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介绍榆林市塔吊防雷检测的主要内容,列举法律法规条例及规范来表明对建筑工地塔吊进行防雷检测的必需性。简要介绍塔吊检测中如何明确责任﹑加强沟通与交流﹑合理规范检测及监管流程等。重点阐述榆林市将塔吊检测列入到竣工验收报告中的好处。

  • 标签: 防雷检测 塔吊 榆林
  • 简介:摘要:本文着重对榆林庄闸观测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比较 2014-2018 年上下游水位、测压管水位、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特征数据。经分析,上游水位波动变幅总体较小,水闸水平位移量及垂直位移量在正常范围内,水闸位移正常。通过分析,可以更加了解水闸的情况,对每年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编,便可进行比较研究,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水闸 观测资料 分析
  • 简介:截止到2008年底,榆林市境内已有2条国道、6条省道、4条高速公路、1条一级公路。这些公路的建成,对完善公路网络,改善宏观投资环境,振兴能源化工基地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榆林境内公路线路长、沿线地形复杂,且山地较多,并有沙漠地带等,公路气象问题十分突出:

  • 标签: 高速公路 气象服务 榆林市 设计 一级公路 公路网络
  • 简介:冬季,榆林机场影响飞行的主要天气现象是烟,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烟源大增,其突发性强,水平能见度由10000m急剧降到3000m以下。由烟引起的低能见度严重威胁着航班的安全正常。榆林机场烟的形成多与本场高度较低的强逆温层、风场以及烟源...

  • 标签: 迭代法 机场 水平能见度 预报经验 成因分析 预报准确率
  • 简介:为了解榆林机场复杂大雾变化过程中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利用常规天气图和AWOS系统采集的气温、气压、风向、风速、能见度等实时资料,利用天气学原理对2011年12月1日榆林机场出现的复杂大雾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对湿度为91%~95%是榆林机场冬季大雾形成的临界状态,相对湿度95%是榆林机场大雾稳定持续的临界值,机场积雪被清扫的跑道与周围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地表之间存在辐射差异,该差异可能导致浅雾、碎雾发生明显变化。

  • 标签: 机场 复杂雾 能见度 变化特征
  • 简介:摘要:想要保证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合理性必须以准确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在本次研究中将利用ArcGIS软件评价榆林市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等级,然后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防控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地质灾害 榆林市榆阳区 风险评价
  • 简介:以3小时降水量大于或等于20mm或6小时大于或等于25mm为标准确定短时强降水日,对1979—1988年10年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榆林市强降水集中在7—8月,而且多发生于午后和凌晨。

  • 标签: 强降水 分析 预报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确立榆林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建设特色气象业务体系,指出当前发展气象事业的重点是加强软实力建设和应用气象研究,并提出建设榆林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项目、重点、方法等。

  • 标签: 气象服务 业务体系 榆林市 经济社会发展 应用气象 气象事业
  • 简介:利用1971-2012年42a榆林市12县区气象台站逐日(20一20时,下同)降水资料,对致灾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榆林平均每年出现致灾暴雨3.5次,在地域上呈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分布;致灾暴雨多出现在7—8月,占致灾暴雨总次数的73%;致灾暴雨强度最大的时段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西太平洋副高偏北偏强、东亚大槽偏东偏弱、东亚季风偏强,亚洲区极涡偏弱时,有利于榆林产生暴雨;榆林东部的黄河沿岸暴雨多,与偏南气流和偏东气流受地形阻挡作用强迫抬升,并在榆林东部形成辐合有关。

  • 标签: 致灾暴雨 时空分布 环流特征指数 榆林市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越来越个性化[1],而榆林市公共气象服务模式一直未有跨越式的突破和发展,支撑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的技术平台发展相对滞后,现有业务平台冗余、服务产品重复、业务监控不全、服务效能不高、需求服务脱节等问题日益制约了榆林市公共气象服务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开发了榆林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 标签: 气象服务 服务平台 榆林市 设计 服务模式 技术平台
  • 简介:长期天气预报订正系统采用树状多级模块结构,各子模块由总模块控制转移,模块之间既互相独立又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在预报应用过程中可以滚动发展.我们用DBASE—Ⅲ建立了全区十二个县(市)气象站旬降水、温度历史资料库和与之配套的预报因子库.采用BASICA语言编制软

  • 标签: 长期天气预报 模块控制 子模块 趋势预报 十二个 预报对象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NCEP1°X1°再分析资料以及榆林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7年7月25—26日榆林市区域性暴雨、局地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短波槽、700hPa低空西南急流和850hPa中尺度切变线是本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700hPa西南急流为特大暴雨的主要水汽输送系统,同时为强降水的维持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雷达反射率演变特征表明该次过程有两个强降水时段,第一阶段为位于榆林北部的带状回波和南部的孤立雷暴单体造成的局地强降水,第二阶段为回波前部不断生成并发展的多个强回波中心给榆林南部带来的大范围短时暴雨。径向速度图上,在第二阶段对称的正负速度中心表明700hP:存在明显的西南低空急流;过程期间低空急流与强降水的发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持续出现的中心风速为15m/S以上的西南急流对短时大暴雨的产生有重要作用,低空急流的强度直接影响着强降水强度,急流风速增幅越大,强降水雨强增幅越大。

  • 标签: 短时大暴雨 低空急流 雷达回波特征 径向速度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FNL1°×1°间隔6h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8月榆林市相继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雨过程(7月26日暴雨过程,简称“7·26暴雨”;8月22日暴雨过程,简称“8·22暴雨”)的热力、动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与高低空急流关系密切,当高低空急流加强,出现强动力抬升时出现强降水,暴雨落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的强水汽辐合区.“7·26暴雨”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更强,大暴雨出现在高低空急流耦合的强上升区.两次降水过程热力机制有所不同,“7·26暴雨”过程中层有冷空气卷入,中低层存在强对流不稳定,低层切变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8·22暴雨”过程大气整层饱和,锋面作用显著,暖湿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低层存在对流不稳定,大尺度稳定降水系统伴随中小尺度对流发展,降水加强.对流层低层VMP1(湿正压项)负高值中心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 标签: 榆林市 区域性暴雨 高低空急流 对流不稳定 湿位涡 对比分析
  • 简介:利用NECP1°×1°间隔6h再分析资料、卫星TBB资料、榆林多普勒雷达以及本地加密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23日榆林城区短时突发性暴雨成因及中尺度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产生的,副高外围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带来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卫星云图和雷达上表现为中β尺度对流雨团和多个γ尺度强对流雨团;0~6km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对流不稳定能量和中低层强辐合,为短时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境场;地面图上干线触发了暴雨的产生.中尺度辐合的维持,使得飑线附近不断触发新的对流雨团,tBB〈-60℃区域与短时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分级最优Z-I反演降水估测产品能更好地反映中尺度对流性降水的量级,对预报员判别短时强降水具有指示作用.

  • 标签: 环流背景 中小尺度 干冷侵入 降水估测
  • 简介:利用计算机编程和信息处理技术,开发榆林市18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和数据分析综合应用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显示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数据;自动监控报文传输和蓄电池状态;对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高温、大风、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自动报警;查询统计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和历史资料,并利用AnyChart控件和SURFER软件自动生成图像图表文件。

  • 标签: 区域气象站 质量监控 资料处理
  • 简介:采用2017年7月25日08时-26日08时地面观测资料与欧洲中期数值模式(ECMWF,简称“EC”)、中国气象局全球中期数值模式(GRAPES_GFS,简称“GFS”)和日本气象厅数值模式(简称“JMA”)的降水预报进行对比,分析各模式对此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预报性能,并将各模式预报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与NCEP1°×1°再分析资料做对比,分析模式降水误差的产生原因.结果表明:EC对降水量预报较好,达到大暴雨量级;GFS降雨量级预报为暴雨,中心位置比EC更接近实况;JMA中心位置预报最好,但降雨量与实况相差较大.各模式均为20时预报优于08时预报,且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预报结果更接近实况.EC预报的低层切变、垂直速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能量舌均偏北,因而预报的降雨区域偏北.GFS预报低层辐合、θse相对大值区、垂直上升运动中心均明显偏西,故降水大值区在内蒙地区,垂直运动次上升中心对应榆林上空降水中心.JMA的各因素均与实况位置-致,降水中心预报在各模式中最接近实况,由于低层气流较弱以及弱的水汽辐合,导致降水量预报与实况相差较大.

  • 标签: 区域性大暴雨 模式降水检验 误差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粉煤灰和城市污泥配施对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沙漠土进行了土壤改良实验,以玉米盆栽试验效果探讨了可行性,实现了国内外首次用固体废弃物配施改良沙漠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添加固体废弃物使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有害元素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标准,C/N值符合土壤栽培要求;2)大大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使沙漠土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保水保肥性明显提高,pH明显降低,节约用水45%~48%;3)将本区沙漠土(松沙土)改造为沙壤土和轻壤土。实验对干旱缺水的沙漠进行农作物种植、恢复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也使固体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

  • 标签: 粉煤灰 城市污泥 改良沙漠土 陕西省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