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热贡唐卡艺术脞胡青华据西方学者提供的材料,佛教艺术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它起初的形式是非人格化的,佛并不是以人体的形式出现。而是用某些象征物来代替。如一座印度塔,它用于珍藏佛的遗物,象征着佛的真体;一个法轮,一棵菩提树,它们都象征着...

  • 标签: 唐卡艺术 艺术特色 唐卡画 热贡 十二指 佛教美术
  • 简介:靠近渤海、黄海的海岱地区是古代东夷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台湾世居少数民族与古代东夷人有着较多相同的文化特质,可能主要源自东夷。

  • 标签: 台湾地区 世居少数民族 来源 东夷
  • 简介:本文从家庭结构角度出发,在分析金代社会主要家庭结构类型的基础上,选取石刻文献中189个金代直系两代际家庭为研究样本,统计分析出金代家庭子女生育平均数应不超过4.1人,并据此估算出金代家庭人口数量应不超过6.1人。本文从家庭结构角度估算出的金代家庭人口数量结果与唐宋两代家庭人口平均数无明显差异,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 标签: 金代 家庭 人口数量 石刻文献
  • 简介:清末贵州天柱冷水寨侗族文人龙绪昌撰写的《兵燹志》,详细记载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天柱及其周边县域以姜映芳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与清军之间长达17年之久的斗争过程。笔者在修撰《冷水寨志》过程中,发现了这部珍贵文献手稿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现将整理标点和注释的手稿内容正式发表于此,以飨读者,旨在为从事该区域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提供史料。

  • 标签: 清末 龙绪昌 《兵燹志略》 点注 天柱冷水寨
  • 简介:曹丕在其著名的《典论·论文》中,第一个以命题性的方式确立了“气”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至此,“气”作为核心概念之一,便时隐时现地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文艺学理论,并被广泛地用来阐释和说明文艺创作与欣赏诸问题,甚至被古代艺术家们理解为文艺活动的原始动力,以及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在。然而,这种在曹丕看来是作家所不可或缺之“气”,究竟是什么呢?或者,站在现代文艺美学的高度来透视,这种“气”的基本含义、基本性质以及特殊功能是什么呢?

  • 标签: 曹丕 《典论·论文》 文艺创作 文艺活动 文学创作活动 文艺美学
  • 简介:作为文学作品的满族部是满族战争法文化的载体。通过对满族部讲述的战争内容的分析,本文认为,满族的战争法文化崇尚开战正义,在战争中遵行程序及人道规则,奉行消解战争、以智取胜、以恩威治军、重民依民的战争理念。满族的战争法文化折射着正义、理性与人道的光辉,与现代的战争法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其弘扬和升华是我们的应然选择。

  • 标签: 满族说部 战争法文化 正义
  • 简介:<正>文学创作不仅要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且还应该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引导人们寻求正确的解答,促进文学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发挥文学表现生活,推动生活,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战斗作用。别林斯基过,如果文学作品不是痛苦的哀号和热情的赞颂,如果它不是问题或问题的解答,它对于我们就是死的。列宁在论托尔斯泰时也指出托尔斯泰在描写革命前旧俄国的历史生活时,在作品里“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第一流的地位。”这些提法尽管不同,但意思是明确的,文学创作

  • 标签: 人民内部矛盾 文学创作 社会生活 文学作品 托尔斯泰 四人帮
  • 简介:黑龙江杜尔伯特旗旗寺富余正洁寺阿扎活佛,共转七世。有关一世阿扎活佛的事迹长期湮没。仅在蒙文手抄本《巴扎尔达拉喇嘛额尔德尼诺颜呼图克图三世传记写本》中有相关文字记录,但是从未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通过结合其他史料和民间故事比较分析,传记写本的内容颇为真实可信。一世阿扎活佛生于扎赉特旗,拜葛根庙诺颜三世呼图克图为师,约嘉庆五年(1800)被认定为活佛,于富余正洁寺坐床。他对萨满教采取镇压和打击的立场。

  • 标签: 藏传佛教 杜尔伯特 一世阿扎活佛 富余正洁寺
  • 简介:梳理了学界对李渔"立主脑"的各种解释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立主脑"就是把作家在创作构思时的"立意"通过与"立意"相契合的"一人一事"贯注于全篇的内容,使作品结构整体不仅有序,且有生机、活力。

  • 标签: 立主脑 一人一事 结构 曲论 观念的变革
  • 简介:“活法”说是中国诗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但对吕本中建构这一理论的渊源,还有深入研讨的价值。本文从宋代是一个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时代入手,在仔细研读基本文献的基础上,认真爬剔清理,微观的文献解读、文字校勘和宏观的理论阐释、分析考论相结合,上探其源,下明其变,匡正了一些误识。

  • 标签: 吕本中 活法说 儒释道 互补
  • 简介:新发展的五大理念为民族地区补足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明确了方向和路径。创新是动力,其重点在于从产业类型、产业发展动力方面抓住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契机,创新培育城镇主导产业,并结合服务优先、产城融合的路径形成特色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协调发展上.要在国家层面的各项协调区域发展投入的基础上,从城市群协调和城乡协调两个方面着手保障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共享发展上,路径在于根据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特点,采取侧重点不同的共享发展路径,推动各民族群众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交流交往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标签: 民族地区 新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
  • 简介:长期聚讼不决的艺术起源问题近来出现"多元综合趋势".由于原始材料发现与占有是一个"无限"过程,更兼之材料意义的形成需要理解和阐发,因此艺术起源研究注定受到不同艺术观影响,并形成原始艺术发生研究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层面上的追索带来的不同结论.认识艺术起源研究形成不同观点的根本原因,对于全面认识导致原始艺术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天然生命、劳动生产、巫术礼仪、游戏精神等皆是原始艺术发生的重要因素.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开放性结构模式,能够较为圆满诠释目前材料,并吸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

  • 标签: 艺术起源 原始艺术发生 现代诠释学 原始艺术 结构模式 原因
  • 简介: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加深,战乱频仍,社会急剧动荡,对于唐季的文学发展与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今人谭优学先生将晚唐诗分为三派:“一是以艳丽著称的温李派,以韩偓为代表;一是以寒瘦苦吟为主的贾岛派,以李洞为代表;一是著重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继承元白新乐府精神的这一派,以皮日休为代表。”(《唐诗人行年考·薛能》)基本上把握住了晚唐诗坛的三大走向。但把韩偓归入艳丽派,显然是就其《香奁集》立论的,虽然不无道理,却不很准确。韩偓的诗歌创作决不是《香奁集》所能范围的。

  • 标签: 韩偓 香奁 谭优学 民生疾苦 新乐府 李洞
  • 简介:以李绂《与方灵皋论所评柳文书》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李绂与方苞评析柳文的不同态度,进一步认识方苞“义法”的实质。方苞的“义法”的提出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文创作的要求,但与李绂的古文理论相比,“义法”则相对苛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阻碍了古文的创作和发展。

  • 标签: 方苞 李绂 评点柳文 义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