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外伤弥漫脑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调查对象主要为2005年~2013年在我院接受亚低温治疗外伤弥漫脑肿胀的患者共45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22例,治疗组患者在入院后确诊需要手术治疗后应立即进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23例,主要采用常温组进行外伤弥漫脑肿胀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3.46%,X2=11.3834,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外伤弥漫脑肿胀较为理想的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亚低温治疗 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脂肪肝(NAFLD)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方向,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近十年来我国有关非酒精脂肪肝中医药研究成果,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结果中医药对NAFLD的临床研究已经从单味药到复方,从经方到自拟方,实验研究由组织形态学发展到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探讨发展到对作用靶点与调控环节的分析,中医药研究水平趋深入,研究领域趋扩大。但仍存在统一标准缺乏、设计不规范等问题。结论中医药治疗非酒精脂肪肝(NAFLD)疗效显著,前景良好,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建立一个统一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以及疗效判定标准势在必行。完善领域科研设计、优化造模方法、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是当下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医药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临床治疗突发性难治耳聋的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我院诊治的48例突发性难治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治疗,对照组口服泼尼松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间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临床使用安全的异同。结果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听阈值,对两组患者的听阈值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的疗效明确高于对照组,二者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鼓室内注射甲泼尼松对突发性难治耳聋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鼓室内注射 疗效 甲泼尼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根治切除总管胆囊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方法抽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胆总管囊肿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根治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显著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比对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别,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切除术对治疗胆总管囊肿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创口小、视野清晰、并发症并且恢复时间短,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腹腔镜 根治性切除 胆总管囊肿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7例进展型外伤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给予持续腰大池引流,对照组给予钻孔式或经皮引流,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是治疗进展型外伤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腰大池引流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钻孔或经皮穿刺引流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的特征。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65例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检查患者的心电图,比较其QRS形态和电压。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心动过速和室期前收缩两者的心电图有相似的形态,即呈现典型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同时伴有心电轴右偏,但是因为其的起源不同如前间隔、后间隔、游离壁等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征。结论不同起源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有不同的心电图特征,熟练掌握这些特征,可以在患者接下来的治疗中较为准确地初步判断患者的心律失常起源灶,帮助以后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更改,节约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起源右心室 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无创动脉硬化与临床病理相符。方法选择120例拟行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进行术前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按照检测结果分为正常、轻度硬化、中度硬化、重度硬化四组,同时手术中取桡动脉病理活检,将病理活检结果分为正常、轻度硬化、中度硬化、重度硬化四组,将无创动脉硬化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相对照,了解两者的相关。结果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与病理检查结果高度相关,其符合率达到86%,且对中、重度动脉硬化检测结果符合率达到96.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动脉硬化,应用无创检测可对动脉进行硬化程度的准确评估。

  • 标签: 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 尿毒症 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合并侵袭真菌感染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血液科治疗的5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合并侵袭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种类、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中,获得真菌74株,主要为念珠菌属56株(75.68%),两种真菌感染14例(18.92%),伴有细菌感染51例(68.92%);所有患者均根据药敏试验进行抗真菌治疗;治愈32例,显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合并侵袭真菌感染主要以念珠菌感染为主,经临床治疗后效果显著。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侵袭性真菌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食管炎的相关。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食管炎(RE)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仅有腹上区不适,无反流症状且经胃镜检查,非RE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研究,分析RE与Hp的相关。结果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级感染率明显高于II级别和III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I级感染率高于III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RE的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对于RE患者治疗中清除HP的行为对于患者弊大于利。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反流性食管炎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侵袭真菌鼻窦炎的治疗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与手段。方法分析我院行鼻窦内窥镜技术治疗非侵袭真菌鼻窦炎42例手术径路及使用抗真菌药物对愈合的影响。结论鼻内窥镜技术是治疗非侵袭真菌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术后注意定期换药及术腔清洗,是否应用抗真菌药对疗效影响不大。

  • 标签: 鼻窦内窥镜技术 真菌病 鼻窦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系统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探讨其与SLE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方法检测112例SLE甲状腺激素水平,将其与疾病活动度(以SLEDAI评价)、血清白蛋白、补体等指标进行比较,并以47名健康检查者作对照。结果(1)112例SLE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占52%(58/112),其中合并甲亢2例(1.8),甲减5例(4.4%),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51例(45%)。(2)SLE组血清TT3、TT4、FT3、FT4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尤以SLE肾炎组更明显(P<0.05)。(3)SLE组血清TT3,TT4FT3FT4水平与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P<0.05),而TT3,TT4,FT3与C3呈正相关(P<0.05)。(4)甲状腺功能异常组的SLEDAI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SLEDAI(P<0.05)。TT3与SLEDAI呈负相关(r=-0.308,P<0.05)。结论SLE患者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且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与疾病的活动有密切关系。

  • 标签: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甲状腺激素 SLE疾病活动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鼻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方法选择本院就诊过敏鼻炎患者20例,经粉尘螨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患者给予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剂量由低到高逐渐增加,1次/d,治疗6个月。对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症状的评分进行对比,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0例患者鼻炎症状评分,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效果均优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显效患者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鼻炎的总有效率为90%;1例发生胃肠道不适,1例发生局部皮疹,对症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粉尘螨滴剂治疗过敏鼻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过敏性鼻炎 粉尘螨滴剂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颌吸附义齿和生物功能修复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7年8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无牙颌患者120例,其中60例采用传统方法制作全口总义齿,另外60例采用吸附机制制作总义齿,比较两组的修复效果。结果吸附机制制作的总义齿修复的全口义齿压痛点数量比较少,跟传统治疗方式相比,该种治疗方式更好。

  • 标签: 吸附 全口义齿 生物功能性修复系统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血钾型周期瘫痪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对新疆第二师焉耆医院神经内科2004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8例低血钾型周期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低血钾型周期瘫痪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因,多在夜间睡眠时或清晨清醒后发作,常表现为四肢驰缓肌无力,以双下肢为重,重症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和呼吸肌麻痹,106例经口服和静脉补钾,联合硫酸镁,安体舒通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死于呼吸肌麻痹和恶性心律失常。结论低血钾型周期瘫痪以青年男性多见,发作多有诱因,积极补钾及抗心律失常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呼吸机辅助呼吸对累及呼吸肌的危重症低血钾病人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 标签: 低血钾 周期性瘫痪 病因 治疗体会
  • 简介:摘要背景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祖国医学治疗NAFLD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迄今临床尚缺乏理想的中药制剂,故探索治疗NAFLD的有效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我们在前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胆宁片对NAFL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研究旨为进一步探讨胆宁片对NAFLD的治疗作用机理,从而为该药临床应用提供较好的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选用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正常组,模型组,胆宁片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用含有高蛋黄粉、高胆酸钠的饲料喂养。同时予药物干预,胆宁片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分别以1g/kg体重、2g/kg体重、4g/kg体重灌胃,模型组与正常组用0.9%的生理盐水按1ml/100g体重灌胃。各组大鼠均日灌胃一次,连续用药8周。腹腔麻醉、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肝功能(ALT、AST)、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肿瘤坏死因子(TNF-α)、瘦素(LEP);即刻剖腹取肝脏,测量肝湿重,计算肝指数,然后取肝脏标本做光镜观察肝脏结构。结果胆宁片能显著改善大鼠肝脏组织的脂肪变性,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ALT、AST,降低脂肪细胞因子(TNF-α、LEP等)的高表达,胆宁片高剂量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尤为明显。结论胆宁片的治疗机理可能与降低脂肪细胞因子(TNF-α、LEP)的表达、改善肝功能以及调节脂代谢紊乱有关。该药是治疗脂肪肝的有效中成药。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胆宁片 大鼠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排便障碍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肛肠科2016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86例功能排便障碍便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乳果糖15ml,2次/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治疗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07%、治疗满意度位86.0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反馈治疗法治疗功能排便障碍便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排便效果,提高治疗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生物反馈治疗 功能性排便障碍性便秘 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通过对老年患者维持血液透析依从进行护理干预后的影响。方法取我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维持血液透析老年患者10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全面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依从。结果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后依从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实施全面护理,效果确切,患者依从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老年患者 维持性血液透析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位置眩晕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176例明确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发作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管结石症患者采用Epley法复位治疗,嵴帽结石症患者采用Semont法复位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76例患者经1次治疗后痊愈134例,有效26例,无效16例,2次治疗后痊愈149例,有效18例,无效9例,经过3次后痊愈161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结论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明显,安全简单,是后半规管良性发作位置眩晕的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后半规管 手法复位
  • 简介:摘要近年来妊娠剧吐患者住院治疗后,我们发现有部分患者,病情反复。部分病情反复的妊娠剧吐患者,经检测,其甲状腺功能存在一过亢进,国内外对于妊娠合并一过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是否予抗甲状腺治疗说法不一,作者就自己的临床观察,作简要综述。

  • 标签: 妊娠呕吐 一过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生化甲亢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低温可调钠预防透析低血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用SAS软件进行异质检验并计算合并效应尺度及其95%置信区间,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国内19篇国外0篇符合要求的研究。19篇文献均为低温可调钠模式与传统常温模式预防透析低血压对比试验。对文献进行异质分析,结果为Q=χ2=1049.35,DF=20-1=19,P=0<0.05,I2=98.1893%>50%。平均效应尺度约为1.55,95%置信区间为1.46~1.65。结论相比传统常温血透模式,低温可调钠血透模式在预防血液透析低血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低血压 低温可调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