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黄蛰虫丸联合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替诺福韦治疗,每次口服1片,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蛰虫丸内服,3 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观察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临床疗效以及肠道菌群变化,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41.62 ± 5.93)U/L比(50.41 ± 7.12)U/L、(41.99 ± 5.76)U/L比(52.17 ± 7.09)U/L、(34.46 ± 5.31)U/L比(49.41 ± 6.23)U/L、(20.35 ± 3.04)μmol/L比(25.60 ± 3.9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黏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67.45 ± 18.75)μg/L比(209.44 ± 22.96)μg/L、(103.44 ± 12.75)μg/L比(140.08 ± 16.33)μg/L、(81.41 ± 10.06)μg/L比(126.36 ± 14.94)μg/L、(108.41 ± 12.72)μg/L比(169.41 ± 19.2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67%(55/60)比76.27%(4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0,P=0.041)。观察组治疗后HBeAg、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28.33%(17/60)比11.86%(7/59)、83.33%(50/60)比66.10%(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1,P=0.044;χ2=4.685,P=0.030)。观察组治疗后肠道菌群指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增加,大肠杆菌、肠球菌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肠道菌群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蛰虫丸联合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提高HBeAg血清学转阴率,抑制HBV-DNA复制,增加治疗效果,且安全性好。大黄蛰虫丸的调节肠道菌群作用可能与其疗效有关。

  • 标签: 肝炎,乙型 大黄蛰虫丸 替诺福韦酯 肝硬化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诺肝素钠-聚甲基丙烯酸甲(ES-PMMA)骨水泥在动物体内释放特性和术后持续释放依诺肝素钠药物浓度。方法将20只家兔[望都县彤辉养殖,动物合格证编号为191106,体重(2.5±0.5) kg,兔龄3~6个月]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制作标准ES-PMMA骨水泥圆柱体试件,实验组每40 g骨水泥加入依诺肝素钠(ES)的量分别为4 000、8 000、12 000 AXaIU,对照组不添加依诺肝素钠。手术方式将试件分别置于新西兰雄兔右侧股骨髓腔内,以不可吸收缝线捆绑,内置负压引流管收取引流液,实验组连续10 d测定引流液中的依诺肝素钠药物浓度。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兔均存活饲养至实验结束,ES加入为4 000、8 000、12 000 AXaIU的实验组24 h后释放量分别为0.713、1.157、1.662 IU/ml,各实验组均在体内放置24 h后达到ES释放浓度的最高峰,此后浓度释放逐渐衰减,在第4~10天释放趋于稳定。结论ES-PMMA骨水泥试件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后能够从局部释放出来,发挥局部抗凝作用。

  • 标签: 依诺肝素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骨水泥 体内释放 局部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25-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TH)、骨转换指标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病程10年以上非透析男性T2DM患者年龄60~86(69.8±5.7)岁的住院老年患者206例(老年组),同时纳入年龄40~59(50.1±5.3)岁的中年患者220例(中年组),共426例。根据CKD-EPI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CKD1期、CKD2期、CKD3期和CKD4/5期4组。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各组25(OH)D、PTH、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β-CTX)水平。结果426例患者中位25(OH)D水平为17.10 μg/L(11.30~21.60),维生素D缺乏292例(68.5%)。老年组中位25(OH)D水平低于中年组(15.10 μg/L和17.15 μg/L,Z=-2.165,P=0.030),两组维生素D缺乏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4%和68.6%,χ2=0.002,P=0.966)。随eGFR下降,老年维生素D缺乏比例逐渐增高。老年组CKD3期25(OH)D水平分别较CKD1期和CKD2期两组下降(10.85 μg/L和16.80 μg/L,Z=-2.808,P=0.005;10.85 μg/L和15.60 μg/L,Z=-2.099,P=0.044),CKD4/5期较CKD3期进一步下降(6.65 μg/L和10.85 μg/L,Z=-1.956,P=0.048);中年患者CKD4/5组期显著下降。患者PTH、β-CTX水平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348、-0.263,均P<0.001),其负相关趋势受eGFR影响。结论老年非透析男性T2DM患者PTH和骨转换指标β-CTX与25(OH)D呈负相关,且受eGFR影响。

  • 标签: 糖尿病,2型 维生素D 骨转换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缬沙坦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剂和苯磺酸钙片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80例慢性肾衰竭,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纳苯磺酸钙片,观察组40例采纳缬沙坦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剂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更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缬沙坦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注射剂和苯磺酸钙片治疗方案,慢性衰竭患者具有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缬沙坦胶囊 前列地尔注射剂 羟苯磺酸钙 慢性肾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了解达比加群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提取2004年1月至2019年4月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首要怀疑药物为达比加群的不良事件(AE)和出血事件报告,依据国际医学用语词典中药物不良反应术语集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出血事件报告进行分类,并提取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剂量和AE发生情况。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等3种方法,分别基于SOC和PT达比加群相关出血事件信号进行检测,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则判断该信号为可疑出血事件信号。结果共获得以达比加群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56 501份,其中出血事件报告19 737份(34.93%)。19 737例患者中,男性9 687例(49.08%),女性9 790例(49.60%),性别不详者260例(1.32%);年龄18~95岁,<75岁者2 742例(13.89%),≥75岁者15 051例(76.26%),年龄不详者1 944例(9.85%);达比加群给药剂量为110 mg、1次/d者416例(2.11%),110 mg、2次/d者2 346例(11.89%),150 mg、1次/d者525例(2.66%),150 mg、2次/d者4 012例(20.33%),剂量不详者12 438例(63.02%);发生严重出血事件者9 242例(46.83%),死亡3 260例(16.52%)。3种方法均检测出阳性信号的SOC为胃肠系统疾病(14 382例,72.87%)、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 216例,16.29%)、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1 462例,7.41%)、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576例,2.92%)和眼器官疾病(101例,0.51%),信号强度居前3位者为胃肠系统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PT共32个,对应于胃肠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12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依次为下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和黑便;对应于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2个,强度居前者为泌尿道出血;对应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阳性PT为11个,信号强度居前5位者依次为颅内出血、颅内血肿、出血性卒中、硬膜下出血和硬脊膜外出血;对应于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的阳性PT为4个,信号强度居首位者为皮下出血;对应于眼器官疾病的阳性PT为2个,强度居前者为结膜出血。结论出血事件是达比加群较严重的AE,消化道出血多见。≥75岁的患者出血风险更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达比加群 出血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 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 其中有部分患者如果未采取及时治疗,会导致肝硬化; 而一旦病情发展至此阶段,往往在治疗过程中难度增大, 患者出现死亡的几率明显上升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早采取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肝硬化进程, 提高患者肝功能, 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很大帮助。经过临床不懈探索, 发现在抗病毒治疗中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这其中以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为主。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病毒载量较高的患者来说,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本文通过深入探索初始联合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治疗效果, 为后续提供参考。

  • 标签: 初始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乙肝肝硬化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讨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选择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药物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 2016年 05月~ 2018年 07月收治的 88例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药物;对照组( 44例):选择拉米夫定药物展开治疗;观察组( 44例):选择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展开治疗;对比治疗治疗。结果: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 24w( 56.82%)、治疗后 48w( 68.18%) ALT复常率对比,观察组( 84.09%)、( 97.73%)均获明显提升( P<0.05);治疗前,在 HBV-DNA血清载量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 P>0.05);治疗后 24w、治疗后 48w,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 HBV-DNA血清载量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减少( P<0.05)。结论: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药物的有效应用,对于患者 ALT复常率的提升以及 HBV-DNA血清载量的降低,效果显著,最终对于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好转,奠定基础。    【关键词】替诺福韦;拉米夫定;艾滋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效果    艾滋病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出现,均会对患病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如果两种疾病合并出现,则威胁性呈现出更为明显增加,对此需要及时展开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 [1]。本次研究将针对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明确最佳治疗方法,以此说明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药物应用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016年 05月~ 2018年 07月收治的 88例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药物;对照组( 44例):男 30例,女 14例;年龄分布范围为 35岁~ 49岁,平均年龄为( 41.52±2.59)岁;病程分布范围为 4个月~ 10个月,平均病程为( 6.25±1.03)个月;观察组( 44例):男 32例,女 12例;年龄分布范围为 37岁~ 51岁,平均年龄为( 41.53±2.63)岁;病程分布范围为 5个月~ 12个月,平均病程为( 6.29±1.06)个月;观察对比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P>0.05)。     1.2 方法 对于入组后的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期间,对照组具体为:选择拉米夫定药物展开治疗,用药方式为空腹口服,用药频率为 1次 /d,剂量为 100mg/d,为期 8w周治疗。观察组具体为:拉米苏定药物应用方法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保持一致;此外,选择替诺福韦药物展开治疗,用药方式为口服,用药频率为 1次 /d,用药剂量为 300mg/d,为期 8w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以及 HBV-DNA(乙肝病毒基因)血清载量。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用药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 SPSS20.0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 ALT复常率)、计量资料( HBV-DNA血清载量)各以 n( %)、 表示,各行 X2检验、 t检验,结果 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LT复常率对比 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 24w( 56.82%)、治疗后 48w( 68.18%) ALT复常率对比,观察组( 84.09%)、( 97.73%)均获明显提升( P<0.05)。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日渐增多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者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国是成人乙肝病毒( HBV)感染的高发地区 [1]。 HIV和 HBV存在相同的传播途径,二者易发生混合感染,且相互之间影响艾滋病( AIDS)合并 HBV感染者的病情进展。我国 HIV和 HBV混合感染的发生率为 4%~ 11%,平均低于一般人群乙肝 HBsAg携带率( 9.09%),国内调查显示, HIV感染者中 HBsAg阳性率为 11.2%。 AIDS合并 HBV感染时,会对其病情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HBV是人类病毒性肝炎中最主要的病原体,全世界约有 20亿人感染 HBV,其中有 2.4亿人为慢性 HBV携带者。我国乙肝患者及携带者人数众多,每年有大量患者死于 HBV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控制 HBV复制,减少病毒引起的慢性细胞损伤,阻止疾病向更为严重的肝脏疾病发展是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所在。 HIV合并 HBV感染,二者感染者的机体组织会产生叠加伤害,治疗时需同时控制,现阶段国家免费抗 HIV病毒治疗的药物中 3TC和 TDF HIV和 HBV两种病毒同时具有抑制作用。拉米夫定作为核苷类似物之一,其表现出的抗病毒效果显著,其对于 DNA链合成以及延长可以显著抑制,但是此种药物的单独应用,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2-3]。    替诺福韦作为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性药物之一,其在抑制新型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方面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并且在抗病毒方面获得的效果显著,联合上述药物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对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的降低、体内 HBV复制的抑制以及血清 HBeAg转换的促进均可以获得显著效果 [4-5]。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后 24w( 56.82%)、治疗后 48w( 68.18%) ALT复常率对比,观察组( 84.09%)、( 97.73%)均获明显提升;治疗前,在 HBV-DNA血清载量方面,组间差异不明显;治疗后 24w、治疗后 48w,同对照组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 HBV-DNA血清载量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减少,充分证明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药物应用可行性。    综上所述,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替诺福韦 +拉米夫定药物的有效应用,对于患者 ALT复常率的提升以及 HBV-DNA血清载量的降低,效果显著,最终显著促进艾滋病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情好转。    参考文献     [1]刘胜昔 .替诺福韦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72周疗效观察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 09): 992-994.     [2]马玉梅 .三联疗法治疗艾滋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 1例临床分析 [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6, 45( 11): 1043-1045.     [3]罗敬福,陈冰,杨夙昕,等 .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效观察 [J].当代医学, 2016, 22( 13): 146-147.     [4]刘玉玲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療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1): 195-196.     [5]张毅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治疗的护理观察 [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5): 194-195.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替诺福韦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 2016年 7月 ~2017年 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80例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 40例;参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实验组采用替诺福韦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较治疗前有显著的效果,比参照组治疗方法更具有优势(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替诺福韦联合拉米夫定可有效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替诺福韦酯 拉米夫定 艾滋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信号通路激活能否被丙酮酸乙(EP)抑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分别设置不同温度梯度(39、41、43 ℃热打击4 h)及不同时间梯度(43 ℃分别持续热打击2、3、4 h)的热打击条件,并将HUVEC分别置入相应条件的细胞培养箱内实施热打击,然后选取43 ℃持续热打击4 h为最终实验条件,作为热打击组;在实施热打击时加入10 mmol/L的EP进行干预;同时设置常温对照组,将细胞同步置于37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18、IL-1β)的释放水平。结果经不同条件热打击后,HUVEC中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随着热打击温度不断升高或热打击时间不断延长而逐渐升高,以43 ℃热打击4 h时升高最为显著,与常温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54±0.08比0.97±0.17,P<0.05〕;而在EP干预后,HUVEC中NLRP3的表达水平及caspase-1的活化水平均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NLRP3蛋白表达(NLRP3/GAPDH):1.15±0.07比1.57±0.09,caspase-1活性:40.87±6.54比59.75±9.92,均P<0.05〕,且细胞上清液中IL-18及IL-1β的释放也较热打击组明显下降〔IL-18(ng/L):1.09±0.08比1.41±0.13,IL-1β(ng/L):1.38±0.10比2.02±0.10,均P<0.05〕。结论热打击所致血管内皮细胞中NLRP3信号通路激活可以明显被EP抑制;EP的干预有助于减少热打击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中炎性因子的释放。

  • 标签: NOD样受体蛋白3 炎症小体 丙酮酸乙酯 血管内皮细胞 热打击 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EGCG)前列腺癌细胞PC-3侵袭的影响以及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在其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EGCG培养组织来源为人前列腺癌分离自骨转移灶的PC-3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形态学检查分析PC-3细胞在侵袭、迁移上的改变;实验分为对照组与EGCG干预组(12.5、25.0、50.0、100.0 mg/L),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EGCGPC-3细胞Cathepsin B合成和分泌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EGCGPC-3细胞CathepsinB分泌的影响。研究历时2年。组间数据分析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方法。结果抑制侵袭实验中,除12.5 mg/L EGCG干预组(341.67±25.17,t=2.230,P>0.05)侵袭细胞数相比对照组(376.33±9.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5.0 mg/L EGCG干预组(241.00±3.60,t=23.070,P<0.05)、50.0 mg/L EGCG干预组(170.67±13.31,t=21.780,P<0.05)和100.0 mg/L EGCG干预组(72.66±6.80,t=45.020,P<0.05)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1.050,P<0.01);抑制PC-3迁移实验中,12.5 mg/L EGCG干预组侵袭细胞数(0.550±0.030,t=5.730,P<0.05)、25.0 mg/L EGCG干预组(0.430±0.018,t=20.740,P<0.05)、50.0 mg/L EGCG干预组(0.320±0.025,t=22.620,P<0.05)和100.0 mg/L EGCG干预组(0.260±0.017,t=38.830,P<0.05)相比对照组(0.650±0.004)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9.60,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除12.5 mg/L EGCG干预组(3.870±0.151,t=0.710,P>0.05)CathepsinB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相比对照组(3.99±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5.0 mg/L EGCG干预组(3.29±0.12,t=4.370,P<0.05)、50.0 mg/L EGCG干预组(2.88±0.10,t=7.140,P<0.05)和100.0 mg/L EGCG干预组(2.060±0.085,t=12.660,P<0.05)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9.080,P<0.01)。ELISA实验显示,除12.5 mg/L EGCG干预组上清的Cathepsin B前酶光密度值比值(3.00±0.17,t=2.040,P>0.05)和总组织蛋白酶B含量(50.23±1.75,t=2.650,P>0.05)相比对照组(3.230±0.097)和(59.65±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5.0 mg/L EGCG干预组(2.320±0.095,t=11.610,P<0.05)和(39.42±4.07,t=4.880,P<0.05)、50.0 mg/L EGCG干预组(1.410±0.061,t=27.510,P<0.05)和(25.34±2.80,t=9.090,P<0.05)、100.0 mg/L EGCG干预组(0.86±0.10,t=29.470,P<0.05)和(13.80±1.57,t=12.990,P<0.05)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5.980,P<0.01和F=78.950,P<0.01)。结论EGCG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athepsin B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相关。

  • 标签: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前列腺癌 侵袭 组织蛋白酶B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和凋亡抑制蛋白生存素(Survivin)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肿瘤退缩效果的预测价值及与预后相关性。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行nCRT+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辅助化疗(aCT)的直肠癌患者7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直肠癌组织中PTEN、Survivin的表达,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PTEN和Survivin表达的关系,应用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AJCC)-肿瘤病理评估(TRG)评分系统放化疗后肿瘤退缩效果进行评价,分析PTEN和Survivin同肿瘤退缩效果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PTEN、Survivin的表达与无病生存期(DFS)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TEN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4%(44/78)、66.7%(52/78),且两者表达呈负相关(rs=-0.512,P<0.01)。PTEN和Survivin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型、T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退缩明显相关(χ2=11.031/12.326、8.045/6.205、6.617/5.246、11.204/8.357,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χ2=0.018/0.632、0.143/0.696,P>0.05)。nCRT后肿瘤退缩总有效率为53.8%(42/78),其中PTEN(+)/Survivin(-)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χ2=15.031,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TEN阳性者的中位DFS(32.0个月)显著高于阴性者(25.0个月)(χ2=4.144,P<0.05)。Survivin阳性者的中位DFS(24.0个月)显著低于阴性者(32.0个月)(χ2=4.126,P<0.05)。结论PTEN和Survivin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两者的表达状态有助于预测nCRT后肿瘤退缩效果和判断预后。

  • 标签: 直肠肿瘤 新辅助放化疗 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 生存素 肿瘤退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卡马西平、托吡与丙戊酸钠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以从 2016年 6月至 2018年 6月与我院治疗的 63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计算机患者分组,分为每组患者例数均为 21例的甲组(患者服用卡马西平治疗)乙组(患者服用托吡治疗)和丙组(患者服用丙戊酸钠治疗),比较各组药效以及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结果: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1%,乙组为 85.7%,丙组为 76.2%,三组间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甲乙组: 为 5.6757, P为 0.0172,乙丙组: 为 4.4211, P为 0.0354),与甲丙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采用卡马西平、托吡与丙戊酸钠这三种药物脑炎继发癫痫患者进行治疗,三者均能够发挥出较好的临床治疗功效,但是其中卡马西平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最多,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药物。

  • 标签: 卡马西平 托吡酯 丙戊酸钠 脑炎继发癫痫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出血与胆固醇转运蛋白(CETP)表达水平及其D442G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抽取郑州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ETP和血脂指标如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水平,及CETP D442G多态性分布情况,并分析脑出血与CETP及D442G多态性关系。结果研究组舒张压与收缩压、有高血压史、高脂血症、有吸烟史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G、TC、CETP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D442G多态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DD基因型与DG基因型者血脂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D基因型者LDL-C与TC水平低于DG基因型者(P<0.05);CETP表达水平与TC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CETP表达与脑出血患者TC、HDL-C有关,D442G多态性可能和LDL-C、TC有关。

  • 标签: 脑出血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 D442G多态性
  •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腺苷脱氨酶( ADA),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胆碱酶( CHE)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 120 例肝脏疾病患者,选取本院体检的 50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采集其肘部静脉血液 5ml 作为检验样本,其进行离心处理,采用日立 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ADA、 RBP、试剂采用北京九强公司,检测方法分别为过氧化物酶法、乳胶免疫比浊法, CHE试剂采用中生北控公司 ,检测方法为胆碱底物法。 肝病组与对照组实施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清ADA、 RBP、 CHE,比较与对照组的 ADA、 RBP、 CHE检测指标并比较 ,分析 ADA、 RBP、 CHE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肝病组的 RBP、 CHE 均低于对照组( P<0.05),其 ADA高于对照组( P<0.05)。以 ADA< 25U/L, RBP> 28mg/L, CHE> 4.0KU/L,为参考范围。 ADA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最高,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中阳性率紧随其次,在肝癌中的阳性率最低; RBP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最高,在慢性迁延性肝炎中的阳性率最低; CHE在肝硬化中的阳性率最高,在急性肝炎中的阳性率最低。急性肝炎组、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慢性迁延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 ADA、 RBP、 CH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DA、 RBP、 CHE 联合检测,可对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腺苷脱氨酶 视黄醇结合蛋白 胆碱酯酶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预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且术前合并宫缩乏力高危因素产妇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或Ⅱ级,年龄24~45岁,体质量50~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组(D组)和对照组(N组),每组30例。D组年龄(34.22±2.13)岁,体质量(64.14±4.18)kg,身高(158.22±10.19)cm;N组年龄(35.11±3.13)岁,体质量(65.21±4.95)kg,身高(159.84±11.27)cm。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D组在胎儿娩出后子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同时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15 min泵注完毕。记录两组产妇入室休息15 min(基础值,T0)、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后15 min(T1)、术毕(T2)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两组产妇子宫体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后恶心、呕吐、胸闷胸痛、高血压、心动过速、寒战的发生情况;记录两组产妇需要静脉注射昂丹司琼、布托啡诺补救例数。结果T1时D组MAP、HR分别为(84.40±5.20)mmHg(1 mmHg=0.133 kPa)、(67.25±5.13)次/min,明显低于N组的(92.84±6.12)mmHg、(91.44±6.5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恶心、呕吐、胸闷胸痛、高血压、心动过速、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0.00%、6.67%、0.00%、0.00%、0.00%,明显低于N组的66.67%、33.33%、56.67%、40.00%、36.67%、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时D组Ramsay评分明显高于N组(P<0.05),T0、T2时两组MAP、HR和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需要静脉注射昂丹司琼或布托啡诺补救例数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中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所致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氟比洛芬酯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足月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采取米索前列醇与卡前列甲栓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此次 80例研究对象筛选自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本院收治的产妇,采用双模拟法随机分成各 40例的两组,观察组分娩出胎儿后应用卡前列甲栓,对照组分娩出胎儿后应用米索前列醇,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产后 2h出血量、 24h出血量均更低,差异明显( P < 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更低,差异显著( P < 0.05)。结论 足月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产妇采取卡前列甲栓治疗,可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促进子宫收缩,值得临床实践。

  • 标签: 足月阴道 分娩 米索前列醇 卡前列甲酯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喷洒 α-氰基丙烯酸正丁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我院符合条件的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70例,采取胃镜下肾上腺素黏膜注射 ,研究组7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喷洒 α-氰基丙烯酸正丁,各观察 24小时止血情况。结果 :研究组止血总有效率 91.4%,对照组止血总有效率 88.6%, 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 联合喷洒 α-氰基丙烯酸正丁治疗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有待进一步大数据验证。

  • 标签: 胃镜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甘油三(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与肌量减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就诊的1 104例T2DM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生化指标。根据2014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最新共识诊断标准,肌量减少定义男性为骨骼肌指数(SMI)<7.0 kg/m2,女性为SMI<5.4 kg/m2。经筛选排除后纳入1 002例并通过TG/HDL-C比值四分位数分为四组:Q1:≤0.80(250例),Q2:0.81~1.23(250例),Q3:1.24~2.11(253例),Q4:≥2.12(249例)。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²检验和K-W检验。通过TG/HDL-C比值四分位数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肌量减少的优势比。结果T2DM患者中,随着TG/HDL-C比值增加,肌量减少检出率逐渐降低,分别为27.6%(69/250)、19.2%(48/250)、18.2%(46/253)、12.0%(30/2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9.22,P<0.01)。TG/HDL-C比值的最低四分位数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46.239,P<0.01)、总胆固醇(H=37.949,P<0.01)、SMI(F=13.059,P<0.01)最低。与TG/HDL-C比值的最低四分位数相比,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TG/HDL-C比值的最高四分位数的优势比为0.39(95%可信区间:0.22~0.70),P=0.016。结论较低的TG/HDL-C比值与T2DM患者肌量减少的风险增加相关,且在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这种趋势仍然存在。

  • 标签: 糖尿病,2型 甘油三酯类 脂蛋白类,HDL 比值 肌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实施奥美沙坦联合正清风痛宁治疗干预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共144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奥美沙坦联合正清风痛宁治疗干预措施组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措施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干预期结束后,观察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94.44%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63.89%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实施奥美沙坦联合正清风痛宁治疗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奥美沙坦酯 正清风痛宁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