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的《中国宗教报告》指出,基督教发展较快,估计全国基督徒人数为2305万人;在2011年的《中国宗教报告》里则指出了中国基督教在当今社会中能为推进"公民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基督徒的人数上升了,牧养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也日趋严峻。随着政府对宗教的"脱敏",我们所谓的"私设聚会点"或"家庭教会"也慢慢浮出水面,这样,就更加需要理解教会的真意,以便办好中国的教会。我们的教会究竟是而且应该是怎样的教会?其中又经历了哪些变迁?能给当下的社会提供怎样的指导意义和资源?对当下的问题又该如何回应?因此,本文就《圣经》、教会历史与中国本土中的教会论,作简单探讨。

  • 标签: 教会论 《圣经》 教会历史 中国本土
  • 简介:长期以来,《清凉传》的修纂史与佛教在五台山的传衍一直相伴随。基于佛教“汉化”的心态,以及真实的历史情境,《清凉传》运用了以“借重凭依”为特色的论证阐述策略,在论述背后,我们得以窥见中古时期五台山从“紫府”到“文殊道场”的历史转变过程,以及其时的佛教圣山观念。主要观念有二:其一是护佑皇家的德运之山;其二是咫尺神州的佛土圣境。《清凉传》在一定程度上是“帝王将相”的佛教史,其论述方式与传统史书“求其实”的精神略有不同,但还是较好地体现了五台山思想文化之特色,展示了五台山佛教独特的历史风貌。

  • 标签: 清凉传 五台山 佛教汉化 佛教圣山 长安
  • 简介:导论:今年是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500周年。尽管引发宗教改革的因素包括宗教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等等,但宗教改革最重要的原因是神学上的。为了对抗罗马天主教会,改教家们明确地维护唯靠恩典的教义或维护耶稣基督的福音。'因信称义'是路德恩典教义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位重要的改教家,马丁·路德总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方面,他要反对天主教的官方立场及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天主教人文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又要反对改教阵营中的激进改教派。可以说,路

  • 标签: 中国教会处境 处境相关性 恩典观念
  • 简介:《圣经》要求善待贫民的律法十分丰富。“摩西律法”由于有时内外有别,在犹太教具有一定的民族狭隘性。耶稣的言传身教突破了犹太教的这种狭隘性,但因其强调对上帝的信靠和对天国福乐的期盼,具有较强的彼岸性。《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作为青年马克思《莱茵报》时期重要的法学评论之一,其“穷人的习惯法”思想是从法学的角度对犹太基督宗教善待贫民的律法和文化传统的扬弃,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此阶段剧变中的宗教思想观念

  • 标签: 善待贫民 青年马克思 穷人的习惯法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 简介: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宗教道德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何充分发扬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如何运用宗教信仰特有的感召力去引导广大信众扬善避恶、爱国守法、诚实正直、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为社会多做奉献,把宗教信徒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上来,这是当前正确处理宗教与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效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

  • 标签: 宗教观念 社会主义社会 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伦理 认识误区 教会势力
  • 简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分析和它们在现代化中的经历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大变动,对它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严酷的考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自己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特点。这种特点,照我的看法,就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人伦"性质,或者说,它主要是沿着对人的人伦本性的自觉来发展和展开的。这种对人伦的自觉,至少可追溯到舜的时代,到了春秋末年孔子、老子、墨子时,开始形成为系统的思想学说,分别代表

  • 标签: 基督教 仁爱观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 现代化 宗法制度
  • 简介:本文从旧约神学角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耶利米书》中“新约”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神学成因和重要的神学和灵性意义,并阐述了《旧约》及其神学在圣经神学及基督教系统神学中的“母本”意义。在《旧约》与《新约》关系层面,阐述了较为合宜、正确的圣经观。

  • 标签: 《耶利米书》“新约”
  • 简介:从"内在诠释"层面看,《以赛亚书》三个部分所揭示的以色列民穷通顺逆的不同历史处境,是以色列体认上帝的创造和救赎的"前理解"的基础。正是不同阶段的处境,引发了本书对创造和救赎观念的增广和演进,并在创造和救赎之间始终维系着一种美妙的平衡。

  • 标签: 内在诠释 创造与救赎的平衡
  • 简介:五、儒家仁爱观念的真实内容在简要讨论了儒家和基督教仁爱观的形式之后,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各自的真实内容。本节先论儒家。"亲亲为仁",儒家的仁叫做"人伦之爱"。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意思是说,人与禽兽之别只在于人有人伦并能察于人伦,仁义不是为行而行的,它不过是人对人伦的

  • 标签: 基督教 仁爱观 儒家 人伦文化 宗法人伦 现代化
  • 简介:东晋南北朝时期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在佛教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弘传途径至少有三种,其中“唱导”一途多针对普通民众。“唱导”所用素材之一为“游冥间传闻”,其内容以宣扬天堂地狱苦乐报应为主。文中首先予以重点考察,分析了这类传闻的基本内容,它们所包含的佛教与本上现念及其叙述方式的源流。随后依据北朝造像记揭示了天堂地狱观念在信众中的实际影响。最后以本土现念的内容及其演变为背景具体探讨了民众接受这一观念的原因。

  • 标签: 南北朝 佛教 天堂地狱 民间传闻
  • 简介:章开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领域。他通过深入考察基督宗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精辟阐释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透彻解析中外基督徒有识之士的经典著述,站在跨文化对话的高度,对中国基督宗教史予以“全球地域化”解读。章开沅认为,只有构筑中国本土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才是基督宗教在华“传播与植根”的必由之路。

  • 标签: 章开沅 基督宗教 宗教传播 全球地域化
  • 简介:中国古书中讲“道”的地方很多,如《易经》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运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 标签: “道” 西方传统文化 《道德经》 《圣经》 三生万物 冲气以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