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一、路德的故事及地位《圣经·旧约》中有两部是以女性的名字命名的,《路德记》和《以斯帖记》。《路德记》的故事发生在三干多年前(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记述了一位外邦女子路德,在以色列动荡穷困的年代如何立足,并且获得美满爱情的故事。

  • 标签: 路德 戏剧冲突 本质 创作 解读 故事
  • 简介:前言北宋优伶,多如过江之鲫,从当时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得知①,然而为何只有丁都赛一枝独秀,特别引起后人注意?除了文献数据记载及地下出土文物的发现之外,尚可借着丁都赛在当时的梨园地位,观察出10世纪至12世纪期间,中原汉族与东北契丹之间的关系,他们一方面在民族、政治的冲突中相互对立,另一方面在文化上

  • 标签: 丁都赛 契丹人 民族冲突 文化融合 耶律德光 阿保机
  • 简介:观看许家维的作品常会感觉到一种缓慢不急躁的态度——透过低温1的影像和对象,似乎耍观众静静地倾听他欲叙述的故事——这种内敛的老成很难想象今年的他才刚满30岁。台湾年轻一代艺术家作品中存在的政治性空间,曾被认为呈现出——艺术家在政治缺席状态下,借由一种恋物、恋尸癖来达成其想望方式2。也就是说,当日寸的批评认为,从90年代末开始,台湾文化现象中那种追求自我却又喃喃自语的状态,在艺术创作中转化成了一种困顿于现状的状态,发展出了所谓的“顿挫艺术”。许家维身为此世代的年轻艺术家一员,认为此论点过于狭隘——年轻一辈的作品在叙述政治历史时的缺席,并不代表“所欲无可为之”,反而是让再现历史、记忆的方式.开始了一种转变。

  • 标签: 叙事语言 记忆 政治历史 时间 艺术家 90年代
  • 简介:在2011年第四期《敦煌研究》中,我们对辽宁省博物馆珍藏唐代《恪法师第一抄》(以下简作《恪抄》,见后附一)的内容性质进行了详细论证。实际上,在对《恪抄》的性质考察同时,我们也对这份经卷的真伪源流作了较详细的调查。关于该卷的文章并不多见,在仅见的相关文章中,都十分肯定此卷是敦煌经卷,经上虞罗雪堂收藏,后入藏辽宁省博物馆,但该卷的详细源流并不是很清楚,也未见有文章专门论述。敦煌卷子赝品伪造极多,即使一些大型收藏机构也难免将赝品伪造卷子收作秘藏。以日本收藏为例,1986年1月,藤枝晃对《每日新闻》记者表示,有约一千件的日本国内的敦煌写本中有百分之九十八的伪作。

  • 标签: 源流 法师 《敦煌研究》 断限 时间 《每日新闻》
  • 简介:洛杉矶盖蒂中心最近宣布“太平洋标准时间:洛杉矶现代建筑展”即将举行,该展览旨在向人们展示对南加帅l二战后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现代建筑。与去年的“1945-1980的洛杉矶艺术”展览相比,本次展览规模小,由11个小型展览组成,于洛杉矶市内及其周边区域的文化研究机构同时展出。“我们曾希望继续探索该地区的战后视觉艺术和文化发展现状,但作为一种开创性的尝试,很显然我们无法每年保持应有规模,”保罗·盖蒂信托基金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ImCuno表示,“所以本次展览在规模和覆盖的地理范围等方面都会相对小一些,不过它仍旧能够起到宣扬“太平洋标准时间”艺术节传统协作精神的作用。”

  • 标签: 洛杉矶市 现代建筑 标准时间 太平洋 展览规模 文化发展
  • 简介:滕固作为民国期间重要的美术史学者,在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上曾受到学界巨擘梁启超的启示与影响,深化了他对美术史料搜集、研究方法和学术观念等方面的认识。但目前学界由于在梁、滕二人具体会面时间上缺乏确凿性研究,导致无法正确认识梁启超究竟在哪些学术层面上影响了滕固,是早年的“进化论”史观还是1920年代初期特定的文化史学思路呢?研究二人会面时间对于认识滕固留日中期学术思路转向和留德学习都是有所裨益的。通过考辨,滕固与梁启超最早会面时间应在1922年8月中旬左右。

  • 标签: 梁启超 滕固 “进化论” 文化史学
  • 简介:今天,多数人熟悉作为作曲家的马勒,可是他生前却主要以指挥家闻名于世。作为指挥家马勒在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继承瓦格纳的传统,是“主观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开创了个性化鲜明的指挥风格。他担任维也纳皇家歌剧院艺术总监10年,被称为这一欧洲最重要的音乐殿堂的黄金时代。

  • 标签: 马勒 指挥艺术 维也纳歌剧院
  • 简介:中国的文化下乡活动自1997年正式实施,已经有十几年时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民族社区文化下乡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就回族农村社区而言,文化下乡较少考虑回族民众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使得文化下乡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与本地区的回族民俗习惯相冲突,并影响了文化下乡活动在民族地区丰富农村文化的基本目的,所以有必要对这种文化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

  • 标签: 民族社区 文化下乡 乡下文化 文化冲突
  • 简介:本文首先围绕阿塔利《噪音》之中对当代音乐的重复网络的分析展开论述。虽然他对“囤积”之时间性悖论的提示颇有启示性,但其整体理论框架无法真正阐释重复音乐与主体性之间的关联。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对第一种时间综合的论述带给我们另一条理解线索。借助于重复中“析取”差异的“凝缩”和“凝思”的活动,时间性得以摆脱种种空间化的框架纯粹展现自身,而主体性也得以在聆听的真实经验之中不断生成。

  • 标签: 重复 凝思 凝缩 时间性
  • 简介:本文从聆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感性体验切入,以“时间悬停”为关注核心。文章共分七个部分,以同心圆的结构,从聚焦前奏曲核心的“渴望动机”开始,逐步放宽视角至前奏曲的单一动机单元、多个动机之间的关系、整首前奏曲、乐剧中五个具有“时间悬停”特质的段落、直至整部乐剧。考察“渴望动机”这一细小的元素如何带来“时间悬停”并在一系列的连锁转化中“自我实现”般构建起整部乐剧。同时指出,这种音响状态以及构建音乐的方式直指戏剧的核心内涵,从而尝试对《特》中音乐与戏剧关系作出阐释。篇幅所限,仅节选原文的第一至第四部分。

  • 标签: 瓦格纳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时间悬停 自我实现 音乐与戏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