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20世纪以来,电子音乐不仅改变了一些音乐创作的思维和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随着电子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倾向于电子音乐而忽略了传统音乐,使得传统音乐处境艰难,这一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传统音乐和电子音乐的相互比较,进行了在创作、技巧和内容上的研究。出发点是基于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 标签: 传统音乐 电子音乐 发展 保护
  • 简介:布迪厄的《艺术之恋》是一部立足于经验调查基础上的美学社会学典范之作。博物馆由于其入场券价格的低廉,看上去向任何人开放。但实际上,对艺术商品的消费能力取决于对于艺术品的解码能力,而后者,对大多数中下层公众而言,已经被预先剥夺了。因此,艺术博物馆不仅仅是对于艺术民主的虚假承诺,不仅仅无助于不平等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而且通过卡里斯玛意识形态,还合法化了这种社会区隔。本文还结合布迪厄对于各社会阶级参观博物馆时的种种情状,布迪厄对于经典文化与真实文化的区分,以及布迪厄对于艺术教育的批判,具体阐述了他对于博物馆发挥着将不平等秩序合法化功能的看法。

  • 标签: 布迪厄 《艺术之恋》 艺术博物馆 卡里斯玛意识形态 美学社会学 艺术民主
  • 简介:本文首先围绕阿塔利《噪音》之中对当代音乐的重复网络的分析展开论述。虽然他对“囤积”之时间性悖论的提示颇有启示性,但其整体理论框架无法真正阐释重复音乐与主体性之间的关联。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对第一种时间综合的论述带给我们另一条理解线索。借助于重复中“析取”差异的“凝缩”和“凝思”的活动,时间性得以摆脱种种空间化的框架纯粹展现自身,而主体性也得以在聆听的真实经验之中不断生成。

  • 标签: 重复 凝思 凝缩 时间性
  • 简介:玉柄形为祖先之灵的生命象征物。有牙形柄形附加以众多微小的玉饰组合体,寄托着祖灵生命无限延续,让子子孙孙无穷尽的祝祷意向。神人兽面纹是祖灵显现的具象形式,一般以獠牙的怪异化和穿耳佩玉块的写实表现,组合成人兽合一的幻化形象;其变体则是以“鸟形灵”的神话表达模式,塑造成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人面鸟身祖神像立于枝头花果之上的奇妙青铜器景观。以植物发芽、开花、抽笋状为象征的花瓣形和竹节形柄形,突出表达祖灵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生殖力,对应着南方少数民族有关竹灵、祖竹、族灵等宗教信仰观念。

  • 标签: 玉德 祖灵 玉柄形器 竹节形 花瓣形
  • 简介:1978年开始出现的走私录音机,是中国内地融入全球电子信息浪潮之中的第一种新型家用电子媒介。在此时期,许多内地民众之所以愿意花费大约一年的工资,去购买一台走私录音机,既与人们日益重视个体自我的日常消费欲望有关,也与人们不满足于内地媒体的传统宣传方式有关。本文认为,走私录音机的流行,不仅意味着共和国时期真正具有市场意义的消费者与现代传媒意义的受众诞生,而且还表明,新型电子信息技术与电子文化有力催生并推动当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变迁。

  • 标签: 走私 录音机 消费 电子媒介 文化变迁
  • 简介:马库斯提出,视觉经验由于具有审美性,没有在人类学中得到应用。在和艺术家、舞台设计师和剧场艺术家费尔南多·卡尔萨迪利亚(FernandoCalzadilla)合写的一本书中,马库斯认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类学丧失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但人类学家并不使用艺术工具(如视觉经验),以便完善自己的研究,使其合法而可行。事实上,人类学界出现了诸多人类学的跨学科作品,通过对若干作品的讨论,批判了马库斯的这一观点,展示了人类学家是如何将研究方法与艺术工具结合在一起的。

  • 标签: 艺术方法 人类学 马库斯 科学 民族志
  • 简介: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性,其根本是寻找一种视觉传达的媒介。这种视觉媒介不仅是展示视觉图像,而且是规空视觉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是欣赏者和绘画作品的关系,而且是欣赏者和作品作者的关系。屏风可以是一种实物,一种艺术媒介,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1]。无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绘画进行了研究和解释,但这些研究都集中于将绘画作为图像本身展开,而巫鸿先生的《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以下简称《重屏》)

  • 标签: 中国绘画 中的媒材 媒材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