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手足口(HFMD)病重症高危患儿的临床特点与救治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符合小儿手足口病重症高危的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点、救治、转归加以总结。结果重症高危倾向的16例,重症4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10例,循环系统受累为主7例,呼吸系统受累为主3例。均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脱慢补的方式给予降颅压、甲强龙冲击治疗、丙球支持;对于循环系统受累的通过快补慢脱的方式,并给予血管活性药;对呼吸系统受累者,给予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处理。治愈19例,死亡1例。结论对有重症高危倾向的患儿,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早期积极干预,就可阻止疾病向重症发展,大多愈后良好。

  • 标签: 手足口病 重症高危儿 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小儿腹泻的护理及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了解其影响程度,为临床治疗、护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对住院患儿进行科学护理及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后,家长对喂养方式知晓率,抗生素控制率有所提高。结论改变家长对小儿腹泻的认识,对防治该病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腹泻病 护理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治疗手足口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对7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全面的临床观察以及采取一系列全面的护理措施(卫生预防护理、饮食、皮肤和口腔等方面的护理、消毒隔离护理、病情观察护理、发热护理、防止并发症方面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分析小儿手足口的临床表现特点,总结护理体会所得。结果本组出现手、足、口腔皮疹或疱疹70例,经对症治疗皮疹或疱疹均结痂消退,无感染发生;64例发热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出现惊厥抽搐1例,并发脑炎4例,经对症处理均好转;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例。护理满意度为98%。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发病年龄小,病情进展迅速,早期临床表现较隐匿,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精心护理,则预后良好。

  • 标签: 手足口病 儿童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根据临床医学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在多种机制的作用之下,会在人的身体当中产生一定的反映,致使人体出现慢性的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方面的疾病。小儿幽门螺旋杆菌这种疾病受到人们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明确这种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了解它的致病机制以及在临床当中的表现,找到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标准,掌握具体的治疗方案,将能够为这种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 小儿 研究进展
  • 简介:佝偻与维生素D(以下简称VD)有密切关系。首先必须强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综合预防,但如母亲孕期受条件限制未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而又有下肢间歇酸麻、肿胀、肌肉酸痛、小腿抽筋、龋齿增多、牙齿松动者;新生儿,尤其是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克或大于3500克,且有不安、多哭闹、易出汗或惊跳、新生儿黄疸特别明显者;婴儿有多、夜惊、烦躁不安、枕部秃

  • 标签: 预防 治疗 小儿 佝偻病 小施尔康滴剂 钙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91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消毒隔离、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人文关怀、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进行积极配合抢救,发现有效到位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一旦确诊应立即将患儿隔离,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进行正规治疗,提高治愈率。

  • 标签: 小儿 手足口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致病原因、诊断方式及治疗方法,为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1例腹泻的患儿分为患儿数量为31例的常规组及患儿数量为30例的加强组,进行不同的治疗。常规组实施生活调整及使用抗病毒、消除炎症及平衡身体酸碱度等常规药物治疗手段;对于加强组则在进行一般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对患儿使用思密达。结果按照患儿的患病时间、具体症状、大便检测结果、过往的病情等各方面因素,可以对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经过治疗后,常规组的31例他们例患儿中24例病情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77.42%,加强组的30例患儿中有27例病情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90%。结论运用科学有效的诊断方式及对照诊断标准,可以准确的对小儿腹泻进行诊断,配合使用思密达治疗,对于该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小儿腹泻 致病原因 诊断 治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非典型川崎(KD)的发病特点,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到2012年2月入住我院的103例小儿川崎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为典型KD,21例为非典型KD,分为典型组和非典型组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分析、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非典型组中发热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次是皮疹、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皲裂,然后是指趾端硬肿脱皮,最少见的是眼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两组的临床症状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部分患者都有白细胞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两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不符合典型川崎诊断的疑诊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再结合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如败血症、类风湿病等疾病后,即可诊断为非典型川崎

  • 标签: 非典型川崎病 发病特点 实验室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手足口是目前各国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通过飞沫、粪便等隐形途径进行传播,重症患者会引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目前针对手足口的疫苗还在研制阶段,手足口的防控办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触,把传播途径切断。

  • 标签: 手足口病 防控办法 传染病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手足口的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按照护理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各25例),观察组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护理时优质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优质护理措施 护理效果
  • 简介:891149小儿常见7种疾病的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反应的观察/冉隆瑜…∥实用儿科杂志。-1989,4(2)。-94对健康儿童191例,上呼吸道感染65例,肺炎42例,支气管炎40例,化脓性扁桃腺炎27例,婴儿腹泻、肠炎21例,口腔炎16例,鼠伤寒8例,应用植物血凝素(PHA)做皮试。得出如下结果: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鼠伤寒皮试阳性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除婴儿腹泻外,其他六种疾病治疗前后皮试值均有显著性差

  • 标签: 化脓性扁桃腺炎 婴儿腹泻 皮试阳性 联合免疫缺陷病 口腔炎 植物血凝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PID)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情况,提高儿科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PI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时症状体征、性别、发病年龄、家族史、免疫学结果及诊断情况。结果140例患儿中,抗体缺陷为35.5%,吞噬细胞缺陷为17.8%,其他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占13.9%,联合免疫缺陷占12.8%,免疫失调性疾病占5.7%,补体缺陷占0.9%,其他PID占13.3%。男女比例为115∶25,临床诊断与基因诊断比例为100∶40。2005—2007年诊断55例,2008—2010年诊断85例,诊断病例数逐年增加。其中2005—2007年基因诊断7例,2008—2010年基因诊断30例。结论PID主要见于婴幼儿的遗传,它危及患儿生命,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诊断的PID病例数逐年增加,基因分析是确诊该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小儿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家庭史 免疫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93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加强病情观察、进行心理、发热、口腔、皮肤、饮食等护理措施。结果经治疗和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使患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痛苦,提高治愈率,使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小儿 手足口病 观察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病毒唑、西咪替丁、喜炎平及山香圆颗粒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症状、体征、发热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退热,口腔疱疹消退及手足臀部皮疹消退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唑、西咪替丁、喜炎平及山香圆颗粒临床综合治疗小儿手足口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明显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临床综合治疗 病毒唑
  • 简介:摘要目的就治疗小儿腹泻200例临床体会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病患者200例,其中男106例,女94例,200例患儿都没有采用抗生素治疗,采用饮食疗法、补充锌元素、微生态法、胃肠黏膜保护法等多种方法来综合治疗。结果200例患儿通过72小时的治疗之后,大便次数为(2.32±1.01)次,而在治疗前大便次数为(5.21±1.47)次,P<0.01。与此同时,经过治疗很好地改善了他们大便的性状,其中糊状有130例,成形有65例,患儿大便形状和性状得以改善的一共有195例。治疗无效的患者有5例。总有效率达到97.5%。结论治疗小儿腹泻的时候,务必要摒弃过去那种错误的治疗观念,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不能滥用抗生素,同时,应该在患儿用药、饮食等方面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可以缩短病程、缓解患儿的痛苦,从而达到避免出现并发症。

  • 标签: 小儿腹泻病临床体会胃肠黏膜