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7 个结果
  • 简介:佛陀传下两种修行制度:出家传承和瑜伽士传承。莲花生大士将佛法传到西藏时,将两种制度一并传入。瑜伽士从小像出家众一样修行,但是不剃度出家,只受圆满居士戒、菩萨戒,受密法的灌顶,并持守密法的戒律。藏传佛教中将这两种修行人都尊称为“喇嘛”,“喇嘛”即是“上师”的意思。依藏传佛教的观点来看,上师可分为小乘上师、大乘上师、金刚乘上师三种。上师并非狭指一位西藏的法师,而指佛教中所有的具德长老都是三宝之一体体现。修学佛法,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引导摄受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僧宝 在家瑜伽士 上师 善知识
  • 简介: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要信徒防非止恶,修习善行,完善道德,觉悟人生。戒律作为佛教“三藏”之一,小乘“三学”之首,大乘“六度”之一,在佛教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弘法的基本点在于弘戒,只有使众多佛教徒严守戒律才能保持佛教旺盛的生命力。几千年的佛教传播史也表明,弘扬戒律既应保持佛教的庄严性,又应因地、因时而宜,以适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和人生之需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与历史演变,分析了戒律在佛教发展的作用,并对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持戒及持戒的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佛教戒律 印度佛教 佛教发展 中国佛教 根本精神 为善去恶
  • 简介:1875~1878年初、1890~1919年前后,《教务杂志》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讨论“译名问题”。这些讨论的一个主要关切点是如何解决“译名问题”,归结起来,传教士提出的观点有两类:一类是主张妥协,即通过相互妥协使各译名共存,或者统一到某一套译名上去;另一类是反对当下的妥协,将问题的解决寄望于时间或中国教会和信徒。尽管前者的呼声远高过后者,但少数意见仍然得到了尊重,译名问题仍以“未解”为结。

  • 标签: 《教务杂志》 传教士 译名问题 解决方案
  • 简介:净土宗实自隋唐开始真正流行起来。隋自唐初,道绰、善导师徒倡言弥陀净土,日课佛号,习者甚众。唐初玄奘、窥基师徒则信奉弥勒净土,愿生兜率;稍后武则天篡唐,沙门怀义、法明等进《大云经》,言则天为弥勒下生,故弥勒净土亦颇盛一时。

  • 标签: 净土宗 中晚唐 白居易 士大夫 弥勒净土 弥陀净土
  • 简介:谭峭,字景升,五代时南唐人,祖籍泉州,著名道士,被尊为真人。《道藏》把《化书》记为“真人谭景升撰”。《四库全书》把《化书》记为“南唐谭峭撰”。据南唐沈汾《续仙传》记载,谭峭出身官宦人家,其父谭洙曾为国子司业(国子监副长官),他“幼而聪明,及长颇涉经史,强记,问无不知。”可是谭峭没有按父亲的希望追求功名,却是一心喜好黄老之术,游历名山,拜师学道。年,

  • 标签: 《化书》 谭峭 医学知识 生物学 《四库全书》 《道藏》
  • 简介:“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是国与国关系中极为重要的桥梁,对于推动民众相识相知,促进双边关系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阿拉伯国家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合作伙伴,阿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于推动阿战略合作关系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在阿拉伯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伊斯兰文化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

  • 标签: 文化交流 阿拉伯国家 战略合作关系 伊斯兰文化 双边关系 合作伙伴
  • 简介:本文围绕耶稣在犹太传统的身份与在帝国文化的位置这一罗马统治者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认为耶稣与圣殿里的祭司长等人的高层宗教领袖的)突,以及与以会堂为活动中心的法利赛人、文士的底层冲突,是其受难的社会根源。

  • 标签: 耶稣 撒都该人 法利赛人 文士
  • 简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在西南地区的瑶、壮、苗、白、土家、纳西、彝、羌、侗、水、布依、仡佬、仫佬、毛南、阿昌等少数民族传统宗教,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运用的道教法术,是历史上道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道教史上诸宗师致力于“道化四夷”,其弘扬大道济世度人的道家思想,在道教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少数民族宗教 中国西南 道教史 法术 西南少数民族 传统宗教
  • 简介:法器在道人的宗教生活和道教的斋醮科仪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有的法器对于全真道士来说,甚至是相伴终身、须臾不离的物件.法器,顾名思义,就是道人在做法事时所用的器物,但是,一些全真道士在日常生活,也经常佩带和使用法器.道教法器的种类很多,构造和材质各异,但是按其用途和宗教涵义来说,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的宗教用意:一是在斋醮法事里,法器具有沟通神灵的作用.法器的音响能够上达天庭,下送地狱,把主持法事的高功法师的意愿、祈求转达给神灵、幽冥,以达到人神互感交流、天人感应的目的;二是正一派道士在符箓道场里,用于避邪、驱鬼、伏魔、降妖,达到扶正祛邪的愿望;三是全真道士随身携带或佩带,其主要用途也基本上属于避邪伏魔,同时也具有防身之用;四是在道教的科仪里,用于演奏道教音乐或进行伴奏,烘托宗教气氛,营造神秘天上人间的特殊氛围.

  • 标签: 宗教生活 斋醮科仪 法器 道人 道教音乐 日常生活
  • 简介:一般来说,外来民工在面临社会失范、经济压力、制度压制和个人/家庭危机时候表现出相应的社会不适应。但在具体条件和情境,每种因素作用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昊江地区信仰基督教的外来民工。笔者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生活境遇,指出其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需要在原有初级关系基础上构筑的社会支持系统里不能得到满足;而以教会活动和信仰实践为特征的基督教信仰则为他们重建身份认同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表明他们在环境制约和自我选择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来的信仰为基础的行为模式和社会人际网络为内容的亚文化群体特征和边缘性境况。关系强度和自我范畴化是作者用于反映外来民工重建生活的两个分析工具。

  • 标签: 外来民工 社会适应 基督教信仰 关系强度 自我范畴化
  • 简介:《六十种曲》关目情节涉及道教文化内容的有41种,占60个曲本的三分之二。通过对此现象的分析与透视,我们看到,道教的神仙思想从仙道到人道逐渐伦理化和世俗化的过程。

  • 标签: 道教 《六十种曲》 伦理化 世俗化
  • 简介:继2013年在全国宗教界开展了以“教风”为主题的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以来,在各地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领导安排下,通过各地伊协、清真寺、阿訇、穆斯林的积极参与努力,伊斯兰教界对教风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得到明显提高,教风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重点解决,改进教风的制度建设得到有效加强,“教风年”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2014年1月,国家宗教局发出《关于2014年继续以“教风”为主题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宗教界继续以“教风”为主题,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

  • 标签: 教风建设 伊斯兰教 主体作用 宗教事务 制度建设 国家宗教
  • 简介: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中直心、深心和菩提心等概念,主要出现在关于净土和道场的论述。就含义来看,它们都表示实现或成就果德之诸行。就次序来看,它们或并列,或有其次第顺序。其内容和顺序在不同译本间有一定的差别。各注释在诠解三心在净土与道场的修行意义时,既说明了其次序关系,也有极鲜明的自宗特色,如慧远将此地与地论思想的对应,智顗约教释、观心释的解经方法以及依圆教义的分析等。此外,吉藏对慧远注疏的吸收也值得注意。

  • 标签: 维摩诘经 直心 深心 菩提心
  • 简介:2015年3月1日,乌鲁木齐市伊斯兰教解经工作24期青骨干培训拉开帷幕。开业典礼由乌鲁木齐市民宗委主任帕尔哈提·沙来主持,首先帕主任安排部署了培训要求,乌鲁木齐市社会主义学院校长李作林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八户梁清真寺马俊杰代表学员表态发言,最后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希尔扎提·巴吾东作了重要讲话。此次培训为期五天,利用封闭式脱产学习方式,全市134名回族宗教人士,助理和6名带队干部参加了培训。

  • 标签: 市社会主义学院 骨干培训班 民宗委 东作 宗教人士 希尔
  • 简介:都市寺院能够成为“公民意识教育的特殊摇篮”。为此,都市寺院应当坚守弘扬正法之本份,以身作则,促使广大佛教徒积极成为履行国家公民神圣职责的先进代表。都市寺院可以成为“社会慈善活动的策源地”。都市寺院应当尽力关注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开源节流,争取成为回报社会众生的楷模。都市寺院应该成为“佛教和谐发展的主力军”。都市寺院应当自觉的承担佛教界团结互助的责任,公平合理,推动佛教界不同生存环境下也能够协调发展。

  • 标签: 佛教都市寺院和谐社会路径
  • 简介:彝族毕摩文献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天文地理、精神信仰、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其中,"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的内容除贯穿于有关天地万物构成及社会生活的描述中外,还有专门的"五生十成"和"十生五成"篇章,并附有"付拖图"和"鲁素图",有学者称为"五生十成图"和"十生五成图",蕴含了数理文化和彝族先民对世界构成的认识,在用于某些择吉及预测语境下有孝道的意味。而且,"付拖图"和"鲁素图"与河图、洛书有同质的文化内涵,为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易学文化增添了新材料。

  • 标签: 彝族 毕摩文献 付拖 鲁素
  • 简介:2004年11月21-24日,“和平工具?——宗教在冲突的角色”国际宗教间和平会议在瑞典南部城市Soederkoeping召开。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及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103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同时,为配合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妇女、和平与安全问题”的决议,以及关于“为世界儿童建设非暴力与和平文化国际十年”(2001-2010)的决议,主办方还鼓励女性代表与青年代表积极参与此次会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 标签: 宗教事业 暴力冲突 和平工具 国际宗教间和平会议 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