄于对侧眼。视野缺损的严重程度及近视屈光度数程度与SFCT变薄相关,提示脉络变薄可能参与青光眼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94-200)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 视觉,单眼 黄斑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程度近视及正视人群脉络、视网膜黄斑区微循环及视敏度变化,初步分析其与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不同程度近视者及同期志愿者142名142只眼纳入研究。受试者均行综合验光、OCT血管成像(OCTA)及微视野检查以及AL测量。采用频域OCTA仪测量黄斑区6 mm×6 mm范围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和脉络毛细血管血流空白区(FD)百分比。采用黄斑完整性评估仪测量黄斑1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MS)和黄斑中心凹2°、4°固视率(P1、P2)、63%和95%双曲线椭圆面积(BCE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检验。结果142名142只眼中,男性68名68只眼,女性74名74只眼。依据不同等效球镜度数(SER),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分别为31、36、44、31只眼。4个组受试眼SER (H= 132.776)、AL (F=61.1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受试眼SVD (P=0.003、0.002、0.003)、DVD (P<0.001、<0.001,P=0.001)均高于高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视组受试眼FAZ面积高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受试眼脉络毛细血管FD百分比高于正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30)。高度近视组受试眼视网膜MS显著低于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P=0.035)。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受试眼63%BCEA、95% BCEA、P1、P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6.936、7.041、5.450、4.239,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黄斑区SVD (r=-0.256,P=0.002)、DVD (r=-0.465,P<0.001)、FAZ面积(r=-0.308,P<0.001 )与AL呈负相关;脉络毛细血管FD百分比与AL呈正相关(r=0.170,P=0.043)。视网膜MS与SVD (r=0.252,P=0.003 )、DVD (r=0.298,P<0.001)、FAZ面积(r=0.334,P<0.001)呈正相关;与AL呈负相关(r=-0.439,P<0.001 );与脉络毛细血管FD百分比不相关(r=-0.061,P=0.473 )。结论随着近视屈光度和AL增加,黄斑区SVD、DVD、视网膜MS均呈下降趋势;视网膜MS下降与SVD、DVD减少相关。

  • 标签: 近视 脉络膜 视网膜 微循环 视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中心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诊治的116例中心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并对患者在治疗后的视力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在治疗后的3和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P<0.05)。结论激光光凝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并且临床疗效较好。

  • 标签: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中心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视力
  • 简介:先天性脉络缺损,实际上是脉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缺损,常为先天性组织缺损的一部分,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检出率为23%~42%,其治疗难度较大,现就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5例就如何提高手术成功率谈一点体会。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13~42岁,平均29.8岁。全部患者合并虹膜缺损,11例伴有眼球震颤,10例为小眼球,7眼合并先天性白内

  • 标签: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视网膜脱离 网脱 临床分析 视网膜色素上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DEZA)的变化,分析两者与视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IMH并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23只眼(IMH患眼组)及其健康对侧眼23只(对侧眼组),以及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30名30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国际标准Snellen视力表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统计分析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3组受检眼的CBFA、DEZA。CBFA:以中心凹为中心、半径1 mm圆形区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脉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DEZA:水平方向上椭圆体带缺失区直径。对比分析3组受检眼手术前后CBFA及logMAR BCVA的差异以及IMH患眼组组内手术前后CBFA、DEZA、logMAR BCVA的变化。3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手术后视力与基线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logMAR BCVA分别为1.26±0.7、0.48±0.22,CBFA分别为(1.49±0.30)、(1.92±0.17)mm2,DEZA分别为(1 080.22±576.98)、(433.78±423.04)μm。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6个月IMH患眼组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3、7.77、6.58,P<0.01)。IMH患眼组手术前CBFA小于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F=14.13,P<0.01);IMH患眼组手术后CBFA与对侧眼组无明显差异(t=4.32,P=0.37 ),但仍小于正常对照组(t=4.07,P<0.01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r=0.69、0.75,P<0.01);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的CBFA与DEZA呈负相关(r=-0.49、-0.89,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logMAR BCVA与手术前DEZA呈正相关(t=2.32,P=0.02)。结论IMH患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BCVA明显提高,CBFA明显增大,DEZA明显缩小。手术前后logMAR BCVA与DEZA呈正相关,DEZA与CBFA呈负相关。

  • 标签: 视网膜穿孔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椭圆体带
  • 简介:摘要目的制作人体前臂骨间的标本,观察其形态以及毗邻的血管神经,为医学生、青年医生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解剖成年男性前臂标本,观察前臂骨间周围血管神经的走行和分支,查阅临床应用中采用的定位数据,并突出显露其结构。结果制作出6个完整的前臂骨间及其周围血管神经的标本,较清晰的表现出前臂骨间的形态以及周围血管神经的走行,并对前臂骨间的功能以及受损后重建的临床试验有一定基础指导意义。

  • 标签: 前臂骨间膜 血管神经 临床解剖学
  • 简介:目的总结覆支架在颅底血管疾病中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3例使用覆支架治疗颅底血管病变的病例,其中颈内动脉瘤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4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1例。结果成功释放支架覆盖病变12例;TCCF血管迂曲支架无法到达病变1例,改用可脱弹簧圈栓塞瘘口。释放支架后病变即刻消失10例,TCCF加用Onyx胶栓塞残余瘘口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残留内漏1例。放置支架的12例随访6~48个月,临床症状均消失,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栓栓塞;术后3~12个月,DSA和(或)CTA复查4例,其中残留的内瘘消失1例,靶血管重塑无狭窄2例,血管闭塞1例。结论覆支架是治疗部分颅底复杂血管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远期效果尚需长期大样本的观察。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支架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蛇莓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应用鸡胚绒毛尿囊(chickchorioallantoicmembrane,CAM)血管新生模型,在鸡胚培养的第7天,分别给予大、中、小三个剂量的蛇莓水提物,培养至第9天收集数据进行评估。结果:蛇莓给药组血管新生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载体下CAM新生组织中新生血管数显著减少,并可见大血管结构破坏迹象,载体周围CAM组织中仅见少量新生血管。而对照组的载体下组织及周围CAM中均见大量新生血管。结论:蛇莓可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血管新生。

  • 标签: 蛇莓 血管新生 鸡胚绒毛尿囊膜
  • 简介:<正>单绒毛囊双胎作为单卵双胎的一种形式,由于其特有的胎盘特点:即双胎共用一个胎盘,其表面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可能发生"复杂性双胎"问题,即双胎输血综合征[1,2]、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3,4]、贫血-红细胞增多序列[5]等,导致单绒毛囊双胎的胎儿及新生儿病死率明显高于双绒毛囊双胎。对器官组织进行血管灌注来研究相应脉管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手段由来已久,可以算作是一项古老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单绒毛复杂性双胎治疗的重点即

  • 标签: 血管灌注 绒毛膜囊 新生儿病死率 羊膜囊 血管吻合 红细胞增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D-OCT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预后的护理效果评估。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3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常规治疗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预后结局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为72.22%,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KPS评分无明显差异,经干预后,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的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结局,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SD-OCT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phy,m-ERG)特点。方法应用国外最新发明生产的RETIScanmultifocalERGVersion3.15系统,对16例单眼中浆患者进行研究。患眼为研究组,对侧眼为对照组。刺激为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同时测定31°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kernel),并进行双眼对照。结果在1环和2环上,患眼组的a波、b波幅值降低;1环的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结论中浆患眼黄斑中心区a波、b波幅值明显下降,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中心性浆液性 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脉络前动脉(AChA)起始端动脉瘤与AChA的位置关系,提出新的分型方法,针对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的介入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4例AChA起始端动脉瘤患者资料。新分型将不涉及AChA的动脉瘤归为Ⅰ型(无关型),涉及AChA归为Ⅱ型(有关型),再将后者细分为Ⅱa(瘤颈型)、Ⅱb(瘤体型)和Ⅱc(直接型)。除4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外,30例患者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以及在DSA随访中,利用Raymond分级评定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 d内常规行MRI或CT检查;术前、术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状态。采用χ²检验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AChA起始端动脉瘤Ⅰ型9例,Ⅱa型15例,Ⅱb型10例,无Ⅱc型。4例(Ⅰ型2例,Ⅱa和Ⅱb型各1例)无症状、微小动脉瘤予随访,30例(Ⅰ型7例,Ⅱa型14例,Ⅱb型9例)接受个体化介入治疗。12例(Ⅰ型4例,Ⅱa型5例,Ⅱb型3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5例(Ⅰ型3例,Ⅱa型7例,Ⅱb型5例)行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Ⅱa型2例,Ⅱb型1例)单纯置入支架(其中密网支架2例)。6例(6/7)Ⅰ型动脉瘤术后即刻达到Raymond-Ⅰ级栓塞(致密栓塞),Ⅱ型均为Raymond-Ⅱ~Ⅲ级(部分栓塞),3组间栓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3,P<0.001)。6例患者术中出现AChA显影不佳(Ⅱa型1例,Ⅱb型5例),Ⅱb型动脉瘤患者术中出现AChA损伤风险最高(χ2=10.308,P=0.006)。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与术前相比,mRS评分2例改善,1例下降,其余无变化;DSA随访15例,动脉瘤稳定10例,加重3例,好转2例。结论AChA起始端动脉瘤新分型有助于指导选择个体化的介入策略,Ⅰ型动脉瘤应尽量致密栓塞,Ⅱ型动脉瘤应在保留AChA基础上部分栓塞,Ⅱb型术中AChA损伤风险最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介入性 脉络膜前动脉 分型
  • 简介:低视力患者的常见病因之一是遗传性眼病,最多见的就是小眼球和小角膜,其占低视力病因的10%-20%。小角膜是一种角膜直径在10mm以下的眼球前部异常的遗传疾病,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也可见于染色体病。先天性小角膜常合并眼部及全身异常,如小角膜常合并小眼球、虹膜-脉络缺损、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和弱视等。小角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由于病情复杂,术后易发生继发性青光眼、

  • 标签: 小角膜 脉络膜缺损 合并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眼球 脉络膜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